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生礦化作用下可產生石膏和硬石膏。比如在壹些火山口和溫泉附近看到石膏沈澱;中國東部火山巖系中有熱液蝕變形成的硬石膏礦床。除了引起蝕變的硬石膏外,未發現內生石膏和硬石膏構成工業礦床。大量石膏和硬石膏礦床是在外源條件下形成的,主要由鹵水蒸發和湖泊盆地沈積而成,是鹽類礦床的重要礦物之壹。近年來,對壹些石膏礦床提出了機械沈澱成因的觀點,但仍有爭議。
1.沈積盆地
石膏和硬石膏的沈積,像其他鹽沈積壹樣,需要壹個封閉或半封閉的盆地或窪地。“沙洲論”和“沙漠論”對成鹽盆地的看法是狹隘的,但實際上,鹽礦床形成的環境是可以多種多樣的。俄羅斯學者斯特拉霍夫認為成鹽盆地有五種類型,即內陸盆地、瀉湖、大陸邊緣海(廣海邊緣)、海灣和內海。近年來對塞蔔哈的研究發現,全新世石膏、硬石膏、石鹽和白雲石廣泛分布於阿拉伯灣和下加利福尼亞的塞蔔哈沈積物中。壹些研究人員提出,許多古代石膏礦床也是在塞蔔哈環境中形成的。
俄羅斯學者提出盆地的形成是由地殼的凹陷引起的,並將其分為三類,即地臺向斜、邊緣凹陷和山間盆地。袁建奇在總結了國內外許多著名膏鹽礦床的資料後指出,斷裂是控制盆地的主要因素,許多曾經被認為是山前坳陷的盆地也被發現與斷裂有關。例如,在中國東部的“第二沈降帶”中有壹系列紅層盆地。沈降帶兩側是太行山前斷裂和郯廬斷裂帶,其中有南北向斷裂將其分割成若幹段,次級斷裂將各段分割成塊,成鹽盆地位於斷塊內。郭俊莊提出,中國東部白堊紀至古近紀幾乎所有的大型成石膏盆地都位於這個“第二沈降帶”。國外類似的例子還有萊茵河地塹和東非大裂谷。至於更古老的造石膏盆地,如中國三疊紀揚子海域,也被認為是由20多個次級斷陷盆地組成。石膏和鹽礦床經常出現在這些盆地中。
2.古氣候條件
與其他蒸發鹽沈積壹樣,石膏和硬石膏沈積的形成需要幹燥的氣候條件,盆地內水的補給小於蒸發,導致海水濃度增加,石膏和硬石膏沈澱。現代幹旱氣候帶主要分布在南緯10 ~ 15和北緯40 ~ 55,現代鹽礦床大部分分布在該氣候帶。古代幹旱氣候帶的分布也主要受緯度控制,但在地質歷史中赤道的位置發生了變化,所以古代石膏和鹽類礦床的分布與現代並不壹致。
3.沈積時的水深
壹般認為石膏和硬石膏是海水蒸發沈積前期的產物,沈積時水不會太淺。然而,實際資料表明,許多含石膏巖系具有明顯的淺水沈積跡象。如在江蘇、安徽、四川等地的三疊系含石膏巖系夾層中,交錯層理、斜層理、浪痕等淺水痕跡非常發育,有時還會出現泥裂和蟲痕。來自塞蔔哈的石膏和硬石膏甚至可以在水上。在強蒸發條件下,縫隙中的鹵水被蒸發泵迅速濃縮並沿毛細管上升,導致石膏在鹽灘上廣泛沈積。此外,在墨西哥灣海面以下4000米深度鉆探時發現的具有靜水標誌的層狀石膏和由石膏和硬石膏組成的濁積巖,以及鹽丘狀厚石膏,這些事實都表明石膏和硬石膏也有深水成因。現有數據表明,大多數礦床屬於淺水礦床。
4.成礦物質來源
沙州認為,海水是鹽礦床形成的唯壹物質來源,但很難解釋壹些極厚石膏層的形成,例如中亞的極厚石膏礦床。按照上面的說法,地球上所有海水中顯然不可能沈積四分之壹的硫酸鈣。H. Bochet指出,在盆地中蒸發1m深度的海水,只能沈積出1000m厚的石膏,但實際上,幾百米厚的石膏層是常見的。雖然盆地分離、滲流回流和同沈積沈降理論可以解釋單個巨大石膏的沈積,但仍然難以解釋巨大物質的來源。至於陸相膏鹽沈積的物質來源,壹般認為是陸相巖石的風化產物,包括風化鹽、鹵鹽、復溶鹽和火山鹽。僅這些來源也難以解釋陸相巨厚礦床的形成。
