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食物特異性igg陽性是否等於食物不耐受?

食物特異性igg陽性是否等於食物不耐受?

最近,蘇格蘭羅威特研究所(rr1)的壹項研究表明,壹種抗蟲轉基因馬鈴薯產生的雪花蓮凝集素會損害大鼠的內臟器官和免疫系統,但對人類來說,類似的影響可能會導致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顯著增加[1]。盡管科學家和科學團體在這項研究的實驗設計和結果分析上存在很大分歧,但其研究成果被媒體公布後的負面社會影響是非常大的,其主要研究負責人阿帕德·普茨泰(arpad pustztai)被迫提前退休。另壹項研究發現,美國先鋒hi-bred種子公司的壹種表達2s種子貯藏蛋白的轉基因大豆會引起對巴西堅果過敏的人的過敏反應,因此該公司決定不上市[2,3]。那麽,目前上市的轉基因食品是否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如何評價其安全性?這些都是大家非常關心,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雖然我國有大量的轉基因食品即將上市,但在這個問題上還沒有專門的文獻報道。為了促進我國轉基因食品安全性評價的研究,本文將詳細論述國內外轉基因食品評價的研究進展,以及存在的問題和可行的評價方法。

1評價的原則和方法

實質平等原則

1993中,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提出了食品安全評價的原則——實質等效原則[4]。即如果壹種轉基因食品與現有的傳統同類食品在特性、化學成分、營養成分、所含毒素以及人和動物的進食和飼養條件等方面相似,那麽它們在本質上是等價的。基本等效性的確定表明,這種新食品在健康益處方面可能與非轉基因品種相似[5]。

僅僅因為壹種新的轉基因食品與現有的同類食品不完全相同,並不意味著它是不安全的。如果進行安全性試驗,必須根據這種新食品的特點。根據它的化學成分和對它的熟悉程度,可以推斷是否需要動物實驗和體外研究。並不是所有的轉基因食品都需要動物實驗,評價必須以個案為原則。如果需要用轉基因食品或其成分進行動物實驗,那麽實驗目的必須明確,設計必須嚴謹。

[5].

1.2評估方法

1.2.1孟山都公司的評估方法

在美國,有很多基因公司,孟山都是最大的壹家,它的資本滲透到很多商業化轉基因食品的公司。該公司在食品安全評價方面的經驗值得借鑒。孟山都公司根據實質平等的原則將評價內容分為三個方面[6]:

(1)插入基因表達蛋白的安全性評價:

(2)對意外(多效性)效應應進行選擇性的具體分析。轉基因食品的重要營養成分應當與相應的非轉基因品系及其親本進行比較,分析結果應當與現有數據進行比較,確保其營養水平在正常範圍內。還應將抗營養成分與現有數據及其對照進行比較,以確認內源性毒素沒有發生有意義的變化。還應分析食品加工產品的各種成分,以確保測量的參數在正常範圍內。

(3)健康測試的選擇性應用。通常,為了模擬商業飼養實踐,這些飼養實驗是用家畜和家禽進行的。至於人類所吃的食物,則以人類最大估計攝入量的25倍餵給老鼠新的食物,並以每組各性別的老鼠進行實驗,為期4周以上。在全食物餵養實驗中,動物對食物的微小變化並不敏感。健康顯示測試的參數包括每日健康觀察、每周體重、食物消耗量等。4周後,將進行全面屍檢。如果在屍檢中發現任何異常,這些組織將通過顯微鏡進行檢查。這種為期28天的急性毒理學研究通常用於評估待測食物在餵食過程中是否存在任何不良影響。屍檢時,應觀察器官重量、血液學、臨床化學和組織病理學的變化[7]。

1.2.2數據庫的應用

該數據庫可以提供食品成分的基本信息,以評估轉基因食品中的主要營養成分和毒素是否發生了顯著變化。當然,也要考慮到這些主要營養成分和毒性成分有壹定的變化範圍,必須保證數據的質量,必須制定有效的方法對這些主要成分進行量化[8]。

1.2.3體內外動物模型。

體內或體外動物模型可用於評價轉基因微生物食品的安全性。丹麥食品部毒理學研究所建立了幾種哺乳動物消化道模型[9]。其中以大鼠模型最為完整,可能是因為大鼠模型在研究中使用較多。無菌大鼠模型不僅可以研究細菌的存活和遷移,還可以研究微生物間遺傳物質的轉移。如果將攜帶質粒pamβ1的供體菌株和受體菌株餵給不育大鼠,幾天後在大鼠的排泄物中就會發現dna接合和轉移的產物。

1.2.4轉基因食品致敏性評價方法[10]

