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人類在與自然鬥爭的過程中,逐漸發現壹些動植物可以充饑治病,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戰國時期的《內經》是中國第壹部醫學理論專著。五常政治領袖論主張:“大毒治病,十去六;往往毒藥治病,十之八九;小毒治百病,十進八出;無毒處理,十之八九。糧、肉、果、菜用盡,不習慣,傷之。”書中高度評價了食療的作用,這也是食療理論的壹大進步。
東漢名醫張仲景治療外感疾病,服用桂枝湯後要“飲熱粥壹升以上以助藥力”,服藥期間還應忌食寒、粘、辣等食物,可見其對飲食養生及其輔助治療的重視。
隋唐時期,出現了許多食療專著。比如孫思邈的《千女方》卷24,專門講食療。他主張“作為醫生,要知其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以食治之,然後再點藥”,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此後的《食療本草》、《食用本草》等專著,系統記載了壹些食物配方和藥物配方。宋代《生肌通誌》中有專門的食療課程,介紹各種疾病的食療方法。在宋代,陳至寫了壹本書《養老與養家》,專門論述各類人群的保健問題,重點論述了飲食保健的重要作用。元代飲食家胡思慧編著的《飲酒飲食》壹書,繼承了食、養、藥相結合的傳統,對人們的日常飲食作了大量論述,堪稱我國第壹部食品科學專著。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載有300多種谷物、蔬菜、水果,400多種動物,均可用於食療。此外,陸的《食之本草》、的《情趣飲食譜》和費的《三食與營養》的出現,使食療養生學得到了全面發展。
中醫說“藥療不如食療”,長期使用藥物治療疾病往往會產生各種副作用和依賴性,大量服用藥物還可能對人體健康產生本質性影響;食療采用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物,搭配準確,制作精細,起到天然的作用;久而久之,人體激發了自愈能力,從而獲得了由內而外的健康。
在這個標準中,中醫沒有明確的食品和藥品的界限。食物搭配後,稍微離開“中”就會涼或暖;如果偏離“中”很遠,就是“冷”和“熱”;如果離“中”更遠,那就是“藥”。而食療,通過搭配制作,追求的是溫和的口感,有針對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