半個世紀以來,隨著新的地質發現,石膏成鹽物質內源的觀點被重新提出。20世紀60年代,發現了深部熱鹵水的存在。例如,在紅海表面以下2000米處有壹個很深的熱鹵水池,鹽度為257.76克/升,其元素含量比正常海水高8 ~ 10倍。熱鹵水下的沈積物可劃分為7個礦物相帶,包括硬石膏相帶。另壹個例子是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索爾頓潮汐附近地下1600米深處發現熱鹵水。基於此,有學者提出熱鹵水是膏鹽礦床可能的物質來源之壹,控制膏鹽盆地的深大斷裂可能是熱鹵水上升的通道。國內外壹些學者也註意到了火山作用與石膏礦床的關系。中國東部白堊紀-古近紀含石膏巖系底部常存在火山巖,皖南火山巖系中存在石膏夾層,表明石膏成礦物質可能與火山噴發有關。綜合以上資料,石膏和硬石膏礦床的成礦物質來源為:①海水;②大陸巖石的風化產物;③深源。
二、礦床的主要成因類型及地質特征
根據礦化和含礦建造,石膏和硬石膏礦床分為以下成因類型:
1.蒸發沈積型
(1)海相蒸發沈積型——碳酸鹽巖地層和碎屑巖地層
(2)湖相蒸發沈積型紅色碎屑巖建造。
2.機械沈積型
(1)河流沖積碎屑巖地層
(2)風成沙丘中的石膏砂沈積。
3.風化-次生充填型
(1)碎屑巖中的裂縫充填類型
(2)碳酸鹽巖溶洞充填型
4.熱液交代型
(1)碳酸鹽巖中的接觸交代型
(2)火山巖中的熱液交代作用
(1)海相蒸發石膏和硬石膏沈積
礦床分布於古代大陸邊緣海、海灣、潮坪和瀉湖。含膏鹽系包括海相碳酸鹽巖建造、海岸陸源碎屑巖建造及其過渡類型。
1.海相碳酸鹽巖建造中的石膏和硬石膏沈積
含石膏巖系由石灰巖、白雲巖及其過渡巖組成,有石膏層和同生角礫巖、脹縮角礫巖和塌陷角礫巖。巖系下部以石灰巖為主,上部白雲巖增多,石膏層產於上部白雲巖的沈積序列中。含石膏巖系大面積層狀分布,層位穩定,具有可比性,總厚度幾百米至幾千米。
在四川中三疊統和山西中奧陶統含石膏巖系中,礦體呈層狀分布,單層厚度達數米至十幾米,個別達數百米,總厚度達數十米以上。礦石礦物主要是硬石膏(硫酸鈣含量為60%,壹般為80% ~ 90%),石膏含量較少。伴生礦物包括方解石、白雲石、天青石和粘土礦物。礦石的自然類型包括塊狀角礫巖、帶狀和片狀硬石膏。礦石儲量很大,壹般幾千萬噸到幾億噸,是礦床的主要工業類型之壹。
礦床實例:山西太原海相蒸發石膏礦床
礦床位於山西地臺背斜沁水臺凹陷,礦區出露古生界和中生界地層。古生代地層形成壹個北北東向展布,向南傾斜的向斜構造,向斜內地層傾角壹般在10°左右。
石膏礦床產於中奧陶統峰峰組(O2f)下段,其分層如下:
石炭系
-假整合。
峰峰組上段(o2f 2)37.7米
⑥灰黑色致密灰巖(上部灰巖O2F2-2) 17.20m
⑤黃-灰-粉紅色白雲巖、石灰巖和黃綠色頁巖(O2F2-1)
峰峰組下段(O2f1)
④上部為石膏和粘質石膏層,下部為白雲石灰巖和石膏夾層,中間夾薄層。
芒硝(石膏帶O2F1-3)
③灰色-深灰色致密灰巖和白雲質灰巖(中部灰巖O2F1-2)
②粘質石膏、角礫巖粘質石膏和白雲質灰巖夾薄白雲質石膏層和石膏脈。
(下石膏帶O2F1-1)
上馬家溝組(O2s)
①灰色-深灰色灰巖、白雲巖灰巖和白雲巖與泥灰巖互層(下部灰巖)
