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匈奴與中原王朝的愛恨糾葛——秦及西漢初年對匈奴政策的演變

匈奴與中原王朝的愛恨糾葛——秦及西漢初年對匈奴政策的演變

導語:說起盤踞在中國北方封建社會的遊牧民族,匈奴是不得不提的壹個。它是第壹個建立在草原上的遊牧帝國,第壹個將觸角伸向中華文明發展核心的遊牧民族,第壹個挑戰中國封建正統王朝的外來政權。同時也打開了北方遊牧民族和中原王朝* * *興盛繁榮的局面。

春秋戰國時期匈奴首次被寫入歷史文獻。當時這個草原民族已經和中原建立了聯系。據史書記載,第壹代匈奴人是頭曼,頭曼和中國的第壹個皇帝秦始皇在同壹時代。當秦始皇憤怒地橫掃六合時,匈奴在頭曼的帶領下逐漸壯大。

在中原各國相互爭鬥、相互攻擊的時候,匈奴經常趁機在南方騷擾掠奪,壹度占領河套地區,打開了通往中原的門戶,對當時的秦國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六國,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面對已經在北方形成規模的匈奴,秦始皇決定“北擊匈奴”。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命令蒙恬率領30萬大軍大舉進攻匈奴,收“河南之地”,迫使匈奴向北撤退700余裏。

這是《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的:

秦始皇收復邊疆地區後,將原來由燕、趙、秦為抵禦北方匈奴而修建的長城連接起來,並招募了數萬民夫對其進行整修。最後,他修建了壹座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裏長城”。與此同時,秦始皇命令蒙恬坐擁尚軍(今陜西榆林縣東南),駐守邊疆。秦始皇有效的軍事打擊和積極防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秦軍“懾於匈奴”,匈奴單於“征討秦,北戰”,“十余年不敢南望”。

對於秦始皇抗擊匈奴、修築長城的行動,後人也給出了或褒或貶的評價。秦亡幾十年後,漢文帝時期的晁錯曾評論說:“秦北攻胡誌,河道被堵,南攻嶽洋,難以自守。那些著手攻擊胡月的人不是通過保衛邊境來拯救人民免於死亡,而是他們貪婪,想要變得廣闊。公戶沒有站起來,世界壹片混亂。”他認為,秦始皇攻打匈奴不是為了守邊救民,而是為了擴大地盤,而是把百姓困在水火之中,這是造成社會混亂的重要原因。

同樣,後世對萬裏長城的修建也充滿了非議,認為這是浪費人民人力物力,造成秦末人民苦難的直接原因。但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萬裏長城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見證。自建立以來,在防禦北方遊牧民族南下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而且從秦朝開始,中華文明就天然地分為北方遊牧文明和中原農耕文明兩種文明發展趨勢。

然而,雖然有壹段時間秦國非常強盛,但秦始皇卻頻頻施行暴政,激起民憤。秦始皇死後,發動沙丘政變奪取政權的趙繼續對秦始皇實行暴政,最終導致了秦的迅速滅亡。然後直接導致了秦末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匈奴借此機會恢復元氣,重新強大起來。

這壹次,帶領匈奴強大的人物是頭曼的兒子冒頓。秦始皇死後第二年,冒頓殺父自立,建立了強大的匈奴帝國。如果說秦始皇是千古壹帝,那麽冒頓也相當於千古壹帝匈奴。

秦亡漢立,經過血雨洗禮的劉邦建立了漢朝。從劉邦開始,到惠帝、文帝、景帝四世,已經將近70年了。我們稱這壹時期為西漢早期。這壹時期是匈奴迅速發展壯大的時期,匈奴被膽大心細、足智多謀的冒頓發展到了頂峰。這無疑給新建立的西漢政權帶來了巨大的外部威脅和壓力。

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之爭後,中原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新建的西漢政府面臨著破碎的社會局面。人口銳減,社會生產力嚴重下降,壹切都是廢墟。

《漢書·食貨誌》這樣記載西漢建立之初的情景:

普通人生活艱辛,不得不賣掉自己的孩子才能生存;連皇帝出行都找不到四匹同色的馬,文武百官只能坐牛車。由此可見當時的社會狀況有多糟糕。社會經濟發展如此不堪,讓西漢統治者頭疼不已。但在建立政權的過程中,因鬥爭形勢需要而逐漸形成的地方割據勢力也不斷與西漢朝廷對抗,叛亂此起彼伏,使西漢統治者無法分身。此時對於北方的匈奴人來說,已經不再是無心插柳,無力應對。

另壹方面,此時的匈奴異常強大。冒頓獨立後,嚴格訓練士兵,建立了壹整套國家機構。匈奴發展迅速,實力強大,控制琴弦的人超過30萬。在冒頓的指揮下,匈奴四處擴張,征服了周圍弱小的民族。西域的烏桓、羌、鮮卑、烏孫等國相繼成為匈奴的諸侯國。

