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壹億人設立“三天可見”,90後開始在朋友圈消失。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壹億人設立“三天可見”,90後開始在朋友圈消失。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不知道什麽時候身邊的朋友都不交朋友了。

曾經無意間想到壹個90後的朋友,很久沒聯系了,想看看他在幹什麽。於是我打開他的朋友圈,發現他最新的朋友圈還停留在前年春節。

他沒有設置“三天可見”,就是朋友圈白,什麽都沒有。

以前我和他,還有另壹個同齡的朋友,經常喜歡聚在壹起聊天,分享彼此對壹些事情的態度和看法。

當我打開另壹個朋友的朋友圈,他更幹脆,沒有狀態,直接寫道:不是我屏蔽了妳,是我沒發過。

我發微信問他們為什麽不發朋友圈。

他們很快回復說沒什麽原因,只是不想發,根本不想發朋友圈。

這是壹個90後逐漸沈默的時代。記得去年,朋友圈裏刷屏了壹批90後的文章。

第壹批90後已經出家了!

第壹批90後已經禿頂了!

第壹批90後的胃已經崩了!

第壹批90後,我已經開始健身了!

張小龍說,壹億人被定為三天可見,現在第壹批90後連發朋友圈都懶得發了。

為什麽不發朋友圈?

顧忌太多。

發旅遊的照片?

別人會覺得妳出去玩要在朋友圈炫耀。誰還沒玩過?妳在假裝什麽?

發個寶寶的照片?

妳覺得自己的孩子很可愛,別人不覺得。“不就是壹個孩子嗎?有什麽好發的?”“誰願意看著妳的孩子天天拉屎放屁睡覺?能不能不發了?”

發個自拍?

地上壹張被生活摩擦的臉,滿是黑眼圈,疲憊不堪。p圖美顏發出去後,就會被別人否定。“妳臉太胖”“妳腿太粗”“濾鏡太開”。

情緒化?

算了,現在誰還敢發朋友圈?妳要知道妳的朋友圈有領導,有同事,有親戚。不經意間會引起誤會,妳父母也在朋友圈。妳怎麽能讓他們感到害怕?

太負能量的東西不能發,太自我的東西不能發,不能曬的東西不能曬,不能亂轉發,不能太矯情,不能…

所以,想了想,我已經失去了想交朋友的心情。

有人說可以分組看。

算了,分組也很麻煩,不發就是了。

我寫了又刪,太擔心了。最後在輸入法裏想起來想說的話,卻發不到朋友圈。這樣的朋友圈有什麽必要?

朋友圈是情緒宣泄的最後窗口。壹旦封閉了,很多東西只能默默沈入心底。

《好先生》裏有壹句話:“妳知道大人和小孩最大的區別是什麽嗎?也就是成年人需要收拾自己的爛攤子。”

年輕的時候,我們可以任性的哭鬧,可以盡情的發泄情緒。

但是成年人不行。他們只能在晚上簡單粗暴的自愈,然後第二天裝作什麽都沒發生。

俗話說:“世界上之所以有黑夜,就是把它留給那些有傷口的大人,給他們壹片可以獨自舔舐傷口的黑,不容易被發現。”

表之前寫了壹篇關於不熬夜的文章。很多讀者評論說再也不熬夜了,但是沒幾天又開始熬夜了。

為什麽我們不能停止熬夜?

最根本的原因是,夜晚的時間是屬於妳的,那個空隙可以是妳真實的自己,可以透露妳真實的情緒。

白天誰敢?

成年人的世界早就堵死了表達情緒和展示傷口的途徑。

如果讓他們表達情緒,需要註意時間、地點、平臺,小心謹慎,確定壹個安全的空間,然後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正常。

就像這個年輕人,他壓力太大了。那天他在家裏不敢哭。他喝了點酒,抱著欄桿哭了起來。

就像這個女生,在家人面前裝作什麽都沒發生,只是壓抑太久了。晚上出來吃夜宵的時候,她的心情瞬間徹底崩潰了。

就像這位外賣小哥,顧客退單,損失必須自己承擔。他坐在地上哭了。

他的孩子得了白血病,他拼命送外賣為孩子掙醫藥費。哭過之後,他要迅速恢復平靜,然後給孩子打電話。

生活真的很難,都在妳看不到的地方。

記得有壹次,剛在公司幹完活,有個90後的女孩在走廊角落裏哭。我隱約看見她的背影,知道是她。

男朋友和她分手了,她在老家的父親病了,她卻無能為力。她不敢請假,也沒有多少錢寄回家。白天,她不得不壓抑自己的情緒,裝作若無其事。她只能走到壹個沒人上班的角落,痛哭壹場。

我沒有打擾她,更不用說向她提及此事。我知道她當時需要壹扇窗,壹扇無拘無束、無所顧忌地傾吐情感的窗,壹扇只屬於她的窗。

後來,我打開了女孩的朋友圈。即使她的生活如此艱難,朋友圈裏也沒剩下什麽。

曾經有人對表說,人是趨利避害的動物,每個人都想和正能量的人親近,和負能量的人遠離。

是的,每個人都喜歡正能量。怎樣才能把自己的負能量傳播給他人?

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但可以說與人無異。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人與人的喜怒哀樂是不相通的,這個道理在90後的世界裏早就明白了。所有的喜怒哀樂都憋在自己心裏,表面風輕雲淡,其實心裏早已天翻地覆。

“我們年輕的時候,總想改變整個世界。長大後發現自己改變不了世界,只好向自己妥協。”

而這個妥協的過程往往是最無奈也是最殘酷的。

90後處在壹個怎樣的時代?

80後事業有成,家庭幸福。00後大多還在象牙塔裏讀書,只有90後處境尷尬。

放眼望去,有的同行已經月入十萬,自己卻壹無所有。回想起來,他們的父母年老多病,卻沒有能力給他們好的生活。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90後漸漸成年,漸漸到了30歲。

在父母眼裏,壹些細微的事情會開始和我們討論。在外人看來,我們成了社會的主要依靠。

最後,我們終於變成了壹個安靜的成年人,把很多很多事情藏在心裏。

這是壹個90後逐漸沈默的時代。

我不敢跟父母說什麽,怕他們擔心自己的事。

我不敢告訴我的伴侶,經過多年瑣碎的爭執,我現在懶得吵架,更不用說告訴他們。

身邊的朋友因為事業和家庭漸漸疏遠,很少能聊得來,聚在壹起。

我們看著別人在朋友圈很活躍,看著別人在朋友圈很安靜。好像熱鬧是他們的,和我們自己無關。我們只能默默點壹個贊,然後退出朋友圈。

村上春樹說:

“所謂人生,無非就是壹個不斷失落的過程。非常珍貴的東西會陸續從妳手裏掉下來,就像缺了齒的梳子。”

我想,失去自我和情緒,也應該是人生必經的過程。

當這壹代90後不再在朋友圈更新狀態,不再告訴別人自己的感受,就意味著他選擇了默默承受壹切。

那壹刻我們的心裏有壹場海嘯,妳卻悄悄的沒有讓任何人知道。

90後會發什麽朋友圈?

算了,90後不需要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