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不研究《道德經》是怎麽出土的。“歷史故事”有幾個版本,是考古史家的研究方向。這種文字說明市場上隨處可見。
《道德經》是闡述“宇宙全生命”的生命特征的經文。通俗地說,就是寫壹切的“原”,描壹切的“根”。
什麽是“宇宙的全部生命”?
壹朵花是“活的個體”,我們是“活的個體”,壹個星球也是“活的個體”。集合了所有“活著的個體”的“整體”就是“宇宙生命整體”。
我們現在通過“科學”認識到,這個“宇宙生命整體”除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之外,還有無數或大或小、或遠或近的“行星”組成,當然它們之間還有壹個無盡的“虛空”。
這些“浩瀚而舞動”的星球和這些“虛幻”的空性是如何形成的?它的終極根源是什麽?
可想而知,“壹個人”在這個“整個宇宙”中實在是微不足道,甚至人類居住的“地球”也不過是壹顆“塵埃”。如果把“宇宙的整個生命”比作沙灘,“地球”就像沙灘上的“壹粒沙”,我們人類億萬人生活在其中。
與宇宙的整個生命相比,人類只是壹粒沙子的壹部分。
但是,我們往往把人類當成宇宙生命的主人,可以主宰壹切。似乎壹切都在“服務”人類,這顯然是壹種值得反思的觀念。試想,即使人類可以自由地征服壹切,是什麽讓人類背後有這種“自由能力”呢?
老子自然是人類的壹員。老子知道自己的渺小,但他的“心”已經容納了這個“宇宙生命整體”,並將其整合為“壹”(這些論點將在經文的具體註釋中逐漸展開)。老子在經文中通過“我”、“聖人”、“侯王”、“太上皇”的生命行為,向我們解釋了支配“個體”生命活動的是“宇宙整體生命”的生命能量。
如何描述「宇宙的全部生命」?
老子把這種“宇宙生命整體”及其生命特征稱為“道”和“大”,這就是“大道”的由來。此外,老子把這個“道”的能量所表現出來的“表現特征”命名為“德”。壹般來說,只要“表現”出臣服於“道”的特質,就是“德”。老子指出,萬物都是“道生而珍惜”。
但是,這個“道”真的太大了,“大到不能死”,大到不能無;太小了,“不可擊,謂之微”,小到每壹個生命核心,小到“內無”。“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既沒有顏色,也沒有聲音,更沒有形狀,真的很難用語言“描述”出來。為此,壹方面,老子用“恍惚、深邃、湛Xi、索索……”等詞語勉強描述了這個“道”;另壹方面,老子通過對比“道”中“子”即天、地、人的存在和表現來闡述。
這就是老子區別於佛經和其他經典的地方。
其他經典往往是以萬物的生命活動為基礎,“設立壹個超神或神”來區分個體生命。只有老子是直指本質,闡述個體與整體的。可能這個定義比較籠統,有些讀者可能不太認同。換個說法,不管是老子的《道德經》,釋迦牟尼的佛經,還是耶穌的聖經,這三個學派都在闡述同壹個東西,這個“東西”就是宇宙生命的根本。
我們把這個“根”比作山頂。三家從不同方向登頂,彼此路徑沿途的風景角度也不壹樣。這種不同就是他們的“不同”。但這三家的“指”無非是同壹個山頂,也就是三個“鉗”所指的。
值得註意的是,老子對“道”的揭示直接站在山頂,就在山頂。基督是從半山腰闡述的,而佛教是從山腳開始,因為佛教講從根基切入。這也是為什麽作坊裏的佛教信徒大多是平民,因為他們能切入非常基礎的東西。但必須強調的是,道教和道教、佛教和佛教、基督教是有本質區別的。前者是“總無欲見其奇”而無為的規律;後者包含“宗教”,都是世界上的宗教派別,屬於“總想付出代價”的規律。
當然,以上說法是作者不情願的“比喻”,旨在了解三派的異同,並不刻意區分。請閱讀並原諒我。
老子的“道”直接在山頂,這只是壹個比喻。根本意義是老子直接切入宇宙生命的“根”來討論本質,直接說“道”。那麽,道在哪裏呢?答案是,無處不在,無處不在。這樣,“道”就是壹個“整體”,由大到小。
老子把個體生命闡述成這個整體,只描述了當下,這就是道,當下的個體生命都是以德來表現的,只是這些德的表現方式多種多樣。老子恰恰是在描述這些各種方式背後的能量是什麽。
《道德經》就是描述這個“道”和“德”的經文。
所以,“道”是世間萬物的總根,是整體,是母體。天、地、萬物、人,在這整個生命中,都是“個體”和“孩子”。老子借用“子”字於“母”道,多以“人”字為萬物之代表,來襯托和闡述“道”字本身,只是為了讓百姓容易理解和明白。
但或許是“有多容易,就有多難”,這是最容易理解的,但往往也是最難理解的。這是很少有人知道、實踐、踐行道的壹個方面。我們可以壹窺幾千年來的各種註釋。
其中,有的註解將《道德經》解讀為政治謀略;有些解決方案已經成為哲學理論;壹些解決方案已經成為生命醫學;有些解決方法變成了心靈和健康的培養;其中壹些已經成為戰爭藝術的策略...
如果我們試圖拋開這些主觀區分,回到原點,聚在壹起,老子不是在描述宇宙整體生命的這個“本原”。顯然,老子《道德經》對不同“解”的註解,只是對壹種“用”的註解。因為,本來,就是壹個本來,壹個“壹”,壹整個不加修飾的“單純”。壹旦分化,只能得到“氣”的不同用法。況且老子生活的時代也沒有“枝名”這種區分。
但也可能是萬物無非都是在道的母體中孕育出來的,各種“理解”從多個角度體現出對儒家經典的運用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