如果轉基因食品中含有已知來源的蛋白質,我們應該用sds-page做壹些免疫反應,然後進行rast抑制試驗。如果結果是陽性,我們可以斷定轉基因食品對人類過敏,無需進壹步測試。如果結果為陰性,則進行皮膚點刺試驗和雙盲安慰劑對照食物激發試驗(DBP CFC,放置bo對照食物激發試驗)。如果結果仍然是否定的,就可以斷定這種轉基因食品對消費者沒有風險。如果轉基因食品中所含的蛋白質來自非食物來源或不尋常的食物,則不能用過敏個體或其血清進行檢測。在這種情況下,將這種蛋白質的特征與已知的食物過敏原進行比較。

1.2.5 pcr檢測方法

目前,花椰菜花葉病毒(camv)的35s啟動子常用於轉基因植物的構建。35s啟動子的Pcr檢測是歐盟新食品管理的基礎。最近歐盟修改了食品管理策略,gmo(遺傳裝飾生物)含量大於5%的食品必須貼標簽,於是定性pcr轉向定量pcr,定量競爭PCR (QC-PCR)的方法特別有用[11]。

2結果和分析

2.1土豆

在電視上公開宣布轉雪花蓮凝集素(gna)基因的轉基因馬鈴薯對大鼠內臟有害後,Ewen和pusztai在1999 [12]正式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他們研究了帶有gna基因的轉基因抗蟲馬鈴薯對大鼠胃腸道不同部位的影響。用含有轉基因馬鈴薯、非轉基因馬鈴薯親本和非轉基因馬鈴薯加gna的三種飼料餵養實驗大鼠。結果表明,胃粘膜、腸絨毛和腸隱窩的長度均有不同程度的變化。經過對比討論,他們得出結論:胃黏膜增厚主要是gna基因表達的結果,而小腸和盲腸的變化主要是基因操作或/和轉基因成分引起的,gna基因表達的影響只是很小的壹部分。Fenton等【13】發現gna能與人白細胞結合。雖然這並不能說明什麽,但是增加了影響人體健康的風險。實驗證明,bt毒蛋白對人和動物是安全的,壹個轉基因馬鈴薯與它對應的非轉基因品種本質上是等價的[14]。對於轉基因抗除草劑馬鈴薯來說,與相應的非轉基因親本品系非常接近[15]。

2.2西紅柿

研究表明,calgene公司生產的延遲成熟番茄的主要營養成分(如va、vc)沒有發生變化,番茄紅素等天然毒素沒有發生明顯變化,未發現有害的多效性效應。在大鼠7天餵養實驗中,未發現不良反應[16]。在壹項轉基因抗蟲番茄的食品安全性研究[17 ~ 18]中,用相當於壹個人每天食用2000kgbt番茄的bt蛋白對棕色挪威的雄性大鼠、小鼠和家兔進行餵食,未出現全身性不良反應。在對壹種抗煙草花葉病毒轉基因番茄的食品安全性評價中,與非轉基因番茄相比,糖、堿、有機酸、多元酸無明顯變化,致突變性無差異。

2.3大豆

Nordlee等人[3]評估了帶有巴西堅果2s白蛋白基因的轉基因大豆的食品安全性。在研究中,他們提取了9名對巴西堅果有過敏史的人的血清。rast研究表明,轉基因大豆提取物可以有效地和來自生巴西堅果的蛋白質提取物競爭結合過敏人群血清中的igec(免疫球蛋白),而在遺傳上相應的非轉基因大豆的蛋白質提取物中觀察到抑制現象。Sds-page顯示轉基因大豆中出現了壹條新的蛋白帶(約9kd),巴西堅果也有此帶,具有與部分純化的2s白蛋白相同的遷移率,而非轉基因大豆中沒有此相應帶。免疫斑點印跡分析表明,9個血清中有8個能識別部分純化的2s白蛋白並與巴西堅果提取物中的9kd蛋白反應,9個血清中有7個能識別與巴西堅果中2s白蛋白具有相同遷移率的9kd蛋白。在非轉基因大豆中,沒有血清與低分子量蛋白質反應,並且來自對照的血清不與任何大豆或巴西堅果蛋白質反應。因此,可以確認這種轉基因大豆中存在巴西堅果。

根據fuchs等人[19,20]的研究結果,孟山都公司的抗除草劑轉基因大豆與市場上相應的非轉基因大豆本質上是等價的。

2.4棉花

孟山都公司的bt棉表達的Bt毒素蛋白可以被哺乳動物快速消化。與非轉基因棉花相比,其棉籽和棉籽油的品質和抗營養成分沒有明顯變化。用含5% ~ 10%、10%和20%棉籽的飼料分別飼餵大鼠、鵪鶉和鯰魚,飼養28天、8天和65438+。

