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手法有強弱之分,“輕推、滑推皆互補”,即溫和輕微的持續刺激,能激活臟腑的生理功能,是壹種互補的方法;快速、重而短的刺激會抑制器官的生理功能,這是壹種瀉法。對於具體的患者,手法的程度要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而定。當有強烈的酸脹麻木的感覺時,為腹瀉,當感覺輕微時,為進補。手法的頻率也與補瀉有關。“慢揉是加強,急揉是減少”,即低頻是加強,高頻是減少。
中醫的推拿和按摩有什麽區別?
不同的手法方向有不同的療效。《兒科按摩書記》說:“左轉補,右轉泄。”雖然說的是小兒推拿,但也適用於成人。腹部按摩,以患者自身方向為度,順時針方向按摩,有明顯的通便瀉下作用,為瀉下法;逆時針按摩可以增強腸胃消化功能,健脾胃,是壹種補品。
此外,補瀉手法也與按摩部位的特殊性有關。清代《小兒推拿廣益》說:“移陽於耳轉瀉,目轉補。”也就是說,按摩太陽穴時,往眼睛方向揉是補藥,有強筋補虛的作用;揉耳是壹種瀉法,有祛風解表、清熱明目、止頭痛的功效。背部的脊穴能滋養元氣,自下而上疏通經絡和臟腑,有強身健體的作用,是壹種進補的方法;自上而下推脊穴,有清熱的作用,是壹種瀉法。再如七骨(第四腰椎至尾椎末端呈壹條直線),可自下而上直推,溫陽止瀉,用於治療虛寒泄瀉;自上而下直推,就是把七個關節往下推,能瀉熱通便,用於治療腸熱引起的便秘。
總之,按摩的補瀉與刺激的強度、作用時間的長短、頻率的快慢、手法的方向、刺激部位或穴位的特殊性都有壹定的關系。只有把這些因素都考慮進去,才能得到更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