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國成立之前,十二地支是用來計量時間的。地支不僅表示年、月、日,還表示時間,把壹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子、醜、陰、卯、辰、巳、午、未完、申、酉、戌、亥。
民國成立後,年、月、日、時用公元紀年,而中國的陰歷則保留下來。公元時,壹天被分為24小時,比傳統的12小時少了壹倍,所以被稱為小時。
擴展數據:
在中國古代,人們用“銅鍋滴水”的方法來計量時間,將壹晝夜分為十二小時,即子、醜、陰、卯、辰、已、午、終、、緒、海,與今天的二十四小時相對應。十壹點到半夜壹點,壹點到三點很醜,三點到五點是印石,以此類推。
子夜:子夜,又稱子夜、子夜,是十二點的第壹個小時,即北京時間23: 00至01: 00。“子夜”這個詞經常被古代文人用在詩歌中,比如張繼的《楓橋夜泊》。
小醜:雞的啼叫,也叫野雞,是十二點的第二個小時,也就是北京時間01到03點。“雞鳴”壹詞來源於春秋《左傳正義》中“雞鳴而食,而命為聽”這句話。在早於這個例子的句子中,即使有“雞叫”,也不是指時間,而只是指雞叫的情況。
印石:平旦,也叫黎明,是在晝夜之交,也就是北京時間03: 00到05: 00。《史記·李列傳》中使用了“平旦”壹詞,如:“平旦,李廣屬其軍。”至於後來的詩,用的比較多。
石矛:日出,又稱壹天的開始,是指太陽剛剛出現,也就是北京時間05: 00到07: 00。在古詩中,有很多人用“日出”這個詞的例子。比如《史記》之書:“賜日出。”
陳石:吃飯時間,也叫早餐,就是吃飯的時間,也就是北京時間07: 00到09: 00。“當食”壹詞早在《禮記》中就出現了。
施思:榆中,又名魚日,是臨近中午,也就是北京時間09: 00到11: 00。“角”字最早出現在《淮南子·天文集訓》中。
正午:日中,又稱日正,是北京時間11至13。這個時間名詞在古籍中使用頻率很高。
還沒有:日晷,也叫日落和太陽的中心,是北京時間13到15西邊的日落。這個時間術語最早見於《史記·天演論》,“日晷”的含義是太陽淩日後偏向西方。以淩日為界,此時的太陽與角落裏的太陽相對。
申時:餵食時間,也叫日普和晚食,是北京時間15到17。古代漢人常用“Xi”壹詞代替“Xi”,並寫在作品中。
尤氏:日出,又稱日落,傍晚,即北京時間17至19。在古代,人們把“日出”和“日出”分別作為白天和黑夜到來的標誌。在古代,人們以“日出”“日出”作為生產勞動和休養生息的基本簡易時間表。
時間:黃昏,又稱日落、日落、傍晚,即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黃昏”這個詞最早是由偉大的詩人屈原使用的。
石海:人們確定,也稱為昏,即從北京時間21到23: 00。“人定”最早見於漢末《瀨河傳》,在中國古代第壹部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中,有“壹個孤獨的人決定開始”的詩句。
百度百科-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