陳松等[22]用棉籽粉餵大鼠28天、鵪鶉8天的動物實驗表明,轉基因動物的體重和食物利用率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差異,受試動物生長發育正常,未死亡。對大鼠的肝、腎、胃、盲腸、結腸、小腸和睪丸進行組織切片檢查,未發現病理變化。大鼠肝臟、腎臟和睪丸的重量比、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的活性和血液中尿素氮的水平都在正常範圍內,轉基因棉花與對照組相比沒有明顯變化,所以這種bt棉花基本上與常規棉花相當。

2.5其他

抗病毒轉基因水稻[23]、抗病毒轉基因西葫蘆品系zw20[24]、抗病毒轉基因煙草[25]和轉基因蘆筍[26]與其相應的非轉基因親本[26]之間沒有顯著差異。

3討論和結論

3.1實質平等的概念限制

基本等效的概念體現了這樣壹種思想,即目前用作食物或食物來源的生物體可以用作比較的基礎,以評估來自生物技術的食物或食物成分的安全性。然而,實質等同的概念也有其局限性。例如,雖然壹種新食品與壹種已知食品99%相同,即除了壹種新的毒素外,它們實質上是等效的,但這種食品可能需要進壹步的詳細檢驗;即使壹種新食品與其相應的現有食品只有70%相同,特別是當不同的營養成分可以被復雜的飲食所取代時,這種新食品可能只需要很小程度的檢查和測試[27]。因此,實質等效的概念並不能完全預測新食品是否需要對動物進行實質毒性試驗。

而且,科學家無法用已知的轉基因食品化學成分,令人信服地預測轉基因食品的生化或毒理效應。轉基因食品在化學成分上與天然食品相似,這並不意味著人類食用它是安全的[28]。壹些科學家認為,轉基因抗除草劑大豆本質上等同於其相應的非轉基因大豆。Millstone等人[28]認為,這壹結論是基於這樣的假設,即已知的遺傳和生化差異之間不存在顯著的毒理學差異。事實上,即使不施用除草劑,這種轉基因抗除草劑大豆的化學成分也不同於其所有相應的品種。當這種抗除草劑的大豆實際用於農業生產時,必然要經常用除草劑處理,用除草劑處理過的大豆化學成分必然會發生顯著變化,這就足以證明。但在得出實質相等結論的實驗中,使用的轉基因大豆並不經常用除草劑處理,只是比較了壹些化學成分,因此沒有實際意義。

3.2全食物餵養研究的局限性

如前所述,很多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評價工作都是利用整個轉基因食品來進行急性實驗動物毒理學實驗。而用全食物餵養動物的實驗有壹定的局限性,很難察覺食物的微小變化。食品和營養學家反對在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評價中使用全食物餵養研究方法。國際食品生物技術委員會(ifbc)指出,壹般不建議用這種方法來評價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如果真的有必要,全食物餵養研究的實驗設計要非常慎重和謹慎,持續時間不能太長,避免因營養不均衡等因素對動物產生不良影響,從而隱瞞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7]。

實際上,上述經驗和結論來自輻照食品安全性評價的實驗結果。當時我並不知道,給實驗動物過量餵食某種食物,會導致營養不均衡,對動物的健康產生不利影響。Hammond等人[6]總結了壹些這樣的例子,對轉基因食品的評價可能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3.3關於gna轉基因馬鈴薯安全性的爭論

Pusztai的實驗設計和結果,在他和他的同事發表gna轉基因土豆會損害大鼠消化系統和免疫系統的研究結果後,立即遭到了多方的批評[1]。如前所述。相應的研究論文登上國際著名雜誌《柳葉刀》後,也引起了不小的爭議。《柳葉刀》編輯部認為,雖然pusztai和他的同事在這項研究中存在壹些不足,但這篇論文提供了壹項研究結果,這是壹場辯論的開始,有必要讓公眾了解事實,以增強公眾對科學的信任。所以《柳葉刀》在1999發表了這篇論文[29]。Kuiper等人[30]認為本文存在幾個問題:①本文沒有介紹餵給大鼠的不同日糧的組成。雖然pusztai等人在網上公布了壹些細節,轉基因馬鈴薯中的澱粉、多聚葡萄糖、凝集素、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與其他親本品系不同,但這種差異是轉基因引起的還是不同品系引起的不得而知;②大鼠的飲食只含60%的蛋白質,容易引起饑餓反應,從而導致其他不良影響;③實驗設計不嚴謹,各餵養組大鼠數量過少,缺乏飲食控制,如含15%蛋白質的標準嚙齒動物飲食,以及“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