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以“探訪古城歷史,感受古城文明”為題寫壹篇文章,是關於新昌的。

以“探訪古城歷史,感受古城文明”為題寫壹篇文章,是關於新昌的。

新昌,又名沃州,山川秀美,人傑地靈,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底蘊豐厚,燦爛的古代文明處處閃耀。新昌縣的建立始於侯亮開平二年(公元908年),距今已有1100年的歷史。由此,從商朝開始,先民就在這裏耕種、繁衍、生活。有著幾千年悠久歷史和幾百代勤勞的新昌人,在新昌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他們經歷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奮鬥,哺育了許多仁人誌士,創造了許多燦爛的文明,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新昌文化歷史深厚,基礎深厚。翻閱縣誌,新昌縣原為越國荒涼之地,秦代為會計縣,漢唐時為單縣的壹部分。侯亮開平二年(公元908年),王錢六開始分析新昌縣在東南13鄉的位置,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新昌人傑地靈,歷史上出現過很多著名的人物,如北宋的兵部尚書石公弼,南宋的左和樞密使王玄,理學家,監察禦史黃渡的何建,明代的兵部尚書盧光勛,禮部尚書潘升,都是出類拔萃的人物。近代還湧現出梁百泰、張萬成、張載揚等。新昌文化遺產資源豐富。早在商代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在新昌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勞動和休息。隨著歷史的演進發展,壹代又壹代勤勞淳樸的新昌人在1200平方公裏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發明創造,為後人留下了極其豐富珍貴的文化遺產。在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全縣已發現文物古跡284處,其中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分別是:大佛寺石彌勒像、千佛巖石窟、東村水晶礦摩崖石刻、桃樹塢應縣橋。文物博物館館藏文物2517件,其中二級文物23件,家譜308件。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種類繁多,色彩斑斕。王羲之、謝靈運、李白、杜甫、王維、元稹、孟浩然、劉長卿、劉禹錫、、文、朱、範仲淹、葉朋、袁枚、黃炎培、郁達夫等300多位文人墨客在新昌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許多遺跡和詩篇。尤其是李白的《夢登天目山》:“壹個航海的遊客將談論日本,那裏的水和霧隱藏在無法接近的地方;但是越人講天母山,...哦,我怎麽能對那些地位高、身居高位的人卑躬屈膝呢?他們永遠不會被人看到壹張真誠的臉!”作為代表,婦孺皆知的唐詩優秀作品,為後人留下了壹條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唐詩之路”。勤勞智慧的新昌人民代代相傳,也創造和積累了具有新昌特色的戲曲文化、飲食文化、建築文化、茶文化等珍貴的地域文化,如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新昌調”、填補中國橋梁建築史上空白的懸鏈線單孔石拱橋、天目嶺的謝鞏崢等。新昌地方民間文學藝術種類繁多,豐富多彩。民間藝術有民間音樂、民間曲藝、民間舞蹈、民間雜耍等465,438+0種,有428個班、社。比如慷慨激昂而美麗的紫雲隨意采摘,幽默風趣的布袋木偶,獨具慧眼的連眼戲,粗獷豪放的舞獅舞龍,巧妙的剪紙藝術...新昌名山環繞,風景秀麗,素有“東南醒目”之稱,被道教列為福地。在古代,宇易和郁可曾來這裏養身講經。文人墨客縱情山水,吟詩作賦,從未失書。金代有朱倩、支遁等18位高僧和王羲之、戴奎等18位高僧在渦州隱居,這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壹件大事。到了唐代,杜甫、李白相繼徘徊,眾多詩人接踵而至,形成了“唐詩之路”的文化奇觀。至宋、元、明、清,範仲淹、朱、葉適、劉基、徐渭、王思仁、袁枚、等歷代名人,都有詩文。黃炎培、郁達夫、和尚尹光等現代名人也駐足流連。自然風光與文物相得益彰,為新昌文化增光添彩。歷史文化遺產分布廣泛。新昌縣歷史文化資源遺產分布廣泛,有1.200平方公裏,16個鄉鎮街道有歷史文物和文化遺產。例如,有摩崖石刻,如沙溪龍帝殿的白竹嶺、東村水晶礦的摩崖石刻、儒嶴王度大橋的萬馬渡和石城山的摩崖石刻。大佛寺的摩崖石刻隨處可見。比如大佛殿五層亭的後崖上,有劉建輝的書《站在萬仞上》;余寫《天柱參天》時有明嘉靖在亭外的懸崖上;山門外的石壁上,有屠洪湛的書《南無阿彌陀佛》,右邊有米芾的書《面壁》,左邊有奉化裴的書《珍奇洞》。大小放生池的巖壁上,有弘毅大師題寫的《放生池》書:《南無阿彌陀佛》、《大勢菩薩》,大放生池的巖壁上,有大佛洞。