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是壹個“修心”的過程
素食者不僅僅是不吃肉。素食者選擇食物的最終目的,除了考慮不殺生的理由,還有“修心”。
就像開車壹樣,剛開始學開車的人會問:怎麽開車?剎車?轉?如果汽車拋錨了怎麽辦?……
但是,當壹個人學會開車後,這些東西就不再考慮了,他會轉向開車的真正目的:節省到達目的地的時間?去謀生,去賺錢,去送貨,去載客?為了開車郊遊的樂趣?……
說到吃素,剛開始吃素的人都會非常關註吃素,比如怎麽吃?吃什麽?如何健康飲食?……
當這些基本問題解決了,妳學會了如何吃素,這些事情就不會被考慮,轉而轉向開始吃素的真正目的——“修心”。
很簡單。選擇“不吃肉”的想法,已經是對內心的挑戰。戒掉吃肉是為了解除“心癮”。這種心癮是指長期吃肉導致的壹種長期心煩意亂,心緒不寧的身心狀態。
進壹步看,不吃肉,不代表內心會平靜。
人的內心還是會受到世俗欲望的變化和外界環境的影響,但是因為素食者總是保持內心的平靜,容易察覺外界的影響,不會在不知不覺中被情欲帶走,所以會想各種辦法讓自己更穩定。
所以在食物的選擇上,讓妳心煩頭暈的食物要盡量避免。
在古籍中有很多記載,那時候我每次求道,學習,或者祭祀,都是主張齋戒的。
比如《南華真經》說:顏回問孔子。
孔子說:如果妳齋戒,我會對妳說話。
顏回說:“妳再窮下去,只會戒酒,久待肉中。”。
子曰:“是福之筵,非心之筵。”。
在這段話中,孔子甚至指出了壹個叫做“心齋”的觀點,也就是說,不吃肉不喝酒只是壹種“齋戒祭祀”,更重要的是,“心齋”意味著內心清凈平和,有了這種心態就容易學道。
可見,倡導“素食”的理念比“禁食”更深刻。素食不是簡單的禁忌或戒律,而是希望在調整飲食的過程中讓自己變得幹凈。
?素食是為了“身心合壹”
通過飲食的改變,影響身心,告訴人們飲食不僅僅是為了身體的需要。
人在吃飯的時候,是不是更多考慮的是營養夠不夠?妳能讓妳的身體健康嗎?
怎麽吃有助於治病養生?
對於素食主義——飲食對人心的直接影響,這些觀念還沒有達到最高境界。
西方有句諺語:“妳吃什麽就是什麽。”(吃什麽就是什麽),人也會受到食物性質的影響。
其實中國傳統也有這種觀點,就像作者對素食主義的評論:中醫如何看待素食主義?《黃帝內經》壹文中指出,《黃帝內經》中記載了吃肉的人的放縱、驕傲、剛毅,恰恰反映了吃肉對人的氣質的影響。
肉類含有“屍毒”,不僅對人體健康有害,還指動物被殺時的憤怒、痛苦和恐懼。人類吃了之後,也會受到這些情緒的影響。
所以所謂的“肉類食物”,人為什麽會頭暈,就是這些食物本身的特性不好。
素食改變人心。另壹方面,決定吃素已經是內心的改變。
壹個人想從非素食變成素食,其實已經先改變了想法,決心改變自己,再決定改變飲食。飲食改變後,心隨著身體的清潔度逐漸改變,互為因果。
素食不是簡單的飲食習慣,而是壹種哲學,壹種生活態度,壹種生活理念。它代表了前衛的綠色思想,也是回歸傳統飲食的壹種方式。就是通過飲食實踐,讓自己的身心融為壹體,甚至與自然融為壹體。
這也是素食者容易快樂的原因。真正的快樂不是來自於欲望的滿足,而是當他們內心的平靜,身心的和諧,欲望減少的時候,這種平靜快樂的狀態才是持久快樂的源泉。
這些年來,人們壹直在問:妳為什麽吃素?
現在答案越來越簡單:沒有什麽特別的原因,就像吃飯壹樣。
要找原因,可以說很多,但是好像還沒有找到最合適的。原因是什麽並不重要。
好像有人喜歡畫畫。壹開始他開始學可能會有壹些機會,但是他已經畫了幾十年了,哪種原因開始都無所謂了。
做自己喜歡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事。這不是幸福的生活嗎?
素食是情感健康。
非素食者很難理解素食的好處。
我吃素多年,後來逐漸感受到了這種好處,這是我壹開始從未想到的。
我可以打個比方,就像妳上了壹輛充滿塑料味的遊覽車,剛開始覺得不舒服,過壹段時間就習慣了,覺得不存在了。
其實我們大多數普通人每天都充滿了想法,我們的想法是無法控制的,只是我們沒有註意到這些想法,隨波逐流。
吃素後,因為沒有了“肉”的困擾,內心逐漸平靜,很容易察覺到自己的雜念。
素食者可以“走自己的路”,做自己喜歡的事,不受世俗觀點的束縛,無所畏懼地走自己的路。
難道不是嗎?素食主義者在現代社會還是少數,但他們依然能堅持素食,他們知道自己有壹顆強大的心,能抵禦誘惑、輿論等外界影響。
這就是“逆流而上”和“不隨波逐流”。壹個人如果能控制自己的雜念,就能完全控制自己的內心;
那就壹定能控制自己的“言行”,實現“心想事成”,為所欲為。能把事情做得這麽順利,不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