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情緒養生概述

情緒養生概述

人的心理活動在中醫中統稱為情緒或情感,是人在接觸和認識客觀事物時,人的本能的綜合反映。合理的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人生價值,自古以來就為人類所重視。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甚至更早,百家爭鳴就有了更精辟的論述。其中,《管子》中的《內功》是最早的精神衛生專著。裏面,是心;行業是藝術,在行業中,養心的藝術也是。《管子》把善良、定心、全心、大心作為最理想的心理狀態,並把這些作為內在修養的標準。具體來說就是三點:壹是正靜,即身要正,心要靜。如果能做到這壹點,將有益於身心;第二是正義,也就是和平時期的正義。正義的對立面是“喜怒哀樂”。第三是守壹,也就是說要集中註意力,不被任何事情幹擾,身心愉悅。

尤其值得關註的是《黃帝內經》,其精神保健思想比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豐富、成熟得多。再看《內經》,對身心疾病的社會心理致病因素和發病機理,以及對身心疾病的診斷和預防,有很多精辟的論述,形成了壹定的理論體系。比如在形神關系方面,《內經》就已經認識到,形與神同生,內含神,神能制形,形神合壹,才能使人身心健康,享受人生,要求人們克制自己,抵制或擺脫不良社會風氣的幹擾。此外,《內經》還總結了心理與生理的密切關系,個體心理特征的分類,心理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中的地位,心理治療的意義,以及調整心態、照顧生活的心理健康等。,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見解,是我們研究情誌保健的寶貴資料。

漢代名醫張仲景在《傷寒論序》中談到了養生的重要性。同時,他指責和痛斥那些忽視養生的醫生和人們,是“世界性的昏迷”,“不顧生命”。他只知道“榮耀要追求,名利要服務”,真的是“榮終棄本”,勸世人重視生命。可見仲景對情誌對人體健康影響的認識比《內經》作者更深刻。

三國名醫華佗不怕被殺,以怒療治太守之病的事跡在後漢的記載中廣為人知。他還“懂得修養性的藝術”,重視心理健康。

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其著作《千女方》中提出了“養性”理論,不僅整理了唐代以前關於調神養心的論述,還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觀點,如“道林養生十二少十二多”,都是情誌養生理論的進壹步發展。

宋代陳武宣《三因壹病證方》認為七情刺激是三大致病因素之壹,突出了心理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摘要:金元四大家之壹的張在他的著作《儒林外史》中非常重視心理治療,對《內經》中“以情取勝”的治療方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創造了“心平氣和之學”等意向性治療方法。

明清時期,心理保健理論有了新的發展和特點。比如《奪命寶典》中提出的就是,保養方法雖然有上萬種,但心理保健是第壹位的。在睡眠與精神的關系方面,指出失眠與情誌有關,主張“睡眠之法為清心”。《尊生八記》中還提倡書畫鑒賞、文房四寶、各種賞花、觀光、登山等活動來陶冶精神,這實際上是今天旅遊登山強身健體的理論源泉,至今仍給我們以方法論啟示。

近年來,中醫的心理保健思想正逐漸引起人們的關註。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是“個人身體、精神和社會完整性的狀態”。因為“人類已經進入了壹個情感負擔超常的時代”,當代社會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心身疾病已經成為人類社會常見的多發病和流行病。目前疾病譜的變化可以充分說明精神疾病的普遍性。心腦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已成為威脅人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這些疾病的發生與社會心理因素密切相關。所以,情誌保健壹定要重視,不能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