礦床由兩個被石灰石隔開的石膏帶組成。上石膏帶分為三個礦組:①礦組由六層高品位石膏、硬石膏和粘土石膏組成,厚13.65米,長500米..②礦群由兩層中品位白雲石石膏組成,厚7.3m,長500m,頂底板為白雲石(含石膏脈)。③礦群上部主要為白雲質石膏層,下部主要為粘質石膏和角礫巖粘質石膏層。礦群厚19.04米,長約300米。下石膏層由粘質石膏、角礫粘質石膏、中等級白雲石石膏和白雲石石灰巖組成。④礦群,厚30米,長300米。
礦體呈層狀和似層狀,與粘土石膏、白雲石和白雲石灰巖互層。礦體下盤和下盤圍巖中有纖維石膏細脈或網狀細脈,平行或切入圍巖,脈厚不大,約10 ~ 60 mm,礦石主要由石膏、硬石膏、芒硝、白雲石、粘土、黃鐵礦、方解石組成,有時有少量天青石。礦石具有粒狀、雪花狀、斑狀、纖維狀、角礫巖狀、脈狀結構。各種礦石中石膏含量在25%以上。
上石膏礦帶石膏層較多,具有工業意義。下石膏帶石膏層薄,泥質,工業價值不大。原生石膏風化後淋溶於圍巖裂隙或孔洞中,形成纖維石膏和透明石膏,無工業價值。
2.碎屑巖建造中的石膏和硬石膏沈積
含石膏鹽系由砂巖、粉砂巖、泥巖、薄層灰巖和白雲巖組成,石膏層夾在泥巖或白雲巖之間。含石膏巖系總厚度達幾百米,礦體呈層狀、透鏡狀。壹般單層厚度為幾十厘米至2 ~ 3米,總厚度為10~20m ~ 20米。沿著走向和傾向,煤層有幾百米到幾千米長。礦石主要為塊狀硬石膏和泥石膏,部分為次生角礫石膏和纖維石膏,硫酸鈣含量最高為55% ~ 75%。礦石儲量不大,個別巨大的能達到幾千萬噸。
我國此類礦床的含石膏巖系往往表現出淺水沈積特征。如四川三疊系含石膏鹽巖系中,碳酸鹽巖的潮坪沈積特征十分明顯,潮下高能帶和潮間帶下部的碎屑、浪痕、小板狀交錯層、沖刷面等淺水標誌清晰可見,潮間帶和潮上帶上部常見生物落水洞、撓曲構造、準同生白雲石化、結節狀石膏等。湖北和江蘇三疊紀石膏礦床的淺水沈積特征也很明顯,表明三疊紀揚子海域屬於淺水蒸發沈積環境。
在中國,這些礦床大多產於三疊紀和更老的地層中。寒武系石膏礦床分布於中國東北、華北南部和西南部分省份。華北地臺集中了奧陶系石膏礦床。石炭紀石膏礦床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廣西、貴州和雲南。三疊紀石膏礦床分布於揚子地臺。從寒武紀到三疊紀,石膏礦床的分布位置由北向南移動,分布區域越來越廣。主要產地有四川渠縣、江蘇南京、山西太原、甘肅天祝、遼寧遼陽、陜西西鄉。
(2)湖相蒸發沈積石膏和硬石膏沈積
礦床產於內陸湖盆,明顯受斷裂控制。含石膏巖系是壹套大陸紅色或雜色地層,由礫巖、砂巖、粉砂巖、泥巖、白雲石和白雲質灰巖組成。其中,可分為碎屑巖建造、碳酸鹽-石膏建造、硬石膏建造以及兩者之間的過渡類型。礦床的儲量都很大,往往從幾百萬噸到幾億噸。紅色碎屑巖建造中的石膏和硬石膏沈積呈層狀、層狀,長度為幾百米至幾千米。石膏層往往是多層產出,單層厚度幾十厘米到幾米、幾十米。礦物的自然類型主要有泥石膏、纖維石膏、雪花石膏和硬石膏,硫酸鈣含量為55% ~ 80%,纖維石膏達98%。伴生礦物有粘土礦物、方解石、白雲石、應時、長石和芒硝。
