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後,秋風秋雨逐漸增多,天氣由熱轉冷。因為晝夜溫差加大,也是人生病比較多的季節。常見的支氣管炎、哮喘復發、胃腸道疾病增多、“感冒”等。因此,人們在秋季壹定要註意保健,防患於未然。
秋季是慢性支氣管炎的高發期,其中有舊病復發的人,也有感冒的新患者。這種病持續壹兩個星期,很多幾個月都不會痊愈。有老病的人要註意鍛煉身體,增強體質,保暖防寒,少吃辛辣食物,最好戒煙,防止復發。正常人也要適當增減衣服,防止著涼生病。
秋季氣溫冷暖交替,早晚溫差大。這個時候哮喘最容易復發。這種疾病是過敏性疾病。有此病史的人對濕度和氣候變化敏感,適應能力較弱,容易誘發上呼吸道感染。秋天也是草死葉落的季節,空氣中的過敏物質增多。因此,有哮喘病史的人應盡量減少接觸過敏原。如果有已知的過敏原,要註意避免接觸,防止發作。
秋季氣溫下降,人體受冷刺激後會發生壹系列生理變化,如甲狀腺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多,這對胃潰瘍等胃病患者非常不利。此外,秋季由於陽氣弱陰長,腸胃抵抗力下降,病菌容易乘虛而入,損傷脾胃,導致腸胃疾病。因此,胃病患者要特別註意腹部保暖,多參加鍛煉活動,以改善胃腸道的血液循環,增強對氣候的適應能力;飲食要定量、定時,少吃冷飲、水果,避免過熱、過硬、過辣,以免加重胃病。
由於秋天天氣越來越冷,很少有人因為怕感冒而早早的加了很多衣服,卻不知道自己容易“感冒”。俗話說“春捂秋凍”,“小兒若安,常有饑寒”,因為人體體溫的調節是通過皮下毛細血管的收縮和擴張來實現的。如果不急於多穿衣服,讓身體逐漸適應環境,就可以減少感冒和傷風的發生。但這並不意味著不加衣服,而是壹味追求“酷”。問題是要把它們適當地加起來。
秋季飲食要註意什麽?
秋天,氣溫變得涼爽宜人。氣溫下降時,人的食欲逐漸增強,消化能力也有所提高,是彌補夏季高溫造成的營養不足的好季節。同時,也是收獲的季節。各種動物好吃好喝,還有各種蔬菜瓜果,是安排飲食的最佳季節。但是如果安排不當,很容易造成營養過剩或者飲食習慣不當,那麽秋季安排飲食需要註意什麽呢?
應註意防止熱能過剩。在秋天,由於氣候宜人,食物豐富,大多數人都傾向於吃得太多。攝入過多的熱量會轉化為脂肪堆積,使人發胖。俗話說的好,叫“長秋肥”,不好聽。秋季飲食,要註意適量,不能放縱食欲,大吃大喝。中醫說“宜食麻以潤燥”。怎麽做?首先要少吃刺激性強、辛辣刺激性大的食物,如辣椒、辣椒等,多吃蔬菜水果,如冬瓜、蘿蔔、西葫蘆、茄子、綠葉蔬菜、蘋果、香蕉等。另外,避免各種濕熱之氣積聚。所以建議吃壹些辛辣的食物,比如芹菜。
“秋宜暖”忌寒。因為秋天天氣由熱轉冷,為了適應這種變化,人體的生理代謝也發生變化。如果飲食過涼,會引起消化不良,容易發生各種消化道疾病。所以在飲食上有壹個“秋宜暖”的命題,也就是說,秋季要避免吃生冷涼的食物,多吃溫熱的食物。
除了日常生活調節,還要進行耐寒鍛煉,增強身體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根據秋季的特點,服用人參、西洋參、百合等中藥進行保健。(金吉)
秋季註意自我保健
秋天,人們會有這樣的感覺:皮膚變得緊張,甚至脫皮、脫屑,頭發幹燥、無光澤,頭皮屑增多,口唇幹燥或幹裂,鼻咽灼熱感,大便幹燥。所有這些表現都是秋季氣候變化帶來的。有些疾病,如支氣管擴張、肺結核等,在秋燥的作用下,容易復發或加重。因此,如何安全度過秋季,自我保健和預防秋燥非常重要。
第壹,是及時增減衣服。立秋後,晝夜溫差大,不宜赤膊,也不宜穿得太多或太暖。
二是多喝開水、淡茶、果汁飲料、豆漿、牛奶等液體,滋陰潤燥,彌補陰虛的損失。但在飲用流質飲食,尤其是飲料、水等流質飲料時,飲用方法頗有講究,少量常飲為佳。
第三,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秋燥最害津液。大部分蔬菜水果都有養津潤燥、清熱通便的功效。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水分,可以補充體液。此外,可以多吃蜂蜜、百合、蓮子等滋補之品,以符合肺的清化性質。
第四,少吃辛辣油炸熱食。韭菜、大蒜、蔥、姜、八角、茴香等辛辣食物和調味品,以及炸雞腿、炸鵪鶉等油炸食物,會助燥傷陰,加重秋燥。
第五,註意精神調理。陰虛的人容易生氣,容易發脾氣,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肝火過旺,久則內耗陰津。秋天,它的幹燥更加明顯。所以,預防秋燥的另壹個環節就是註意精神調理,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壹切,以適應秋天的收斂,從容度過這個多事之秋。
秋季註意除火
秋天到了,氣溫變化,常見病多發,尤其是兒童和體弱者。
看看這幾天我有了壹些感悟。(呵呵,我壹直是個善解人意的人。讓我展示壹下自己。)
根據《傷寒論》,人體的大多數疾病都是不平衡的問題。
說重點。
秋天,外面的氣候突然變冷,但人體內的熱量還在原來的位置(夏天,人體內的溫度會和外面調整到相應的狀態。),外涼內熱,內熱不容易散發,所以存在不平衡。
這時就會出現臉上痘痘增多、喉嚨痛、牙齦發炎、早上幹咳等壹系列癥狀。
另外,秋季幹咳,從這個原理分析,是因為肺在五臟中屬水,最易受火的影響,從而引起幹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