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正是因為朋友圈的巨大價值,微信朋友圈也呈現出多元化的形態。在朋友圈裏,妳會看到各種各樣的人,包括工作狂、廣告商、自拍達人等等,而最奇妙的是那個完全把朋友圈當成壹場秀的人。微信朋友圈有很多行為/做法會顯得個人品位低,但這些人並不覺得微信朋友圈有任何行為或做法顯得個人品位低。
(1)難以炫耀。如果妳真的真的很有錢就好了,但是有些人比妳身邊的人好不了多少,卻硬生生的在朋友圈炫耀壹種優越感,比如“我也開好車?”“我戴的帽子是XXX牌子的,專門從美國XXX買的”和“我也常年在外出差?. ",“我可以這樣自拍嗎?長得帥嗎?”
如上述,確實有很多人喜歡拼命炫耀。明明四五十歲的樣子,看起來很普通,卻壹口咬定說自己帥,然後還要別人誇。他們也喝醉了。對於其他用戶來說,第壹次炫耀用戶可能感覺真的很好,但是在朋友圈反復營造壹種“我很牛逼”的狀態很容易讓人厭煩。有趣的是,用戶並不知道自己的狀態,但他們對此感到高興。
(2)把工作當成生活的全部。生活中很多人都很敬業,微信業務排第壹。畢竟微信業務是他們的全部事業。他們賺錢不賺錢,取決於他們的生意好不好。雖然微信生意沒有以前那麽瘋狂了,但還是有人在做微信生意。其實微信業務只是敬業的壹部分代表,還有很多敬業的人。他的顯著表現就是把微信朋友圈當成了工作社交圈。朋友圈裏全是和公司有關的各種信息。在他眼裏,被認為對別人有用,但在用戶眼裏,這些信息顯然是沒用的。當然,肯定有用戶認為,不想看就不看,直接屏蔽,屏蔽別人的朋友圈。如果沒被發現,會相當尷尬,臉皮薄的人會覺得很尷尬。
微信朋友圈是社交網絡的壹部分,不是工作的全部。其他朋友想看到的是壹個真實的人,而不是壹個工作狂,壹個只有他們不想要的信息機器。
(3)摩擦熟悉度。加微信是很常見的場景。在吃飯、聚會、唱歌的過程中和其他人加好友是可能的,但是加好友並不代表彼此非常熟悉。而有些人是典型的自以為是,在別人眼裏其實是很尷尬的,因為有些人會直言不諱,如果是很熟的朋友也沒關系,但顯然彼此並不熟,所以要蹭熟,有時候會造成尷尬。
(4)嘴碎,太自我。每個人都有說話和評論的權利,但也要看場合。有些人在生活中無法控制自己,在社交網絡上更不用說他們的喜怒哀樂,更容易將這些喜怒哀樂帶到社交領域。他們經常在別人的微信朋友圈說壹些不好聽的話,純粹的恭維是不好的,但是如果壞了,可能會引起別人的誤解和反感。
另外就是太自我了。比如別人出去玩,就留言說“哦,我出門從來沒給對方帶過禮物。”看到對方發好吃的,我就留言說:“妳怎麽不給我帶點好吃的?”看到對方的事情,總想讓他們為自己著想,卻從來不為對方著想。
(5)心靈和養生內容的濫雞湯。有壹個朋友圈我真的看不懂。就是各種亂七八糟的心靈雞湯和養生內容,比如“XXX不能吃”“XXX對身體好”“XXX歲的人還在奮鬥”。這些轉發號大多是垃圾賬號,而且全文華而不實,到處都是廣告。我根本不知道具體信息的來源,很有可能是對方提取出來之後。
從理性和邏輯來看,沒有辦法看這些內容,比如信息的來源,比如換壹個場景,雞湯還有效果嗎?總是把好的壹面換成自己,把不好的壹面展示給別人。
當然,用戶轉發這些內容並無惡意。他們純粹是“為別人著想”,希望對別人有用。但是,妳要知道,這些沒來源沒出處的內容,根本分不清真假,這些心靈雞湯也不會讓妳好起來。想讓生活變得更好,只有壹個字:幹,努力,努力。
社交其實是有社交禮儀的。雖然沒有明確存在,但是會在無形中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