這類礦床在我國分布廣泛,占我國石膏總儲量的三分之二。成礦時代為白堊紀至古近紀,主要分布在三個構造帶:①郯斷裂帶(衡陽、邵東、瀏陽、定遠、棗莊、大汶口等古近紀含石膏盆地);②大興安嶺-太行-雪峰深斷裂帶(三門峽、泌陽、淅川、浚縣、房縣、棗陽等古近系含石膏盆地);③銀昆斷裂帶(內蒙古杭錦旗、寧夏桐琴、雲南彌勒、紅河流域等古近系含石膏盆地)。此外,壹些含石膏盆地受東西向斷陷控制,如荊門、雲夢、應城、三水等。我國這類石膏盆地下部多為火山巖。例如,雲英盆地有14層燕山期玄武巖,總厚度超過200米。玄武巖的產狀與圍巖壹致,主要化學成分和微量元素的變化也密切相關,表明火山火可能是該類型石膏礦床的重要成礦物質來源。主要產地有湖北應城、雲夢、荊門、湖南邵東、山東大汶口、雲南紅河郁可唯。
礦床實例:湖北應城石膏礦床
該礦床屬於湖泊沈積礦床,位於雲英凹陷西緣潘家集次級凹陷內。雲英凹陷含礦巖系為古近系始新統湖相碎屑巖,由泥巖、粉砂巖、石膏、鈣芒硝和石鹽組成,厚394~1628m..自下而上如下:下石膏段厚72 ~ 223 m,纖維石膏400余層,單層厚度1 ~ 25 cm,其中工業石膏組12;下段含鈣芒硝厚57 ~ 285 m,下段含纖維石膏170余層,單厚1 ~ 13 m,有三個可采石膏組;含鹽巖段厚230 ~ 910m;鈣芒硝上段厚7 ~ 81m;上部含石膏段厚28 ~ 129 m,有數十層纖維石膏(圖13-1)。
圖13-1陶衛平等(1994)雲英盆地含石膏巖系剖面
應城市潘家集石膏礦含礦巖系缺失含石膏段和含鈣芒硝段,被第四系覆蓋,厚度8 ~ 23m。石膏層沿坳陷盆地邊緣分布,以7°傾角向盆地內傾斜。壹般在距盆地邊緣2km以內以纖維石膏和泥質石膏為主,距盆地邊緣2 ~ 4 km以內以硬石膏(含部分纖維石膏)為主。具有工業價值的纖維石膏產於順層裂隙發育的藍灰色地層中,單層厚度4 ~ 8 cm,最大厚度25.5cm,可采石膏組厚度1.7 ~ 2.5m,含礦量14% ~ 19.13%,走向延伸可達3.5km,傾向延伸可達1km。纖維石膏純凈,質地優良,礦石品位(CaSO4 2H2O)壹般為98%。是應城石膏礦的主要產品,也是中國優質石膏的主要產地。泥質石膏厚度5 ~ 28 cm,礦石品位60%,可摻入纖維石膏。還有硬石膏,單層厚度2 ~ 8m,走向延伸1.9 ~ 3.5km,傾向延伸1km以上,礦石品位55% ~ 75%。應城、雲夢地區已探明大、中、小型石膏礦數處,探明儲量超過6543.8億t。
陸相盆地湖相沈積巖中的石膏沈積模式
通過對中國湖湘石膏礦床的研究,王二利等人提出了內陸盆地湖湘沈積巖中的石膏礦床模式(圖13-2)。
圖13-2陸相盆地湖湘沈積巖中石膏礦床模型圖(根據王樹理,1995)
模式及主要成礦機制簡述:來自預備盆地的濃鹽水流入封閉和半封閉的次級構造坳陷(成礦盆地)。在幹燥的氣候下,鹽湖中的鹵水不斷蒸發濃縮,隨著鹽度的升高首先析出大量石膏。然後,當鹵水的鹽度增加或溶液成分發生變化(如氯化物增加)時,直接析出少量硬石膏。大部分原生沈澱石膏和硬石膏在成巖階段,在適當的溫度和深度範圍內得以保存,石膏礦床和硬石膏礦床是通過固結形成的。由於溫度和壓力的變化,部分石膏脫水成次生硬石膏,原生石膏交代,形成交代型硬石膏礦。石膏礦床形成後,成礦作用發生在成礦鹵水再次流入的後生階段。如果成礦鹵水沿石膏礦床的裂隙充填,就會形成重疊的石膏礦床;如果沿著泥巖裂隙充填,就會形成脈狀石膏礦。
