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的軍隊到達成都城下,被困成都的劉禪沒有抵抗,於是帶領文武百官在開城投降。至此,存在了四十二年的蜀國滅亡了。當時成都有數萬兵馬,糧草充足,各路援軍正在趕來,而鄧艾只有三萬兵馬,那麽為什麽劉禪會在開城投降呢?
當鄧艾在綿竹消滅了諸葛瞻在西蜀的主力時,西蜀的小朝廷非常害怕,開始討論政權和皇帝劉禪的未來。有人建議:“蜀與吳結盟,應東歸孫吳。”有人說:“西蜀以南七郡極危,易守難攻,應遷都南方。”但是,更多的大臣知道大勢已去,也不知如何是好,只好三緘其口,保持沈默。北地王在這次討論中說了什麽,後人不得而知。最有可能的是附和大臣們的動議,投降吳棟或者在南部和南部建立流亡政府。這時候,壹向被忽視的喬周站了出來,提出了幾個不容置疑的理由來反對:第壹,自古以來,他從來沒有被發配到別的國家去做皇帝;今天我逃到了吳,所以我應該臣服於吳。第二,很明顯,大的可以吞小的,小的吞不下大的。承認這壹條,妳就知道曹魏可以吞並孫吳,但孫吳不能吞並曹魏。與其臣服於小國孫吳,如何臣服於大國曹魏?第三,謙虛是壹種恥辱。投降東吳,就得再投降曹魏。哪裏還能再丟臉?先降吳,再降魏!與其如此,不如壹步到位投降曹魏。堵了這條路後,喬舟又轉移話題,堵了另壹條由南向南的路。第壹,如果要遷都南方,要未雨綢繆,做好安排。只有這樣,妳才能在那裏立足。今日兵臨城下,亡國之禍指日可待。從朝臣學者到士兵百姓,很難說誰忠誠可靠,誰不可靠。恐怕皇上走的那壹天會發生意想不到的兵變。妳能逃到南方的什麽地方?眾人雖已失去還手之力,卻又憂心忡忡:“今日鄧艾即將抵成都,破城滅國指日可待。如果他拒絕投降,給我們壹個體面的下臺機會,那我們該怎麽辦?”喬舟說:“方還沒有向曹魏投降,形勢決定了曹魏不得不接受西蜀開城的投降。投案後,我要受到禮遇。”大概是看出了的猶豫不決,喬舟接著拍著胸脯說:“陛下降魏後,如果曹魏不裂土封妳,我就要求去京都,為義而戰。”
如果陛下今天南下,益州的官民不是被父母殺死,就是背井離鄉,逃亡或叛亂必然加速。希望陛下早點做出投降的決定,曹魏還能得到爵位土地,所以南下後千萬不要投降,那樣災難就嚴重了。"
北地之王劉陳,將祖父劉備篡奪的益州政權視為私有財產。在他的父親劉禪決定投降後,他回家殘忍地殺死了他的妻子,然後自殺,絕望地為西蜀政權做了壹名烈士。
兒子劉晨的自殺,並沒有給他帶來壹絲希望,也沒有激勵西蜀官兵氣吞山河。在劉禪面前,除了投降,沒有別的路可走。經過壹番準備,把自己捆綁起來,讓人擡棺,開城向鄧艾投降,從而結束了劉父子自公元208年以來長達53年的軍閥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