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我愛家鄉的楊梅。這篇短文寫的是什麽楊梅?

我愛家鄉的楊梅。這篇短文寫的是什麽楊梅?

圍繞第壹句中的“愛”字,我寫出了楊梅的形、色、味的特點。

現代王魯彥《我愛家鄉的楊梅》原文:

我的家鄉在江南,我愛家鄉的楊梅。

細雨如絲,楊梅樹貪婪地吮吸著春天的露珠(lán)。它們舒展著常青的枝條,狹長的葉子在雨霧中歡笑。

端午節後,楊梅樹上掛滿了楊梅。

楊梅是圓形的,和龍眼壹樣大,上面布滿小刺。當楊梅生長成熟時,刺變得柔軟而扁平。摘壹個放入口中,舌尖觸到楊梅光滑的刺,讓人感覺細膩柔軟。

楊梅開始是微紅,然後是暗紅,最後幾乎是黑色。不會真的變黑,因為太紅了,所以看起來像黑色。輕輕咬開,可以看到鮮紅色的果肉,唇(chún)和舌同時沾著鮮紅色的汁(zh:和)水。

不熟的楊梅又酸又甜。熟了又甜又好吃,讓人越來越愛吃。小時候有壹次吃楊梅,吃多了。發現牙齒又酸又軟,連豆腐都咬不動了(fǔ)。我才知道楊梅雖然熟了,但還是有酸味,因為太甜了,所以吃起來不覺得酸。楊梅吃飽了再吃點別的,才覺得牙酸。

擴展數據內容簡介:

本文描述了我的家鄉楊梅的美麗和楊梅果實的形狀、顏色和味道,突出了楊梅果實的可愛,表達了作者熱愛我的家鄉的思想和感情。

文字簡短明了。首先,作者指出了我家鄉的位置,“我的家鄉在江南,我愛家鄉的楊梅”。它不僅在這裏起到了突出的作用,也引起了讀者的好奇:我為什麽愛楊梅?楊梅有哪些可愛之處?

然後,作者運用擬人化的手法,描寫了春雨的及時性,楊梅樹的欲望及其旺盛的生命力。然後,作者抓住了楊梅的形、色、味的特點,描寫得生動細膩,使讀者感到楊梅猶如見其形,觀其色,嘗其味。另外,在描寫的過程中,作者對楊梅的喜愛溢於言表。

這篇文章的寫作特點是:作者由整體到局部,由表及裏地敘述了楊梅的成長過程,語言非常簡練、凝練、樸實、親切,是學生學習寫作的好範本。

關於作者:

王魯彥(1901年——1944年),原名王恒,浙江鎮海人,20世紀20年代著名鄉土小說家。20世紀20年代初,他在北京大學旁聽了魯迅的《中國小說史》課程,受益匪淺。當他開始寫作時,他用他的筆名“顏路”來表達他對魯迅的欽佩。

王魯彥的小說以短篇小說為主,代表作是短篇小說集,如《葡萄柚》和《黃金》。20世紀30年代,他寫了《野火》(憤怒的國家)、《童年的悲哀》、《小心臟》、《屋檐下》、《河邊》、《受傷的旅舍》、《我們的號角》等小說。

抗戰時期創作發表短篇小說《戰火下的孩子》、《傷兵醫院》等,並在《廣西日報》副刊連載長篇小說《草》。

1941年參加文藝界中華全國抗敵協會組織工作。這壹時期最重要的貢獻是主編大型文學雜誌《文學雜誌》,這是抗戰後期大後方最有影響的文學期刊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