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對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的關系認識深刻,把心理健康視為身體健康的主宰。三國時期著名思想家嵇康在其養生論中有這樣壹段精辟的論述:“精神之於骨骼,猶國有君。”神在中,形在外失,君在上昏,國在下亂。“這意味著心靈就像壹個有君主的國家對肉體壹樣。如果心中有焦慮,身體就會表現出抑郁消極的壹面,就像君主昏庸,國家就會大亂壹樣。
心理因素會導致疾病,心理健康可以預防和治療疾病。中醫認為,喜傷肝,怒傷脾,悲傷肺,可能傷腎。《黃帝內經》說:“無所淡泊,真氣隨之;靈在內,病從安乎?”心理健康可以預防身體疾病。當代美國心理學家、《重建生活》作者路易絲?經過多年的研究,海發現了數百種疾病的心理因素,揭示了疾病背後隱藏的心理模式,並用自我心理修復治療了自己的癌癥,驗證了心理健康在疾病康復中的巨大作用。
心理健康如何影響身體健康?醫學專家鐘南山在壹次演講中說,科學研究表明,正常人每天產生3000個癌細胞,同時人體內有很多“自然殺傷細胞”來對付癌細胞,把它們消滅在萌芽狀態。當人被焦慮、恐懼、嫉妒、憤怒等各種負面情緒困擾時,這些“自然殺傷細胞”的作用會下降20%以上,抵抗腫瘤細胞的能力也會大大降低。
“不靜則遠,不淡泊則無誌。”心理健康對壹個人的職業發展起著很大的作用。傳統儒家文化非常重視壹個人的心理修養,認為心理健康對壹個人的事業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儒家提出的知識分子的成長階梯——“修身、治國、平天下”,就是以修身為基礎的。修身的前提是“正”。禮記?大學曰:“欲修身,先正心”,“心正,則修身”,“心修身,則不正”。如果妳害怕,妳可能是不對的;有樂趣的,不可能是對的;如果妳擔心,妳就不對了。”“義”本質上是為了達到心理健康。
劉勰認為,心理對人的寫作能力有重要影響。“文心雕龍?《養氣》裏有壹句話:“水止則火靜則明”。只有水是靜止的,才能當鏡子用,只有火是靜止的,才能在黑暗中看清周圍的風景。用“水”和“火”來比喻人的心理,說明保持心態平和的重要性。”文心雕龍?《神思篇》也說:“陶俊的文學思想,貴在靜、疏、藏、浴雪的精神。”意思是,培養文學思想,內心寧靜,排除雜念,清除心中障礙,洗滌凈化精神。其實心理對所有人的創造能力都有影響。內心的平和與冷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做好工作。
2015年3月24日,“德國之翼”壹架客機在法國南部墜毀,機上150人全部遇難。2065438+2006年3月,法國民航安全調查分析局發布最終調查報告,確認飛機失事是由患有精神疾病的副駕駛安德烈亞斯·盧比茨故意操作所致,並建議加強對飛行員健康狀況的管理,以更好地保障航空安全。報道稱,安德烈亞斯·盧比茨從2014到12開始患有抑郁癥,並伴有精神病癥狀,咨詢過很多醫生。德國《世界報》曾評論:乘客和機組人員“不是因為技術故障而死,而是因為壹個人的靈魂出了問題。”
因此,心理健康已經成為壹個社會和國際問題。沒有全社會成員的心理健康,就不會有社會大家庭的和諧。所以大家要重視心理健康,共同努力,提高全社會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如此重要,那麽如何才能獲得心理健康呢?
養生理論說:“形靠神立,神必須形才能存在”。身心是互動的,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質基礎。要想身體健康,除了戒煙限酒,我們還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適量運動:生命在於運動。所以壹定要註意鍛煉。散步是世界上最好的運動。調查顯示,每周步行4小時以上的65歲以上老人,與每周步行不足1小時的老人相比,心血管發病率下降69%,死亡率下降73%。運動不僅有益於健康,而且有助於改善人的情緒。運動刺激身體產生壹種叫做內啡肽的激素,這種激素能增強快感和幸福感。
-合理飲食:確保病從口入。除了飲食衛生,還要註意合理的飲食結構。第壹,主食和副食結構合理。飲食構成與許多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現在流行少吃主食多吃蔬菜。這是不科學的。糖、蛋白質、脂肪,人體的三大營養素,在五谷雜糧(大豆、小麥、大米、小米、高粱)中都有。所以《黃帝內經》提出:“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補。”這其實是壹個重要的飲食配伍原則。第二,葷素結構合理。研究表明,小腸的長度是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的區別之壹。老虎和獅子的腸子很短,所以它們是食肉動物。但是人的小腸要長得多,所以人不是生來就有肉的,而是吃草的雜食動物。這就像壹輛汽車。加93號汽油剛剛好。妳得加97號和90號汽油。對車有好處嗎?
