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人與自然(也就是“若蟲”)的感情。
先看梁山洲(1723-1815):
妳能抽出時間吟詩品酒嗎?丟不掉的是湖和山。
妳看這幅對聯,“能抽出時間作詩作酒嗎?妳扔不掉的是湖光山色。詩和酒是需要閑情逸致來享受的,但湖光山色是無論如何都不能丟掉的。”詩酒”是端,“湖山”是基。人們往往過於深陷“詩酒”的“端”,反而忘記了“湖山”的“精”。所以,越是文明的“文化人”,越需要經常提醒自己——別忘了“本”?
?有句流行的話叫“不管外面有多風雨,有媽媽在身邊就不怕”,意思是媽媽能帶給妳內心的平靜。其實,如果我們把眼光放遠壹點,“湖山”的本質應該是人類的母親。“詩”能激起人的反感,暫時平復妳的心;“酒”可以緩解焦慮,讓妳的心暫時麻醉,但真正能讓妳的心獲得真正永久安寧的,應該是這壹望無際的“湖山”大自然母親。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再回頭看看這幅對聯。“妳能抽出時間來吟詩品酒嗎?”是不是可以理解為詩酒只是人類的精神鴉片,湖山是人類的精神港灣?
在近幾年的房地產開發中,有壹類樓盤特別受追捧——那就是“湖景房”。大大小小的開發商借湖造湖,建湖不建湖,讓很多人實現了“進城打工,林泉居住”的人生夢想。讓我們來看壹個房地產的宣傳單:
然後看趙錢智先生(1829-1884):
壹個高手深諳山道,可能總會拍竹子。
在書的第壹部分,“山”可以理解為相對於繁華都市的原生態自然。
其實大家都和山有“吃素”的關系,和山是老朋友了。只是大部分人都太糾結於衣食住行,名利,往往會忘記這個老朋友。
再看下壹副對聯“我可能會壹直拍竹子的照片”,有點沾沾自喜。文和柯擅長畫竹子,也擅長畫竹子。當代冷峻先生畫的竹子更是逼真,可以碾壓高像素照片。看下面壹對:
可是,就算竹子被“寫”成了“真”,又有什麽好炫耀的呢?
這是因為中國傳統文人重視名節,但竹子呢?它只是壹個部分。“吃無魚不如住無竹”,愛竹就是珍惜自己的名節。“能畫壹幅竹子的畫”是說我非常珍惜我的名節,所以我最喜歡竹子,也最了解竹子。當然,我能以壹種奇妙的方式畫竹子。
我們來看看傅山老師(1607-1684):
如果春草感興趣,高雲分享這顆心。
我們常說“流水有意,落花無情”,這裏的“情”和“意”都是人的主觀感受。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說得很透徹:“有我之境,則觀物,故萬物皆我之色。”
這幅對聯“若春草有意,高雲共此心”,果然是——春草的蓬勃生機,高雲的自由飛翔,讓我被眼前的景象感動,情不自禁。我壹直想和他們共命運。
然後看左唐宗先生(1812-1885):
我相信妳們家有摩擦,感覺前任藏在華山。
對聯的第壹部分“我信妳家有搓”出自北宋黃庭堅的七言古體《王道濟寺徐道寧山水壹觀》。原詩用了自然風浪之類的詞,描寫徐道寧的畫藝有多好。這句話的意思是——我真的知道妳家有王默(也就是王維)?這裏把徐道寧比作擅長山水的大畫家、大詩人王維。
這樣的壹幅山水畫,借助神靈,以精湛的筆法,掛在家裏,真可謂“空堂生丘陵谷,素壁見林泉”。
第二副對聯《自覺原隱華山》出自南宋陸遊的七言律詩《東籬》。原詩如下:
白天路很深,東籬笆也沒閑著。
每次夢遊敷水,都覺得前任藏在華山。
鮮花總是帶來綠色的酒,客人來來去去欣賞朱妍。
藥爐還沒有地,打算在毛子展示壹兩個。
這句“自覺前任隱居華山”比“上級自隨山”更進了壹步,“自隨山”難免有點可疑。這裏我只說“前任”,也就是說我壹生隱居華山。我的感情能不深嗎?
我們來看看張瑞圖先生(1570-1644):
整頓幹部和坤將,歸林谷打柴。
這壹對“整頓幹部與坤將歸林與魚柴”,前面的“入局”中有提到。在這裏,我想提壹提這種回歸自然的感覺——樹高壹千尺,落葉歸根。
再看狀元張建勛(1848-1913):
買三頃雲為生,待新鶴半巢。
這幅對聯寫得像仙女壹樣。“謀生買三頃雲”——我花錢買了壹片好山好水,如今家事國事盡,自得其樂。“在壹個新地方住宿”——猜猜我晚上睡在哪裏,老夥計?妳永遠也猜不到。實話告訴妳吧——我擠進了鶴的窩,天天和鶴住在壹起夢蝶,不知東方是白的。
我們來看看袁柯文先生(1890-1931):
移花接蝶,買石頭得壹片雲。
這副“動花動蝶”和上壹副對聯差不多。
我愛雲,但雲無處不在,飄忽不定。怎樣才能接近他們?哎呀,我拿到了。妳跑了,也跑不出廟。如果妳抓不住雲,我也抓不住山。因為雲愛山!我會買壹座山。
?這裏的“買石頭”就是“買山”。
然後看何嵇紹先生(1799-1873):
誰說戰略堪比天下,但是沒錢買山。
這個有點苦。“誰說話有策略,誰就配得上天下,沒錢買山”——我雖然天天為人民工作,但水平其實很差。妳知道,我真的沒辦法。我想買個風景玩玩,得先掙錢!
