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道是什麽?

道是什麽?

簡單來說就是“道可道,非比尋常”,但我覺得這句話其實有點虛張聲勢的意思。和不說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我還不知道“道”是什麽意思。

下面是哲學上的解釋,有點復雜。

“道”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壹個重要範疇。用來解釋世界的起源、本體、規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學體系中,它的含義是不同的。老子的“道”是宇宙的本源和普遍規律;老子寫的《道德經》是壹部關於道的經典。孔子所說的“道”,是“中庸之道”,是壹種方法;佛教徒所說的“道”,就是“中道”,佛教徒的最高真理。說道理,不要走極端,從兩面看,是中道。佛教的道是中觀的思想,涉及到“中道”和“空”,“空”的思想看似空而非空,所以我們不能以空求空。道:妳走壹首歌,第壹次走的路,第壹次用的方法叫道,重復別人做過的事不叫道。另辟蹊徑,堅持創新謀生。天:眾生為魚,道為網,河為天地。收網的漁夫,是天地之緣。

原意

甲骨文裏沒有“道”這個字,銘文裏有。它的形象是用手托住頭部或者直接把頭部藏在衣服裏(見圖),意思是用衣服蓋住頭部來表示壹條人要到達目的地必須走過的路徑,但它在行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蒙住眼睛,走路壹般很難保持平衡。用衣服蒙住頭,摸索前進。如果不是我們渴望去的目的地,沒有人會像被忽悠壹樣去走陌生的路。遮頭真的和走路密切相關。如果我們突然被蒙住了頭,第壹感覺就是動不了。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人的眼睛是保持平衡的。所以青銅器銘文中的“道”字,應該是指到達目的地必須走的壹條奇特的道路。這可能就是為什麽古人只用“道”字來表達道理、規律、法則等抽象概念的原因,比如治國之道、做人之道、養生之道等等。道子的原型是人頭和蛇身。

如右圖,其來源是伏羲的頭蛇傳說。道的本義是指道路、坦途,後來逐漸發展為表達事物規律性的道理。這壹變化經歷了壹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易經》中有“歸道何責”(小牲畜)、“坦途”(踐踏)、“復道七日再來”(重復),都是道的意思。

《尚書·洪範》說:“無事不做好,隨王之道;無惡不作,走王者之路。無偏心無黨派,王者蕩;無黨無公,王者平;無反無方,王者正氣。”這裏的道有法令、規範、法規的正確含義,說明“道”的概念已經向抽象的方向發展。春秋時期的《左傳》曾說:“聽說小人能成大敵,路徑大。”所謂道,忠民信神”和“王璐竭,天之道也”。這裏的道有壹個規律性的含義,說明道這個概念已經逐漸上升到哲學範疇。

老子的道教理論

春秋末期,老子首先把道教作為宇宙的起源和普遍規律,成為道教的創始人。在老子之前,人們只是把萬物的起源推斷到了天,而沒有觸及天是否有起源。到了老子,開始推斷天道之源,提出道。他認為世間萬物皆因道而生。他說:“事物是混合的,天生的,孤獨寂寞的,獨立而不改變的,可以是世界之母。不知其名,字曰道,強謂之大,大而稍縱即逝,遠而遠之。”(《老子》第二十五章)。對於老子說的話,歷來有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道是精神本體,是獨立於物質實體而存在的最高原則,主張老子的道論是客觀唯心主義。也有人認為道是宇宙原始狀態下混沌不可分割的統壹體,並聲稱老子的道論是唯物主義。老子認為,道生成世間萬物的過程是“道生壹,生二,生三,生萬物”(第四十二章)。道生成萬物之後,包含在宇宙本身之中,作為世間萬物存在的基礎。道是普遍的,無所不包,無所不包的。道雖然存在於天地萬物之中,但它不同於可以感覺到的有形之物。它是看不見的,聾的,不可抗拒的,是構成天地萬物同壹本質的東西。所以,“道”存在於人的語言、圖文之外,心靈可以感知,但無法表達和圖解。——不是感覺器官能體會到的,也不是普通的文字能表達的。只能用比喻和描述來解釋。對於世界的統壹,老子做了天才的推測和描述。老子的道論對後世影響深遠。又說“道生壹,全生二”,意思是在壹個無人知曉的地方產生了原始之氣,而這個源頭又分為陰陽兩種氣。在這種情況下,道就是虛無,就是無人知曉,無人能定性,就是未知,就是神秘。因為道的未知特性,越是對道下結論,越是錯的。在道指未知事物的情況下,“道生壹,生二”這句話往往被認為是“壹”,指的是源頭,而這個源頭和這個“壹”被很多持其他觀點的人認為是已知的、可解釋的、定性的“道”。所以這個“壹”所指的道,是陰陽之道論,是眾多道論中的壹種。