如斑竹村外的司馬悔橋、下寨村的永濟橋、池上村前的迎仙橋、過橋村的黃渡橋、烏石坑村的萬安橋、若嶴村的皮色寺石橋、趙枕村前的大青橋、九五村的吉安橋等。新昌人民自古善歌善舞,武功蓋世,多才多藝。自此,新昌各地民樂、曲藝、雜耍比賽465、438+0種,班社428個。曲藝“坐唱班”是該縣流行的壹種民間曲藝,每逢喜慶節日和廟會,常被群眾請到堂上坐唱。大大小小的班級俱樂部有110,幾乎覆蓋了每個鄉鎮。大唱班10-12人,小唱班7-8人,每人使用二至三件打擊樂器或絲弦樂器,分擔生、旦、凈、終階段角色。民間舞蹈是這個國家所有民間藝術中最豐富多彩的。按其表現形式可分為動物仿真舞、燈舞、面具舞、人物化妝舞四大類,18種,213類。其中舞獅是全縣最受歡迎的民間舞蹈,有123個班社。舞龍也是壹種流行的民間舞蹈藝術,全縣有22個班社。趙昌西溪、董熙村的大青龍、大黃龍長100余米,竟陵西溪的雙龍、青弋、黃衣長60余米,參加舞蹈的有16人。龍舞時,宛若江河,蔚為壯觀。此外,民間藝術如“啞背瘋”、“蓮花走”、“鼓吹亭”、“樊氏”、“目連戲”、“木偶”等都頗具地方特色,可惜很多都失傳了。新昌文化遺產歷史悠久,影響深遠。該縣地處曹娥江上遊,東臨奉化寧波,南接天臺,西南接東陽、磐安,北接嵊州、紹興。地勢東高西低,多山臺,山脈呈南北走向。黃澤河、澄潭河、新長江並行,地理特征十分明顯。這叫“壹方水土養壹方人”,“壹方疆域富,壹方文化富。”新昌歷史文化底蘊的壹個明顯特點就是與宗教尤其是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晉朝時中原大亂,新昌密林密布,交通閉塞,人煙稀少,環境幽靜,是佛門子弟談經道的天然風景區。許多僧侶在石城沃洲停留,建造寺廟並傳播他們的教義。“六家七派”中,有五家在此興盛,至今仍留有不少舍利子。著名的有澄潭新建的寺廟、縣城西部的南巖寺、市區居東(山茂)山莊的東(山茂)寺、三坑的真君殿、渦洲湖的真君殿。其中最著名的是南朝時期的古剎——大佛寺。石窟中的石彌勒佛像被稱為“江南第壹佛”。建於南朝齊雍二年,15年由田亮監工鑿成。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它與北方的龍門石窟、雲岡石窟壹起,是古代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千佛寺位於大佛寺西北,建於齊永明年間。它分為兩個洞穴,大的有1020個壁龕,小的有35個壁龕和35個雕像。這些雕像栩栩如生。大佛寺又稱寶相寺。寶相寺古今中外都很有名,高僧眾多。它不僅是佛教徒朝拜的聖地,也是宗教文化交流的中心之壹。晉代高僧譚廣在法蘭、俞法開、支遁在此設寺走街。南朝壹僧胡、舒、尤雕刻大佛留下“三生奇功”,寺內至今仍有“明師幔塔”。晉朝時,道教興盛,書聖王羲之辭官歸隱。曾在鼓山煉丹,在王漢齡(在沙溪)創辦金庭道院。道教稱神仙居住的名山有七十二座,又名洞天福地,新昌有三座:沃州山、天目山、司馬悔山。新昌地理條件得天獨厚,名山環繞,自然景觀優美,文人墨客來此沈迷山水,吟詩作賦。值得壹提的是,杜甫、李白相繼漫遊唐代,眾多詩人相繼而來,形成了獨特的“唐詩之路”文化奇觀。據統計,《全唐詩》收錄的2200多位詩人中,有312位詩人徜徉於山野,占總數的14%。《唐人英才傳》記載的278位才子中,有174位去過該校,占63%。他們大多是唐代詩壇的傑出人物,在這裏留下了許多傳唱千古的遺物和詩篇,形成了其他地方難得的文化積澱。杜甫的《莊遊》、白居易的《臥周寺》、李白的《夢登天目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唐詩之路”對唐詩豪放、綺麗、雋永風格的形成起到了壹定的推動作用。新昌民間藝術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大多數民間藝術與農村地區的傳統習俗和節日有關。說到傳統節日,民間藝術是發揮作用的機會。每年春節,全國各地的舞獅班都會走過村子,表演舞獅和拳擊。忙的時候壹個村要接待兩三個獅子班。元宵節,很多村子都有舞龍燈的習俗,大市居、城關、澄潭、大名都有這種習俗。此外,還有船燈、燈籠、燈籠。坐唱是遍布城鄉的壹種民間音樂活動。主唱隨機播放歌曲。每逢喜慶場合,他都邀請班級演出,由受害者支付報酬。多年來,新昌縣縣政府提出了建設旅遊大縣的目標,圍繞這壹目標,在利用文化遺產發展旅遊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提高新昌知名度、發展旅遊經濟方面取得了壹定的成績。“大佛寺”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應該說是保護、開發、利用最好的歷史文化遺產。螺洲湖真君殿已經完全恢復並對外開放,也取得了壹定的經濟效益。“千佛巖”石窟被文革破壞殆盡,令人痛心,至今未修復。另有15處文物被列為縣級保護,在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方面取得了壹定成績。非物質文化遺產“調調”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成功,對今後的開發利用非常有利。然而,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流失的威脅,急需搶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