主要控礦因素有:①與世界上大多數成鹽盆地壹樣,中國是在受深大斷裂控制的大型沈降區內形成的盆地系統;次級斷層將盆地系統分成幾個次級盆地。由於盆地的活動和其中水體的遷移分離,造成了壹系列的鹽類沈積。因此,斷裂活動決定了成膏盆地和成鹽盆地的發生和發展。②根據地層剖面、古生物和孢粉分析,石膏沈積與古氣候關系密切。如極厚石膏地層的孢粉組合以喜旱麻黃植物為主,上下泥灰巖和油頁巖地層的孢粉組合以喜溫喜濕的落羽杉、單束和雙束為主。這表明氣候控制石膏沈積。③陸地地表水帶來的風化鹽、深層水和短壽命海水是石膏鹽沈積的物質基礎,直接影響礦床的規模、品位和分布。
找礦標誌主要有:①煤層下多為泥巖、泥灰巖、裂縫等淺水標誌;②地層孢粉組合以耐旱麻黃為主。
主要礦床實例:山東大汶口石膏礦、河北雙北石膏礦、湖北雲英石膏礦、廣東三水石膏礦、雲南紅河郁可唯石膏礦。
(3)河流沖積碎屑巖建造中的石膏礦床
礦床往往分布在地勢相對平緩的快速上升區的前緣。含石膏巖系屬於第四紀沖積層,由地表徑流搬運的古石膏碎屑,在徑流受阻或流速減慢的地區迅速堆積而成。例如,湖南澧縣吳佳瑜石膏礦就位於我國西部高山地區向東部準平原地區過渡的地區。礦區上遊的三疊系含石膏層受古澧水的侵蝕和搬運,沈積在下遊的平緩地帶。礦體呈水平層狀,頂底板為粘土和白堊。礦層最大厚度為85米,最薄為2.5米,壹般為20 ~ 50米。礦石主要由石膏和粘土礦物組成,偶見白堊、天青石、砂和礫石。礦石類型為粒狀和結晶石膏,其次是雪花石膏和半透明石膏。硫酸鈣含量約80%,儲量約數千萬噸。關於這類沈積物的成因有兩種觀點:機械沈積和蒸發沈積。
(4)風成沙丘中的石膏砂沈積
這類礦床是原生石膏層物理風化形成石膏砂,經風搬運堆積成沙丘而形成的。美國新墨西哥州圖拉羅薩沙漠中的“白沙”石膏沙丘,高10米,面積約648平方公裏。沙丘由97% ~ 99%的石膏砂組成,地質儲量60億噸。這種石膏沙丘在中國還沒有發現。
(5)風化-次生充填石膏礦床
早期生成的石膏、硬石膏礦床、含石膏巖系或其他巖石,經化學風化形成富含Ca2+和so24-的地下水溶液,經短距離遷移後進入圍巖裂隙或洞穴,再沈澱後形成次生石膏礦床。包括以下兩種類型:①碎屑巖中的裂隙充填石膏礦床。礦體大多呈板狀,沿巖層或裂隙產出。脈常成群出現,單個脈厚幾厘米至幾十厘米。礦物多為透明石膏和纖維石膏,其次為粘土和硬石膏。這種礦床規模小,可就地開采。②碳酸鹽巖中的溶洞石膏礦床。礦體壹般不規則,常呈塊狀、巢狀和囊狀沿洞底分布。有時它們以貝殼狀、散狀的形式混雜在洞穴底部的礫石層中,或掛在洞穴頂部和壁上的石筍。有時石膏在溶洞中以發育良好的晶體形式產出,晶體長度可達幾十厘米。這種礦床壹般沒有工業價值。
(6)熱液交代石膏和硬石膏礦床
富含硫酸的熱液交代鈣質巖石生成硬石膏,當其含量達到工業級並具有壹定規模時構成礦床。包括:①火山巖中的熱液交代型。礦床產於安山巖等中性噴出巖中,礦體呈透鏡狀或層狀。礦石的自然類型為硬石膏、含黃鐵礦或明礬石的高嶺石硬石膏和石膏。礦石中的伴生礦物有黃鐵礦、明礬石、高嶺石、應時、重晶石、磁鐵礦、自然硫、赤鐵礦等。這個礦床規模很小。②碳酸鹽巖中的接觸交代型。礦床產於中性巖漿巖與石灰巖的接觸帶,礦體呈透鏡狀,走向長幾十米至幾百米,厚度幾米至幾十米,往往產出多個礦體。礦石類型為硬石膏、白雲質硬石膏和石膏。伴生礦物包括白雲石、方解石、磁鐵礦、黃鐵礦和綠泥石。礦床規模為中小型,常與內生鐵、銅礦共生。
三。資源分布及成礦規律
(壹)資源的分配
