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學方面,陰轉率和抗Hbe陽轉率分別為54%和22%,明顯高於國內外報道的20%的自然陰轉率和6%的陽轉率,所以艾灸和非艾灸有顯著差異。
筆者50多年來經常使用艾灸,治愈了許多疑難重癥,尤其是乙肝,但應采用直接艾灸。
艾灸方子中醫認為,慢性肝炎往往是以正氣虛弱,邪為標。在治療原則上,應以扶正為主,祛邪為輔。本病主病在肝,但累及脾腎。長期以來,肝脾腎都是病,要選方選藥。艾灸相對簡單籠統,雖然病因病機復雜,但艾灸以強身健體、高速免疫功能為主,不需要嚴格區分癥狀、細分癥狀,也不需要針對某些生化指標,選取要點即可治百病。能健脾和胃,增加營養,調節免疫力,抗病毒,消除癥狀,促進肝功能恢復。
明代醫家龔仲中說:“火有拔山之力。要想祛除苦病的根源,壹灸勝於藥。艾灸祛除疾病的力量是什麽?為了方便處方,主要穴位也按臨床病型列出,以供參考,可隨癥加減,靈活運用。
1,
濕熱困脾型:第壹次感受此病,病因多為濕熱邪侵肝困脾。癥狀有寒熱、口苦、黃疸、惡心、嘔吐、舌胖、苔厚膩、食欲不振、小便黃、腹脹脅痛、四肢乏力、脈數等。這種類型相當於急性乙肝。
處方:
要點:肝俞、陽陵泉(化膿灸)
配穴:大椎、中脘、陰陵泉
穴位溶液:
肝俞:肝的背俞穴。在經絡穴位上,通過氣的灌註與肝有直接的關系。主治所有肝病,是防治乙肝的重要穴位。主治: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腫大、黃疸、脅痛等。
陽陵泉:是足少陽膽經的關節點,是五輸穴之壹。筋會位於陽陵,陽陵是八會之壹,也是下肢的主穴。肝膽為表裏,具有疏肝利膽、清熱利濕、舒筋活絡的作用。適應癥為急性肝炎、黃疸、膽囊炎等。能改善肝功能。
大椎:是督脈的關鍵穴位,具有督脈全身之陽的功能。手足六陽之會,掌管全身氣機,稱為陽脈之海,清陽解表,清腦安神,為全身之要穴。適應癥:呼吸系統、神經系統、血液系統疾病。有控寒熱、消黃疸、提精神、治疲勞的功效。
中脘:適用於胃,胃是水谷之海,主要負責腐爛水谷。具有和胃、和中、補虛、益氣、燥濕、減少不良反應、止嘔的功效。主治肝炎、腹脹、嘔吐、赤溺、厭食、脅痛、腹瀉、目黃、感冒。
陰陵泉:是足太陰脾經的關節點,屬水。具有祛濕利尿、健脾和胃、調理肝腎的功效。適應癥為腹脹、水腫、黃疸、腹瀉、尿失禁或尿瀦留以及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2.脾胃虛弱型:肝邪長期侵襲脾胃,導致脾的健康運動喪失,胃的和諧健康喪失,導致脾胃兩虛。如果不能攝入精微的飲食來滋養全身,就會出現頭發幹瘦,精神萎靡,頭暈目眩,食欲不振,腹脹便溏,全身無力,肢體酸困或水濕,浮腫。此型相當於慢性乙肝,人們以水谷為根本,治療以健脾益胃為主。
處方:
要點:肝俞、脾俞、足三裏(化膿灸)
配穴:中脘、陰陵泉、三陰交穴
穴位溶液:
甘叔、鐘萬、尹靈全:見上。
脾俞:脾為後天之本,主要運化水谷、四肢、肌肉;胃司掌管中焦,都是倉官。它有調節脾氣,運輸水谷和滲透利潤的功能。