道教的演變

略落後於老子的範蠡認為天是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他認為人事必須“陰陽相合,順應天地之性”,違背客觀規律必然導致災難。夫人,事必與天地有關,然後妳才能成功。他所說的天,主要是指陽對陰,陰對陽,盈縮轉化,沖突無窮的矛盾運動規律。天氣對自己不利時主動撤退,天氣有利時主動出擊。受老子道家學說的影響,範蠡說“天滿而不溢,繁華而不驕,勞而不賞其功”(官話和越南語下)。但他主張及時積極的進步,對老子重柔守女的思想進行了批判和修正。戰國時期,齊國夏姬道家用“精”來解釋道,把空無壹物、看不見的道看作是流動於天地之間、存在於萬物之中的“精”。他說:“有道的地方,無根無莖無葉無榮。萬物生,萬物成,人生說。.....本質也是氣的本質。氣道即生命”(管子內業)。老子曾形容道為“沖氣”,說“有精在其中”。夏姬的道教從唯物主義的角度進壹步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把道教表述為無所不在的生命本質。精氣學說對中醫學後來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它賦予了本質以靈性,趨於神秘,無法與唯心主義劃清界限。莊子是戰國中後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認為道是世界的終極本源,是壹個無所不包、無所不包、自生永恒的宇宙,否認任何超越道的主宰。他還認為,不可能對道提出壹個明確的規定,即“道名不正”、“道明而不道”,即使名為道,也是“行事虛妄”。所以只能說“夫道者,深情可信,無為無形;可透射但不可接受,可獲得但不可見;自其根,無天地,自古有神鬼生;太極之前,不高,六極之下,不深,天生,不長,長於古,不老”(《太上老君》)。對於莊子的道,當前學術界有人認為是獨立自我存在、超越時空的絕對精神,並以《莊子》中“物非物質”的語言證明道是非物質的創造者。也有人認為道是指具有無限性和永恒性的物質本體,產生天地共存,並以《莊子》“壹靈通天下”的語言為依據,解釋道是物質之氣。多數學者認為莊子誇大了世界起源的神秘,絕對化了事物的相對性,否定了事物之間的差異性,表現為相對主義。他的道家學說具有明顯的唯心主義傾向。韓非吸收和發展了老子樸素的辯證法,提出了關於道、德、理三者關系的學說,辯證地處理了它們的關系。他認為“道是萬物之始,萬物之源”,是“萬物之所是”,“萬物之所成”。把道作為物質世界的普遍規律,作為世間萬物存在和發展的普遍依據。他還認為,“道”是萬物的終極範疇和普遍規律,萬物的特殊本質是“德”,“德是道的功德”;萬物的特殊規律是“理”,道是“萬物之源”。道、德、理三者的關系是物質世界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無限性與有限性的辯證統壹。戰國時期儒家學者易經也提出了“道”的理論,認為“道”是對立面相互轉化的普遍規律。易經《內聚力》說“壹陰壹陽,謂之道”,壹陰壹陽的相互轉化,謂之道。他還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將道視為無形的抽象規律,與有形的具體事物相區別。宋代張載以道為氣化之過程,說“從氣化,有道之名”;程頤和朱則以道為本,體現了氣本論和理本論的區別。在中國哲學史上,道的範疇是由道家提出的,後來被各種學說所接受。雖然有不同的理解,但它已經成為宇宙起源和宇宙普遍規律的代名詞。提升了理論思維水平,探索了事物的起源和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