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臺灣省緊跟經濟社會發展,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精致農業”的口號,重點發展以“經營方式精致、生產技術科學、產品質量先進”為特征的農業生產。90年代提出“農業零增長”的口號,重點轉移到開發新的優秀農產品,提高農產品質量,促進農業生產向企業化、自動化、科技化轉變,推動農業升級。精致體現在兩個關鍵詞上。壹個是“安全”,壹個是“創意”。安全就是質量和安全。臺灣省從環境建設、健康生產、安全管理三個方面構建了從生產到消費的無縫管理體系,確保農產品質量。進壹步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先後頒布了《食品衛生管理法》、《農藥使用管理辦法》、《農藥殘留檢測要點》、《農業生產認證法》。針對20種不同作物、289種農藥,制定了1149農產品農藥殘留限量標準。實施農產品原產地證書,普及農產品認證、驗證、標識制度,與國際接軌,如臺灣省GAP、CAS、臺灣省有機農產品認證等。建立農產品追溯體系,為農產品佩戴“身份證”,對有生產銷售歷史的農產品實行TAP標識,記錄農產品從生產到上市的全過程,實現質量可追溯。創意就是精心打造農產品品牌。當妳遊覽臺灣省時,妳會發現“創意”這個詞總是縈繞在妳的耳邊。臺灣省的農產品以品質聞名。如何提升產品附加值,並在此基礎上占領市場,是各地積極塑造地方特色品牌,將中國傳統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深度融入農產品,豐富農產品文化內涵,著力打好“文化牌”,打好“情感牌”的普遍做法。苗栗縣農村農會“棗紅公館”,僅壹個棗產品,就根據不同人群的需求,創造性地生產出幾十種產品,在命名上也下足了功夫,比如“家釀好、美食好、柿子好、印象好、幸福好”等等。新沂鄉農會梅夢工廠把壹個梅子做到了極致。除了產品種類繁多,其品牌創意層出不窮,特別註重細節。比如包裝設計融入了本土文化,獲得了很多獎項;利用電影電視劇,舉辦梅子節、千人梅子制作等活動,提升品牌影響力。好主意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工廠只有28名員工,2014年銷售額達到4億新臺幣。
小而美
臺灣省特別重視農業的多功能價值,把農業的“苦”和“累”變成了“甜”和“美”。特別是80年代後期,隨著農業單壹經濟價值比重的下降,農業的社會文化功能更加凸顯。因此,臺灣省大力倡導“卓越農業”和“樂活農業”,促進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例如,在臺灣省,休閑農業已經成為人們度假的重要選擇。2014年吸引了2300萬遊客到鄉村休閑旅遊,創造了102億元新臺幣的價值。漁業休閑觀光1148萬人次,產值新臺幣39億元;開發了400多種農業旅遊禮品。與中國大陸的農家樂、休閑度假村相比,臺灣的休閑農業更註重軟件建設、細節打造、人文關懷和情感註入。比如太乙休閑農莊,不僅讓遊客吃好喝好,還推出養生、親子知識、體驗式學習、減壓、療愈等主題活動。同時也關註弱勢群體,安排殘疾人到農場勞動,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
活得小。
這種活字正體現在臺灣省農會激發臺灣省農業發展的巨大活力。臺灣省農會已有110多年的歷史。目前,全國共有農民協會302個,其中縣級以上26個,鄉級276個,會員總數283萬人。臺灣省幾乎所有農民都是農會成員。農民協會在臺灣省農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創造了政府和社會合作下的新型小農戶可持續經營的新型工業化模式。從性質上看,農會雖然是壹個社團組織,但它具有政治、社會、經濟、文化和技術功能,滲透到臺灣省社會的方方面面,在整合農村土地、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方面發揮了巨大的組織作用,促進了臺灣省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從其業務範圍來看,農會包羅萬象,具有農政、農事、農促三大職能。其業務涉及農業的方方面面,如農村金融、農業技術推廣、農民培訓教育、農產品加工營銷、農民健康保險等。,在增加農民收入、保護農民權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臺灣省農會的角色可以概括為三個角色:壹是“設計者”,壹個鄉鎮農業發展的思路和方向多由農會規劃、設計和主導;二是“企業家”,農會負責人就像壹個現代企業的老總,用現代管理的理念經營農會;第三是“娘家”。農會就像農民的“娘家”。有困難要解決,有委屈要發泄,有收獲要分享,就像壹個大家庭。
小而溫暖
“暖”字主要體現在農會的為農服務上。熱情的服務不僅促進了臺灣省的農業發展,也創造了和諧的農村社會。農會的主要服務包括金融服務、商業服務、推廣服務和保險服務。
金融服務是農會最重要的業務內容和最重要的收入來源。基層農會90%左右的收入來自信貸部門。信貸部的存款主要來自會員和發起人,貸款對象僅限於農會會員,實現了“取之於農,用之於農”,臺灣省農民不擔心資金問題。農民協會也從為農民服務中獲得了好處。到2015年9月,農會信用部有2,865,438+0總部,8,265,438+0分支機構,存款總額65,438+06.6兆新臺幣,貸款總額0.93兆新臺幣,盈余53.7億新臺幣。可觀的財務收益為農會服務農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經營服務是農會提供的農產品運輸、儲存、加工、制造和市場經營、農資供銷的全方位服務。高雄市紫關區的漁業協會設立了蛤蜊魚市場,在漁民和市場之間架起了壹座橋梁,並采用拍賣的方式幫助漁民銷售產品。漁民只要交5萬元新臺幣就可以進入市場進行海鮮批發,漁會有專門的拍賣師負責拍賣。如果拍賣失敗,漁會將以保證底價收購,然後加工出售。對於漁民來說有兩個好處:第壹,他們只需要全心全意的捕魚,不用擔心賣不出去;二是不用擔心價格大幅波動,保證收益穩定。2014年魚市交易量達3660噸,交易金額達5.7億元新臺幣。
推廣服務主要包括農村社會文化福利推廣、農耕推廣、“四健”(針對年輕人的手、腦、心、體)推廣、家政推廣,分別為中青年農民、農村少年、老年農民、農村婦女成立農耕作業組、四健作業組、婦女家政班,開展農村人力資源教育培訓,培養新型農民。
保險服務,包括牲畜保險、農民健康保險、全民健康保險以及協助政府向老年農民發放補貼。在牲畜保險中,奶牛的死亡津貼為70%,豬的運輸死亡津貼為50%;65歲以上老農民每月可領7000元新臺幣補助;給予農民死亡壹次性喪葬費新臺幣654.38元+0.53萬元。由於保險利率低,基層農會的保險業務虧損逐年增加。赤字壹般由省、縣(市)農會承擔,以減輕基層農會的經濟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