祛濕活血的功效。主治消化不良、厭食、腹瀉、各種肝炎、肝脾腫大、黃疸、乏力、四肢沈重、腹脹、水脹、積聚、脅肋脹滿等。
足三裏:屬於胃經濟。
分,脾胃表裏,主消化。胃是五臟六腑之海,* * *是後天之本。古人說,“補陰不能治,求陽明”,“補土為敵木,治本才能治標”,“知肝之病,先健脾”。這些都是先肝後脾的主導思想。強調補脾的目的是防止肝木亢盛,利用脾土,所以以土逆木,是明智的治療方法。
此穴具有保健、延緩社會疾病、增強體力、緩解疲勞、補腎益氣、調節免疫的作用。適應癥:所有消化系統、腹脹、水脹等。治療範圍極廣,可以概括全身各系統的疾病。
三陰交穴:該穴位於內踝尖上方3寸處,為脛骨後緣,屬脾經,和胃利濕,疏肝益腎,調經和血,控制生殖。主治:心腹脹滿、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小便不利等。
3.肝氣郁結:肝氣郁結,氣滯,噯氣脹滿,食欲不振,嘔吐,大便溏薄,胸脅不適,情誌激動,易怒,抑郁,多夢失眠,脈細或澀。這壹型主要是疏肝解郁。
處方:
要點:肝俞、陽陵泉(化膿灸)
配穴:中脘、太沖、祁門、鐘山(非化膿灸)
穴位溶液:
甘舒、陽陵泉、中灣。
太沖:為肝經原穴,與手上合谷穴合稱四關。具有調肝氣、平肝熄風、調血通經的作用。主治:“五臟有疾,原十二也。”肝病的適應癥。可治療肝氣過盛、胸痛、肝炎、高血壓、頭暈、易怒等。
期門:屬於肝經的最後壹個穴位,是招肝經的穴位。具有疏肝益氣、消食化積、祛瘀活血、通經活絡的作用。主治:肝炎、肝腫大、膽囊炎、胸脅脹滿、肋間神經痛等。
鐘山:它是全身之氣交匯的地方。具有理氣降逆、寬胸益膈、催乳止咳的作用。主治:氣逆、胸痛、咳嗽、肝氣郁結等。
4、肝腎陰虛型:肝病會長期累及腎臟,肝腎同源,兩者都有虛象。癥見陰虛內熱,頭暈目眩,眼睛幹澀,耳鳴,脅痛,心悸,煩躁,口幹舌燥,五心煩熱,遺精,失眠,盜汗,脈細弱等。可見於各型肝炎,尤其是慢性活動性肝炎,長期使用激素引起的肝腎陰虛,主要為肝腎作祟。
處方:
要點:肝俞、腎俞、足三裏(化膿灸)
配穴:關元、太溪穴
穴位溶液:
肝俞,足三裏,見上。
腎俞:1.5寸開於背部第二、三腰椎之間,為腎的背俞穴。腎為先天之本,作為強官,藏精藏誌,通腦,腎主水,治壹。
體力。具有滋補肝腎、填精益髓、調腎氣、調節腎上腺皮質激素的作用。適應癥:腎炎、水腫;使用激素的副作用;肝腎陰虛,腰痛等。
太溪穴:是地穴,也是神經武術穴的始穴。益腎清熱,滋陰降火,滋腎益氣,強腰膝。主治:腎炎,泌尿生殖系統疾病,陰虛火旺,黃溺,口渴,虛火。我的口頭禪是,只要妳去嘗試,就會有所收獲,治愈是註定要有人的。有的人艾灸幾天,每天艾灸半小時平平說艾灸沒效果。要知道,艾灸是因人而異的,妳的身體和別人的身體是有本質區別的。其他人身體基礎好,生病時艾灸半小時有效。妳身體基礎差,生病時每天灸2-3個小時不壹定有效,所以治療因人而異,不盡相同。只要妳覺得大功率艾灸適合妳,那麽妳就可以長期用大功率艾灸來做,以驅寒祛邪,扶正固本。
艾灸需要堅持,反堅持的人多多少少會有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