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壯、侗、黎、毛南族、仫佬族、水族等都認駱越人為祖先,他們的文化都帶有深刻的駱越文化痕跡。羅越人的祖籍大明山,現在是壯族人的聚居地,保存最完整的羅越文化習俗。不言而喻,壯族人是駱越人的後裔。侗族最受尊崇的“薩瑪”(曾祖母),顯然與大明山地區的龍母(壯語稱雅浦為祖母)有關。薩瑪又叫“薩瑪”,即“咩的奶奶”,其中文譯名也寫成“謝波”、“咩”根據水族古歌的敘述,水族的祖先最早居住在邕江流域的“巴爾通山”,後來被迫離開邕江流域,渡過紅水河,經過河池、南丹,沿龍江逆流而上,來到今天的水族地區,所以水族的古稱也叫這首水族古歌中記載的邕江流域的“巴勒透山”,就是現在的大明山。這些洛越人後裔的族群,都有著深厚的洛越人文化底蘊,也有著古代洛越人飲食養生習俗的痕跡。他們的許多飲食習俗都可以在大明山地區的飲食養生習俗中找到自己的源頭。羅越族許多獨特的飲食養生習俗的形成,與大明山獨特的自然環境有很大的關系。大明山位於廣西著名的弧形山系中部。它是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共同擠壓形成的山系。北回歸線穿過大明山中部。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大明山森林茂密,溪流縱橫,土地肥沃,物產眾多奇特。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古代洛越人自然形成了獨特的飲食養生習俗。
壹、古代羅越保健食品習俗羅越是歷史上壹個充滿神奇色彩的古老民族。由於居住地區是嶺南熱帶亞熱帶水鄉,歷史上有大量的潮濕和瘴氣,所以駱越人的飲食習俗具有很強的地域特色,很多都與防病保健有關。從遍布大明山區和郁江流域的北丘文化遺址和大石禪文化遺址遺留下來的文物,以及漢古籍的記載中,可以窺見古代洛越人的壹些飲食養生習俗。1.蝸牛健康。古洛越人喜歡吃螺、貝、蚌等水產品,這從洛越國中心地區貝丘古洛越人這種生活習俗的起源就可以看出來。北虬是古代洛越人食用螺、貝、蚌等水產品後丟棄的螺殼、貝殼、蚌等生活垃圾。廣西的北丘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以南寧為中心的邕江、左右江及其支流交匯處附近的階地上,而大明山南麓的北丘文化遺址以石灰巖溶洞為主,大明山的窯洞貝丘主要以武鳴縣聚群村劉長屯的龍牧靳東遺址為代表。北丘文化遺址的年代約為10000年至6000年前。蝸牛殼的堆積說明當時的洛越人以蝸牛、貝類、貽貝等水產品為主食。洛越人喜歡吃螺、貝、蚌等水產品,對身體健康大有好處。李時珍《本草綱目》說:蝸牛“益濕熱,治黃疸”。蝸牛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高鈣的天然動物保健食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和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及微量元素。蝸牛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蛋白質、鐵和鈣,可以治療眼疾。蝸牛熱量低,是節食者的理想食物。蝸牛肉具有清熱明目、利尿通淋的功效,對目赤、黃疸、腳氣、痔瘡等疾病有食療作用。洛越人吃螺、貝、蚌等水產品的生活習俗對後世壯侗民族影響深遠,水煮螺至今仍是壯侗民族的傳統名菜和保健品。
2.健康的生食。古洛越人以生魚片、生羊血為保健食品。《禮記·知望》曰:“南蠻,有不與火同食之人。”這句話翻譯成現代漢語,意思是:“南方的人叫人。他們額頭上有紋身,腳趾交叉,有不吃熟食的習俗。”這裏不吃熟食是指洛越人有吃生魚片、生血、生菜的習俗。很多人對吃生魚片、生血、生菜感到不可思議,認為這是野蠻的、不文明的。事實上,吃生食對健康有很大的好處。生魚片在中國古書裏叫魚,在壯族叫生魚。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魚(生魚)性溫,無毒...溫補,祛寒濕痹,除膀胱水,腹腑涼氣阻,寒痂疝氣,咽喉氣結,心口酸水,開胃益胃。它是壹種極好的保健食品。《本草綱目》明確指出羊血“能制朱砂、水銀、輕粉、生銀、砒霜、硫乳、鐘乳石、石青、曾青、雲母、陽起石、孔公蘗等毒”,李時珍也稱贊:“羊血能解毒。古代洛越人很早就了解了生魚和羊血的養生功效,並以生魚和羊血為主要原料創造了壹系列名菜。現在在大明山地區,當地的壯族人仍然把生魚和生羊血視為養生佳肴,只有客人來到他們家才能品嘗到這兩種傳統養生名菜。
3.山珍海味養生。古洛越人愛吃竹筍、木耳、野蘑菇,伊周樹王會傑說:“路人是大竹子。”意思是鳥的貢品是草,路人的貢品是竹筍。“路”古音為“羅”,路人為羅越人。可見,早在周朝,駱越人就有吃竹筍的習俗,並作為貢品獻給周天子。《魯春秋本味篇》說:“和之美:楊浦之姜,搖曳之桂,之菌。”越是洛越是洛越,而洛越的菌類是壹種味美之物,由此可見洛越的野生蘑菇在戰國時期就聞名中原了。中醫認為竹筍味甘,微寒,無毒。醫學上有清熱化痰、益氣和胃、治口渴、利水道、益膈、清胃的功效。竹筍的脂肪、糖分和纖維含量也很低。吃竹筍不僅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消食化滯,防止便秘,還能預防大腸癌。竹筍含脂肪和澱粉少,是天然的低脂低熱量食品,是肥胖者減肥的佳品。健康專家認為,竹林裏的人壽命更長,很少患高血壓,這與經常吃竹筍有關。大明山、都陽山壹帶的山區,是世界聞名的長壽之鄉,也是有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