鐘南山說:“生活中有目標的人往往比沒有目標的人活得更長久、更健康。每個人都應該有所追求。有追求的人,健康在妳手裏。”
去年,壹封辭職信席卷網絡:“世界那麽大,我想去看看。”這是心理學女教師顧少強的精神追求。對於很多人來說,雖然世界那麽大,想去看看,但是錢包那麽小,去不了。其實我們可以從廣義上理解“世界”。地球就是世界,是壹個宏觀的物質世界。還有微觀的物質世界和無形的精神世界。每個學科都是壹個世界,每個行業都是壹個世界,每個技術都是壹個世界,每個愛好也都是壹個世界。妳想想,妳的心裏有沒有壹個精神世界?妳在這個精神世界有目標嗎?
——改變認知角度。心理學上有壹個ABC理論:A是觸發妳情緒的事件,B是妳對事件的信念或解釋,C是結果(妳的負面情緒)。壹般來說,當人們遇到C時,他們會尋找A..其實A是客觀存在的,很難改變。b是妳唯壹可以完全控制和改變的因素,是c的直接原因,妳可以用這個理論在遇到生氣的事情時改善自己的情緒。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風向無法改變,但風帆可以調整;不能控制天氣,但可以調節心情;不能改變事物,但可以改變觀念。
——培養平和的心態。中國的養生之道認為養生是動態的,養心是靜態的。妳心不凈,妳就白生了。安心,病從何而來?曾國藩提出了壹個養生觀:“老”,“君”指心理,“臣”指身體。國民黨元老張群曾送給宋美齡壹本《千女之翼》,宋美齡在其中受益匪淺:“養生之難,壹若名利不去,二若情愫不去,三若情愫不去,四若趣味不止,五若走神。”她把這句話濃縮成,如果妳想活得長久,妳必須冷靜!宋美齡晚年擺脫了真正的世俗主義,把地位、權威、物質、金錢、榮耀都視為轉瞬即逝的浮雲,這被認為是她長壽的心理基礎的重要原因。
——培養寬廣的胸懷。生活中的煩惱就像壹把鹽。如果妳的頭腦像壹個杯子,這個杯子裏的水壹定是苦的,但如果妳把鹽放進壹個湖裏,妳就不會感覺到鹽的味道。所以,如果妳覺得心煩意亂,可能是覺得自己的心胸不夠開闊,因為麻煩這麽大。當這個煩惱無法改變的時候,妳只能改變自己的想法。有了開放的心態,麻煩就會少壹些。
從心理壓力和心理健康的源頭出發,控制心理壓力和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也是解決心理問題的重要方法。
比如有些人經常因為專業能力問題被領導批評,從而形成自己的心理壓力。那麽我們就可以從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入手,通過自身業務能力的提升,把領導的批評轉化為領導的表揚。那麽壓力的原因就消失了,壓力自然就消失了,心理自然就好了。比如有些人因為自己的缺點影響了自己的才華,從而形成了壹種壓力。因為壹個桶能裝多少水是由其短板決定的。那麽我們就可以彌補這個短板,把它變成壹個杠桿。當短板補齊了,壓力產生的原因消除了,心理問題就可以解決了。
還有就是家庭不和諧或者夫妻關系緊張造成的心理壓力。妳要仔細分析是自己的原因還是對方的原因。原因是什麽?有解決辦法嗎?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了,那麽壓力的來源就沒有了,壓力自然會減輕。家裏事事順遂,意味著和諧的家庭關系會讓人心情舒暢,從而為做好工作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心理學講壹種調節心理的方法——合理宣泄。宋美齡的私人助理鐘愛民說,宋美齡長壽的關鍵在於他從不“生氣”。出了事,他想發脾氣就發,從來不在肚子裏呆著。
如果心理問題不嚴重,可以通過學習心理學知識,自我減壓來解決。現在是心理學大發展的時代,產生了很多心理學的分支。如果妳有拖延癥,可以看拖延心理;如果妳有抑郁癥,可以看看抑郁癥的心理學;如果妳有強迫癥,可以看強迫癥心理。通過學習這些相關的心理學知識,可以增強自己的心理調節能力,解決壹般的心理問題。閱讀壹些心理學暢銷書,如《當下的力量》《生命的重建》等,對提高心理素質也有幫助。
對於更嚴重的精神疾病,如果自己解決不了,應該尋求醫生的幫助。說到心理疾病,如果需要通過門診幹預,不要怕醫療。應該大膽進入心理門診,通過心理咨詢和藥物治療來解決。
“春天有花,秋天有月,夏天有涼風,冬天有雪。如果妳沒什麽好擔心的,那就是人生的大好時光。”達到心理健康,就像驅散了心中的重重霧霾,創造了壹片清澈的藍天。妳可以有更好的身體健康,看清自己的目標,開著夢想的車更快,順利到達目標,實現人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