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脫水的後果
角質層幹燥、片狀脫落、皸裂,角質化加速。
透明度、粗糙度降低,
更容易受到刺激。
加速老化
保濕的作用是讓水分留在皮膚上,不至於流失太快。保濕不僅僅是塗保濕霜。其實皮膚本身就有壹套完善的保濕系統,其工作原理就像壹項水利工程:
保濕四大秘訣,幹性皮膚無所畏懼
上圖是保濕的原理:
真皮層是水的來源,也就是蓄水池。真皮間質細胞儲存大量的水。沒有間質細胞(膠原蛋白和透明質酸),真皮的保水能力就會下降。
表皮細胞間質和NMF像水泵壹樣從真皮中吸出水分,滋潤表皮(尤其是角質層)。
汗液與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和天然保濕因子(NMF)混合,形成保濕膜(皮脂膜),防止水分流失。
關註皮膚的自我保濕能力
正常情況下,皮膚具有自我保濕的能力,主要由皮膚屏障(即角質層+皮脂膜)來完成。當環境過於幹燥,或屏障功能受損時,皮膚失水速度會加快,角質層含水量減少,皮膚幹燥脫皮。所以保濕的基本出發點是維持和保護皮膚屏障功能。過度使用以下方法可能導致(皮膚屏障功能減弱)皮膚自身保濕能力下降:
去除皮膚過多的天然油脂:比如用太燙的水和清潔力很強的潔面產品,尤其是皂基產品。皮膚科常用去除過多油脂的方法制作幹性皮膚模型。
過度的清潔方式(如搓沙、化妝棉或海綿清潔)和頻繁卸妝;
洗臉過於頻繁,比如壹天洗臉2次以上,每次都洗得很用力,混合性皮膚的V區護理不到位;
過度去角質,如使用水楊酸、果酸、淚液面膜產品,導致角質層變薄;
面膜太多:壹天壹個面膜,或者每次20分鐘以上,甚至壹個晚上壹個面膜。
當皮膚自身的保濕力不足以保持水分時,皮膚會有幹燥的感覺,所以需要使用保濕護膚品(壹般是牛奶和面霜)來幫助保濕。
小貼士:保濕字典
■TEWL:跨表皮失水率,又稱透皮失水率,是指水通過表皮後,在單位時間內選擇水分的速度。TEWL越大,單位時間內流失的水分越多,皮膚的保濕能力越弱。
■NMF:天然保濕因子,由壹些氨基酸殘基和吡咯烷酮羧酸鈉組成的水溶性化合物。NMF可以與角質層中的水分結合,通過調節和儲存水分來維持角質細胞之間的含水量,使皮膚自然顯得水潤。過度清潔會導致NMF流失,皮膚自身保濕能力下降。
■表皮細胞間質:填補表皮細胞間隙的物質,由脂肪酸、神經酰胺、膽固醇和鞘氨醇按固定比例、精密結構組成。是表皮細胞的生存環境,具有極佳的保濕效果,可以防止水分流失。過度清潔和表皮損傷會導致細胞間質的流失,惡化皮膚細胞的生存環境,降低保濕能力。
秋冬季節,由於環境的變化,以及汗腺分泌和皮脂分泌的減少,皮膚自身的保濕能力下降,所以保濕變得更加重要(雖然北方比較幹燥,但是南方同樣重要)。
保濕最重要的四個技巧。
1.保濕:盡可能的保護皮膚,充分發揮皮膚自身的保濕能力,讓這個水利工程正常運轉。
主要原則是不損傷皮膚,不過度清潔皮膚,保護真皮和表皮的健康和活力,讓皮膚本身的含水能力得到保證(避免上述不恰當的護膚方法,很快就能看到效果)。
塗抹水分
好的保濕護膚品應該在配方中含有壹定的保濕劑(吸濕劑)、油脂(封閉劑)、潤膚劑,或者使用上述成分相互配合,達到全面保濕的效果。
吸濕劑有助於從真皮層向表皮層吸收水分,在空氣濕度高的情況下,還可以從空氣中向皮膚吸收水分。
封閉劑的作用是形成油膜,減少水分蒸發。密封能力最強的油是凡士林,其次是輕礦物油和植物油。
潤膚劑可以使皮膚光滑柔軟。
小貼士:保濕常用的幾種成分。
■吸收劑:甘油(丙三醇)、透明質酸鈉、丁二醇、丙二醇等。,負責抽水;
■封閉劑:凡士林、礦物油(液體石蠟)和各種植物油,負責鎖水;
■潤膚劑:羊毛脂、矽油、壹些酯類、酒精等。(有些潤膚劑也有吸濕作用),負責產生良好的膚感;
較新的趨勢是使用仿生制劑,並註意皮膚細胞基質的補充和完整性以及皮膚細胞的活化。因此,許多品牌開始選擇皮膚需要添加到保濕產品中的具有生化活性的成分,通過模擬細胞基質來增強皮膚的保濕力,如神經酰胺和膽固醇。使用這些元件的產品通常較貴,但值得選擇。
有些成分雖然不是保濕劑,但是通過外敷可以改善真皮的狀況,保持皮膚濕潤,特別值得選擇,比如:
■維生素c及其衍生物;
■硫辛酸
■羥脯氨酸
■全大豆提取物
■膠原肽
■當歸提取物等
提示:面膜能保濕嗎?