沒有財務自由,誰能真正自由?想花錢買自由,先要掙錢賣自由。
我們來看看王福昌先生(1879-1960):
但逢節加詩卷,西山醉。
書的第壹部分“逢節而加詩”出自南宋詩人範成大在冬季至日節時寫的壹句話。原句是“不要把心情包起來,逢節加詩”,意思是——心情愉快就要寫詩。詩歌是我的生命,我的生命是詩歌。節氣和時序只是壹個節點,每個節點都要整理自己的詩詞,進行回顧總結。
第二段“醉翁之意不在酒,乞於Xi”,出自宋代詩人劉壹之言。原句是“以風流為詩ǒ u,乞Xi為醉翁”,意思是——我終於得到了好的山水,可以在這裏生活,養活自己了。
然後看高玉溪湯老師(1877-1956):
久賞春石灑脫,唯有春雲自在。
書的第壹部分“長賞幸福生活”的意思和上面“求醉西山故鄉”的意思壹樣。都在說——我喜歡這樣的生活:搞外事,放壹邊,樂全食,醉西山。
第二聯“只舉春雲”出自清代張文濤的七絕《晚春》。原詩如下:
破謎廢六仁,Jin song之門到深山。
修仙拜佛,做了很多事,只為讓春雲安心。
這首詩講的是——道術仙術,吃藥煉丹,燒香念佛,甚至還有禮教。掙脫人類的這些文化枷鎖,像春天的雲壹樣自由。這是培養壹個人性欲和愉悅的最好方法!
我們讀《莊子》可以發現,千言萬語似乎都在說這個,且看《秋水》壹文中的兩段話:
壹、牛馬四足,天之意;纏著馬頭,戴著牛鼻子,都是人。所以說“無人能以人為毀天,無人能以理毀命,無人能殉道。留著不丟是違背真理的。”
?我們看到莊子在嘲笑人類——他用文化困住了自己的腦袋,戴上了自己的鼻子。
第二:莊子在溧水釣魚。楚王派大夫和大夫上前線,說:“我要是能在中國累就好了!”莊子不理桿子說:“聽說楚國有只烏龜,死的時候已經三千歲了。在王用毛巾藏起來的廟上。這只烏龜死了留著骨頭會不會更貴?難道妳寧願生下來拖著尾巴在油彩裏?”第二個醫生說:“我寧願生下來拖尾巴。”莊子曰:“去了!我會在畫裏拖著尾巴。”
我們看莊子是多麽無憂無慮,拖著尾巴在泥裏!
我們再來看看何嵇紹先生(1799-1873):
白晝長,琴在屋檐下,夜在江湖帽前。
看第壹副對聯“日久琴在屋檐下”,多情天未老,無事長。沒有亂七八糟的煩惱,整天在屋檐下彈琴喝酒。多舒服的壹天啊!
?看下壹副對聯,“歲歲在江湖帽前”,“歲歲”是“暮年”的意思,就是妳老了,不在乎這個世界了。這個時候,妳不必帶著綠帽子綠蓑衣回家,靠著寂寞,靠著泛濫的江湖,靠著明月和溫柔的微風。多舒服的壹天啊!
然後看錢南元先生(1740-1795):
書無藥可治俗,雲山附近的家也能養年。
?“書無藥可治俗”很好理解。底線“家近雲山也養年”可以直接作為樓盤的廣告語。
讓我們看看高塏·K·M:I先生(1769-1839):
找本該韻味濃郁的書,身在臨泉真的很自豪。
這裏的上下對聯都出自北宋黃庭堅的詩詞。上面的對聯“閑來尋書,宜富則味”很好理解,不想多說。
第二部《我好驕傲在林》,出自七律《答龍門潘秀才見寄》。原詩如下:
壹個人不到40歲就進了森林,真的很驕傲。
明月清風非俗物,輕裘肥馬謝曹。
山裏有黃鞠,夏洛沒有白酒。
秋來常醉,宜川清淺。
現在的人如果被免職,下崗,往往會覺得很丟臉,不願意見人。這裏的“潘秀才”壹定是被朋友圈宣傳了,給黃庭堅發了消息。這個旋律是黃老師的回復。
對於潘秀才的自由和幸福,黃燦先生真的可以說是羨慕嫉妒恨——看看別人,40歲,不老,身體健康,告別政府,拋下輕裘肥馬,擁抱明月清風,水闊鳥鳴,是多麽幸福啊!?
?最後看楊賢老師(1819-1896):
看著雲煙,傲然壹笑,側身看著老漁翁。
這幅對聯真是巨款,寫得豪邁自然。
看這本書的第壹部分“傲然望雲笑”,這份胸襟,這份氣魄,真的是巨大無比。
在第壹部的基礎上再看第二部,可以看到《天涯邊的老漁翁》是“東張西望”“傲然而笑”的,但不是不卑不亢,也不是洋洋自得。
為什麽說“側身”?我感覺這是壹種謙卑的態度——自然是每個人的天性,壹切生而平等,人類沒有什麽可驕傲自大的。陜西人有兩個簡單直白的詞:他大舅和他二舅是他舅舅,高桌矮凳都是木頭做的。CCTV10《自然的傳說》欄目有壹句話深刻而優雅:每壹個生命都是壹個不朽的傳說,每壹個傳說背後都有壹個精彩的故事。
總的來說,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天涯邊的老漁夫》:
做鹿的弟子,做花的同胞。
漁夫吃飯,柴火燃燒。
弱水三千,唯壹瓢。
但是妳要吃喝,壹切都好。
(註: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涉及版權,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