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視羊為“德畜”,與人為善,仁義有禮。好羊群,羊喜歡群居。善仁就是羊善良,有角但不擅爭鬥。死的意思就是羊被宰殺的時候很安靜,所以才有了王玄“羊換牛”的故事。禮是羊知恩,羊跪奶象征孝順。
《說文解字》說,“美是甜,從羊,從大”,“羊是大美”。文獻學家李孝鼎在甲骨文註釋中把“美”解釋為“疑似大象裝飾羊頭的形狀”。不管是什麽解釋,毫無疑問,羊是美的象征。
《周易太卦》以十月為復卦,壹陽生於下;十二月為臨蔔,二陽生於下,正月為泰蔔,三陽生於下。冬去春來,陰消陽長。年初用“三楊開泰”表示吉祥平安,民間改為“三楊開泰”,在年畫中用剪紙描繪三只大羊,祈求國泰民安。
健康維護
從文化的角度來看,人類文明發生的關鍵是植物栽培和動物飼養的發明。人類如果不會種植物,不會養動物,就永遠處於漁獵的原始階段,文明就不會產生。
從掠奪性的漁獵生產過渡到生產性的農牧業生產,是人類社會的壹次偉大革命。這場偉大的革命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變化,生活方式也開始從流浪者向定居者過渡,從而逐漸告別了動物界遺留下來的本能的生產活動和生活方式。
“五羊抱谷”的神話,據說發生在周朝,當時中國開始進入文明社會,畜牧業非常發達。中華民族進入文明社會,離不開物質基礎。在我國,首先是畜牧業的發展,最早的時候就馴養了羊,從而解決了我們祖先的饑餓和好吃飯的問題。從吃魚到吃羊,是中華飲食文明進步的物質體現。
所以羊對炎黃先民的活動和生活是最重要的。從漁獵時代以野生動物為主要食物來源,到懂得收養,隨著獵物的積累進入畜牧業時期,食物有了保存。
“畜”是食物積累的開始,五畜成為保健食品的主食,其中以羊為主,所以“羊”成為“養”命的“食”,“吃”與“羊”構成“養”;“善”(在古代與食物相連)的意思是嘴裏有羊,“食”的意思是吃羊填飽肚子。從“月”來看,說明當時的主食是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