《後漢書·西羌傳》概括了此時匈奴的威望:“至於漢興,匈奴以強軍,破東湖,隨越人,牛逼而降羌。”

就在中原楚漢相爭,內部大亂的時候,匈奴趁機奪回被秦始皇收復的河套地區,控制了整個北方草原。匈奴已經成為中國北方壹支強大的政治軍事力量,時刻對積貧積弱的中原漢朝虎視眈眈,威脅著北方邊疆的安全穩定。

為了阻止匈奴南下,劉邦派韓王信去晉陽鎮守太原以北的土地。公元前201年,匈奴在馬邑(今山西朔縣)圍攻韓王信,韓王信向匈奴投降。隨後,匈奴領兵南侵太原至晉陽。為了鞏固新建立的漢政權,漢高祖決定反擊。第二年,劉邦率領三十萬大軍攻打匈奴。

前期攻勢,漢軍節節勝利,讓劉邦陷入癱瘓。結果,新兵被困在平城的鄧白山,七天七夜都沒有逃脫。最後,劉邦采納了陳的“將(冒頓之妻)留在使臣中”的方案,以解決問題。這場與匈奴的戰爭宣告了漢朝對匈奴軍事政策的失敗,讓劉邦認識到西漢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對抗匈奴。

面對匈奴的咄咄逼人,劉邦深感無奈。深知劉邦心思的大臣劉晶(婁敬)對當時的形勢做了精辟的分析:“天下初定,士卒止於兵,不可制伏。”冒頓殺父為他出頭,妻母有權有勢,義無反顧說不過去。"

所以在他的建議下,劉邦決定了“和親”的政策。為此,劉晶和劉邦之間還有壹個著名的對立面。《史記·劉本紀》記載了的千古絕句:

漢高祖劉邦聽了劉晶的話後,很受感動,接受了劉晶的建議,派他去匈奴締結“和親”協定。在劉晶的陳述和遊說下,雙方壹致認為中匈應是地位平等的兄弟國家;漢朝給匈奴單於娶了壹個公主,這個“公主”多是冊封的,不是真皇帝的女兒;每年給予大量的絮、木薯、酒、食物和其他財產;以長城為界,“匈奴無入,漢無出”。另外,雙方要“清城”,進行貿易。

此後,直到漢武帝即位之初,西漢仍奉行親匈奴政策,這成為西漢初期對匈奴的主要政策。

歷史文獻中也有關於這壹時期頻繁親昵的記載:

(1)高帝九年(公元前198年),漢朝以宗室女兒為公主嫁取冒頓。

(2)三年(公元前192),韓娶宗室千金為妃,取冒頓。

(3)漢文帝第六年(公元前174年),匈奴老汗建國,韓以某諸侯王之女迎娶老汗。

(4)漢文帝第二年(公元前162),漢代宗室女翁嫁給舊商。

(5)文帝第四年(公元前161),匈奴軍臣可汗繼位,漢賦親匈奴。

(6)漢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漢朝派古代禦醫翟青代親匈奴。

(7)漢景帝第二年(公元前155年),韓娶宗室兼兵部尚書單於。

(8)漢景帝第五年(公元前152年),漢武帝的妹妹、漢景帝的二女兒遠嫁匈奴,成為漢朝第壹個真正的親妃,過關斬將。

(9)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梁武帝即位時,奉行親約,開放關氏貿易。

(10)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武帝“許配成親”,“授勛子弟,以配軍機大臣單於。”

西漢初年的統治者之所以能夠實行幾十年的親匈政策,主要是因為中匈實力懸殊,難以扭轉中弱匈強的局面。實踐也證明,漢朝此時以戰爭制服匈奴是不可行的,只好采取娶公主、賜財物、開放關閉市場的妥協親政策。其目的是用公主的遠嫁和大量財富滿足匈奴人的貪欲,讓他們停止爭鬥,換取穩定的邊境環境。

另壹方面,“親和”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西漢這邊,政權的初步建立,新政權的穩定,社會經濟的恢復,是西漢政府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面對的。建國之初,劉邦的無為而治思想是歷史上非常正確的國策,後來的文景帝也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來恢復國力。劉邦在發展社會經濟的同時,不斷鏟除異姓王勢力。劉邦之後,文景時期同姓諸侯勢力再次膨脹,甚至導致了“七國之亂”,割據諸侯成為西漢政府面臨的壹大難題。

因此,無論是政權的穩定,還是社會經濟的發展,都需要很長的時間來完成。如果壹代君王不能完成,就需要兩代甚至三代君王才能徹底消除帝國的隱患。和親政策的采用,既給了漢朝實行休養生息國策的時間,又避免了邊境地區陷入戰亂。它對西漢社會秩序的穩定、經濟的穩步發展、軍事力量的逐步提高和中央集權的鞏固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匈奴方面,和親政策的實施以及和親帶來的大量物質財富,使匈奴獲得了更多的經濟利益,促進了國內社會經濟的發展。