我國石膏礦資源豐富,全國有23個省(自治區)產石膏礦。全國已探明儲量的石膏礦有199個,已探明資源儲量約644438+060萬t,從區域分布來看,山東石膏礦最大,占全國資源儲量的60%;其次是內蒙古、青海、湖南、湖北、寧夏、廣西、安徽和江蘇省(自治區),占全國石膏礦資源總量的32%。主要石膏礦區有內蒙古鄂托克旗、湖北應城、吉林渾江、江蘇南京、山東大汶口、廣西欽州、山西太原、寧夏中衛石膏礦。
(2)成礦規律
中國石膏礦床類型眾多,形成時代和分布範圍很廣。石膏幾乎在每個地質時期都有產出,其主要成礦期為早-中寒武世、中奧陶世、早石炭世、早-中三疊世和白堊紀-古近紀。這5個成礦期形成了我國最重要的石膏礦床——沈積礦床,並具有明顯的成礦規律和分布規律:海相沈積礦床形成於早-中三疊世及之前,而湖相沈積礦床主要形成於侏羅紀至第四紀。
從寒武紀到三疊紀,隨著中國大陸的逐漸擴張和大陸邊緣海的南移,海相石膏礦床的分布位置逐漸由北向南移動,分布範圍越來越大,成礦帶的連續性越來越好。早、中寒武世石膏礦床主要分布在遼寧東部和吉林南部、西藏東部、四川東南部和雲南東北部,在貴州、湖北、湖南、山東和新疆也有零星礦化。它屬於由海岸碳酸鹽巖碎屑巖建造的石膏和硬石膏礦床,是海灣或瀉湖的產物。礦床厚度不大,連續性差,品位低,但這壹成礦期對缺乏石膏的東北地區意義重大。
中奧陶世石膏礦床主要分布在山西西部和河北南部,在河南、陜西、山東等地也有發現。它們屬於海相碳酸鹽石膏和硬石膏礦床,煤層厚度大,連續性好,質量好,是華北地區的主要開采對象。
石膏和硬石膏礦床建造於早石炭世石膏礦北部,為濱海碳酸鹽碎屑巖,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和內蒙古。含石膏巖系呈條帶狀,厚度大,質量好,是西北地區的主要開采對象。中國南方早石炭世沈積的石膏和硬石膏礦床為海相碳酸鹽巖建造,主要分布在江西西部、湖南、貴州、廣西北部和雲南東部。
早、中三疊世是重要的成礦期。石膏礦床形成於當時的華北大陸邊緣海。海相碳酸鹽巖連續分布於江蘇、安徽、湖北、湖南、貴州、四川、雲南和西藏。礦床多,礦層厚,質量好,但處於大陸邊緣海的邊緣,如青海西部、四川南部、雲南西部、湖北西部和湖南。
白堊紀-古近紀也是重要的成礦期,湖相石膏礦床分布廣泛。幾乎所有產石膏的省份都有這壹時期形成的礦床,但它們集中在中國東部和西北部地區。石膏礦物位於內陸小型湖盆中,屬於湖相碎屑造巖石膏和硬石膏礦床。含石膏的斷陷湖盆大多受郯廬、大興安嶺太行雪峰和尹坤三條深大斷裂帶控制,分布在東北部。郯廬斷裂帶西側有大汶口、棗莊、定遠、瀏陽、邵東、衡陽等含石膏盆地。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斷裂帶上分布著三門峽、泌陽、淅川、浚縣、房縣、棗陽、余慶、黃平等壹系列含石膏盆地。尹坤斷裂帶上有金航、同心、大邑、邛崍、眉山、天全、新津、喜德、彌勒、紅河等含石膏盆地。這些含石膏盆地都位於斷裂帶內或附近,含石膏巖系下部基本有火山巖,而遠離斷裂帶的大型盆地沒有石膏。此外,有些含石膏盆地是受褶皺帶控制的山前斷陷或斷陷盆地,如荊門、應城雲夢、三水等,有石膏散布。白堊紀-古近紀石膏的成礦特點是:礦床規模差異很大,礦石類型復雜,質量變化大,礦層厚度小。由於礦體埋藏不深,是我國中東部地區的主要開采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