面膜用後短時間內會被洗掉。大部分面膜用油量很少,即時補水效果好但保濕能力弱。靠面膜保濕是不合適的。應使用面霜和牛奶保濕產品。
提示:大分子和小分子保濕劑有什麽區別?
大分子和小分子不是壹個嚴格的標準概念。高分子是分子量通常在5000或10000以上的物質。
常用的高分子保濕成分包括:
高分子量透明質酸鈉、膠原蛋白、銀耳多糖或其他粘多糖、聚谷氨酸(PGA)、硫酸軟骨素、壹些纖維素和天然膠體。玻璃酸鈉是最常用的壹種。
因為這些物質含有較多的親水基團,可以和大量的水結合,起到吸濕保濕的作用。由於分子量大,會粘稠,成膜,滲透性弱。由於成膜性,可以阻隔分布在其中的其他物質,不易滲透。從這個角度來說,可以防止其他營養成分被皮膚吸收。
粘稠的大分子成分更適合制作面霜產品,這些產品也更適合在精華發揮保濕和緩釋作用後使用。
小分子濕潤劑包括各種多元醇(甘油、丙二醇、丁二醇等。)、吡咯烷酮羧酸鈉(PCA-Na)、泛酸鈣(泛醇)、水溶性神經酰胺、乳酸鈉等。
小分子濕潤劑分子量較小,滲透性較強,粘度較小。泛酸鈣和神經酰胺具有重要的生理活性,可以很容易滲透到細胞內部,起到保濕的作用。PCA-Na和乳酸鈉本來就是人體天然保濕因子(NMF)的成分。
分子量小於50萬的玻尿酸也被認為是低分子量玻尿酸。保濕水和精華中加入小分子成分,提供更清爽的肌膚感覺。
在實際應用中,大分子和小分子保濕劑基本是壹起使用,才能達到更好的保濕效果。比如透明質酸鈉Na-HA聯合甘油,比單獨使用Na-HA保濕效果更好。不太可能所有品牌都用單壹的大分子保濕劑或者單壹的小分子保濕劑。當然,在營銷推廣中可能會突出某個品類或成分。
提示:直接真皮補水的宣傳可信嗎?
皮膚含水量> 70%,且量很大,其來源是飲用水。每天往臉上塗1.4ml保濕產品,滿足不了真皮層的胃口。
因為表皮基底膜會阻擋分子量>:4萬的物質進入真皮,所以大分子保濕劑如透明質酸不太可能透過表皮進入真皮,其他小分子保濕劑即使透過意義也有限。如果妳快速滲透到“直達”的地步,肯定會造成明顯的刺激,我相信妳是接受不了的。因此,不必看到保濕劑通過皮膚被吸收到真皮中。
真正缺水的是表皮。所以補水保濕的關鍵點也應該在表皮:充足的表皮細胞間質和含水量適中的角質層,從而維持表皮的完整和健康,防止開裂,防止水分從真皮層過度流失,達到了理想的保濕目標。
通常保濕產品由保濕水、保濕精華、保濕乳或面霜組成。如果妳不知道怎麽看成分表,為了知道每個產品的保濕性能,妳可以在洗完臉後直接塗上這個產品,感覺多久能讓妳的皮膚感到放松。時間越長越好。
如果能準備壹個電阻式皮膚水分測試儀就更好了,但是要註意使用技巧:
壹般選擇上臂內側的皮膚進行實驗,將壹個性質相同的皮膚區域分成兩部分,壹部分塗上保濕產品,壹部分不塗;
只能應用壹種產品;
分別在30分鐘、1小時、2小時、4小時、6小時和8小時測試皮膚含水量。先測試無塗層區域,再測試有塗層區域,取平均值作為結果。壹般年輕人的角質層含水量應該在25%以上,30%左右比較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