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行道德修養,中國古代壹些思想家和醫生也有很多論述。明代醫學家龔延先在《壽世保元》中提出:“謙辭能延年,損人不利己”,“孝不問能延年,禮能延年”,“扶危濟困”。《老子養生之鑰》將名利、放蕩、虛榮、富貴、品味、嫉妒列為影響長壽的社會心理因素。嵇康在《千金要方》中說,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則壹難,樂恕不去則二難,情誌不去則三難,趣味無窮則四難,心神不定則五難。“雖然這種論調由來已久,但有些觀點已經融入了我們的民族傳統,比如‘公忘私利,損人不利己’。在市場經濟大潮的今天,這種美德急需發揚光大,不能被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腐朽思想侵蝕,影響身心健康。人活得幸福與否,取決於自己的精神狀態。魯迅先生曾說:“我要在人生的道路上壹滴壹滴地滴血,來養活別人。雖然漸漸覺得自己瘦了,但我覺得自己是幸福的。“品德高尚、正直的人自然會受到尊重,他們會過著瀟灑、輕松、快樂、青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