匈奴是遊牧民族,農業經濟以畜牧業為主。但是,由於生產方式和工具的落後,很難推動生產關系的變革。親戚們帶來的大量生活用品可以直接填補國內物資的不足。同時,附在親屬身上的條件也為匈奴人與漢朝邊境上的百姓進行大量的牲畜和皮毛制品的交換和交易提供了條件和場所。匈奴與漢人的經濟往來和商品交換,可以充分補充匈奴人的生活需求,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促進生產關系的變革。

賈誼的《新書·匈奴》是這樣描述漢匈關城的景象的:“每壹關都有壹百、二百人,屠戮、賣糧、烹美,然後胡人在長城之下。”

從這種繁榮的貿易景象中,我們可以看到漢朝與匈奴人之間頻繁而密切的經濟交流,這也是漢匈之間采取的親朝政策最客觀的效果。此外,匈奴與漢朝的親和也擴大了匈奴的政治影響力,提高了其在周邊民族,尤其是西方國家的威望。所以聯姻給匈奴帶來的好處是最直接的,包括中原公主的“聯姻”和大量的財產。

但需要明白的是,親秦雖然暫時緩和了匈奴南侵的勢頭,但卻使茅盾“停戰”,“邊境無大敵”,客觀上使西漢初年的休養生息政策得以順利實施。但是,和親並沒有達到西漢所期望的“女婿不攻父,孫子不攻父,親如壹家,最後匈奴臣服於他”的理想效果。

對於匈奴的統治者來說,他們並不關註西漢政府送的是宗室女兒還是真正的公主,他們更關註的是能從婚姻中獲得多少經濟和政治利益。血緣關系成為匈奴人從西漢獲取財富的手段,也是實現與漢朝結關目的的途徑。所以親和並不能從根本上消除來自匈奴的威脅,改變匈奴南侵的局面,也不能阻擋匈奴的馬蹄南進。其實也是如此。自從和漢朝“親密”起來,無論是墨脫可汗、繼位可汗,還是軍部大臣可汗,都從未停止過對西漢的騷擾。

漢朝六年(公元前182年),匈奴犯下了壹系列罪行。漢文帝時期,匈奴不斷入侵邊塞;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匈奴右王獻“入河南,侵尚軍,殺少臣”;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單於率領14萬大軍入侵朝那、小關,掠奪大量人畜,直接威脅長安。文帝第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兵分兩路,進入尚軍、雲中,大肆殺戮、掠奪基民,戰火直達長安。同樣,韓晶在位時,匈奴多次入侵燕、、雁門等地。

事實上,匈奴破壞民主的軍事行動與他們的生活環境有很大關系。“匈奴居北,寒氣早降”。漠北地區經常發生幹旱、嚴寒、風雪等自然災害,對匈奴的遊牧生活和畜牧業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為了生存和發展,匈奴人不斷尋求新的生存空間和獲取財富的途徑。富饒的大漠南方和廣大的中原地區自然成為匈奴進攻的目標。即使在婚姻存續期間,匈奴也沒有完全停止南侵,以至於在漢朝“西、北之郡,斥候不得臥,百官不得寢。”

鑒於匈奴屢次背信棄義,頻繁南侵,漢文帝時期的賈誼反對再次親近匈奴。他認為,和親是向匈奴進貢,以九五皇帝之尊“為戎人之臣”,“也是臣子之禮。”而且因為漢朝規模而“困於壹郡”的匈奴人“很以執事為恥。”雖然和親政策沒有廢除,但西漢政府在文景時期也采取了壹系列積極的防禦措施。

首先,采取措施移民邊境。西漢政府把人遷到邊疆屯田、守邊,同時采取壹些鼓勵政策,吸引更多的人遷到邊疆定居,屯田、造城。訓練他們,建立壹套軍民融合的邊防體系。

其次,要采取“邊入粟”的政策。西漢政府將內地的糧食大量運往邊塞,供給新安置的邊民和守邊將士。為了保證邊境地區有足夠的糧食,政府還規定“能失而轉邊境者,必祀之。”這充分調動了人們支付和運輸糧食的積極性。

此外,西漢政府大力提倡和鼓勵民間養馬,在西北邊陲郡縣設立了30多個馬場養馬。有足夠的馬匹滿足軍隊的需要,這也為漢朝建立騎兵奠定了基礎。這些邊防措施的實施雖然消耗了漢朝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但卻大大增強了北方邊塞的防禦能力。

可以說,文景時期的壹系列措施極大地鞏固了西漢王朝的統治。正是在這壹時期,匈奴只敢“侵邊”,最終漢朝邊境“無大匪”,這也為漢武帝反攻匈奴,創建強大的漢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