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洗澡錯誤不要嘗試。
洗澡是消除皮膚汙垢,保持皮膚健康的最基本手段。經常洗澡不僅可以洗去皮膚表面的汙垢、分泌物和頭皮屑,還可以改善皮膚和肌肉的血液循環,起到消除疲勞和健美的作用。
但如果洗澡方法不當,也會引發疾病或加重原有的皮膚病。以下是洗澡需要註意的幾點。
1,熱水長浴。
很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喜歡洗熱水澡,甚至長時間泡在浴缸裏。妳知道這是不科學的,甚至是危險的嗎?水溫過高時,皮膚和肌肉血管擴張,血液積聚在全身,大腦和心臟的供血減少。此外,出汗會流失體液,容易導致昏厥,甚至心臟病發作。此外,長時間熱水浴還會導致皮膚過早老化,不利於皮膚健身。所以用溫水洗澡時間不宜過長。
2.用浴巾。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放棄原來的普通毛巾,使用搓澡巾。但科學調查表明,尼龍浴巾除了方便之外,對皮膚健康的益處並不大。首先,浴巾堅硬粗糙的表面直接損傷皮膚,使角質層被磨掉過多,防護效果減弱。
其次,用浴巾也會傳播壹些皮膚傳染病。傳染性軟疣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傳染性軟疣俗稱癤子,是由傳染性軟疣病毒引起的常見皮膚傳染病。正常皮膚表面有皮脂腺和汗腺分泌物形成的酸性保護膜,以及角質層的保護,使病毒無法侵入。當皮膚的保護作用減弱或有輕微缺陷時,病毒就會鉆入皮膚,引起發癢的丘疹。這些丘疹裏有病毒。壹旦被抓傷或摩擦,病毒就會傳播並引發更多皮疹。據調查,使用浴巾的人患此病的幾率比不使用的人高4-10倍。特別是和別人搓毛巾,感染的幾率更大,頻繁使用搓毛巾容易導致癤子、膿皰瘡等皮膚病。因此,許多醫生呼籲人們謹慎使用或不使用尼龍面巾。即使他們這樣做,他們也不應該用力搓揉,更不用說為全家人使用壹塊毛巾。
3.洗澡次數過多
隨著生活水平和生活條件的提高,很多家庭都有了衛生間。有人認為越洗越幹凈,對身體越好。所以每1-2天甚至壹天數次洗澡,同時用肥皂和香皂用力擦洗。這樣,有的人皮膚幹燥、瘙癢,有的皮膚失去光澤,甚至脫屑、破裂。其實洗澡次數並不是越多越好,因為洗澡和身體清潔劑消除了皮膚表面具有保濕和保護作用的皮脂膜,使皮膚幹燥。碎片和裂縫出現。這樣,皮膚就容易受到細菌等微生物的入侵。有中老年人皮膚幹燥發癢,卻認為是皮膚不幹凈造成的。他們每天用熱水甚至鹽水洗,刺激皮膚的神經末梢,加重瘙癢。因此,皮膚科醫生認為,洗澡不宜過量,冬天1周左右洗壹次就夠了;即使在炎熱的夏天,出汗多的時候,也只提倡壹點:中間洗,洗去汗漬。對於皮膚幹燥的人,洗澡不宜用堿性肥皂或香皂洗;濕疹、皮炎、皮膚瘙癢患者不宜過多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