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米是莊稼和莊稼的產物,所以入胃,顏色白,所以又入肺。稻苗的精華藏在水稻裏,粳稻不同於其他谷物。它生在水裏久了,水裏的精華很濃。所以能滋養補益肺胃,非常適合肺胃陰虛口渴之證。麥門冬湯、竹葉石膏湯、白虎、白虎加人參湯都是用於此目的。下面張錫純石膏粳米湯的論述也很有見地,可以參考壹下。粳米的作用大體相同,但仲景粳米的用途更神奇。
& gt附子粳米湯也是用粳米做的。原文如下:腹寒,驚雷驟痛,胸脅脹滿,嘔吐,以附子粳米湯為主。腹部陰寒時,水飲不化,寒性導致胃腸道收縮,水飲紊亂,故雷切痛,冷飲上下充盈,故胸脅滿,水飲於胃,故嘔吐。本方附子散寒,半夏止嘔,亦散寒。至於甘草、大棗、粳米,或使附子、半夏解毒,或留附子之熱使之持久,或使附子、半夏燥強,或益脾胃,總之只是作為佐藥,方中的意思大致相同。
但是,在壹本教科書的附子粳米湯下面有壹個病歷。服用健胃湯後,嘔吐疼痛不但沒有減輕,反而加劇了。後來,彭俊倉在黎明時分去世,說是服藥後照常嘔吐,四肢癱瘓,十分危險。最後醫生用附子粳米湯治好了。第壹次看這個病歷的時候,我很驚訝。前兩種藥雖然不是附子粳米湯,但壹般都是對的,尤其是沙半裏中湯,附子半夏。情況怎麽會變得更糟呢?思索良久之後,方忽然醒悟過來。原來此證寒飲合而為壹,附子子有熱,與火相近,能祛寒,但寒在飲水,水火不相容,所以附子的功能無法落實,不僅是附子,所有的熱藥,熱藥逼寒飲,所以病情加重。藥方妙用在於壹味用粳米。因為水中的精氣很濃,可以作為引子,把所有的藥物都吸入水中。這樣就能祛寒,除水,病自然就好了(關於冷飲,還是有意義的,後面再解釋)。
況且在這個方子中,附子和半夏的作用最大,而粳米既是佐藥的產物,也是方子的名稱。仲景在這裏有深意,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