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壹詞來源於宗教,但這個概念並不深刻,也不是留給和尚的。修行不是讓妳去山上苦行。實踐在生活中。很多普通人其實都有修行的意識,只是沒有用這個詞。人們生活中的壹些常見行為,如養生、健身、學習知識技能、註重道德修養和社會公德等,都是實踐的衍生物。修行不僅僅是養生、飲食、養生、鍛煉、學習,還涉及到人際關系。實踐涉及到腦袋裏的每壹個想法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壹般來說,修行是壹種讓自己變得更好,順便讓別人變得更好的綜合方法和知識。修身養性可以治病,消除身體亞健康,驅散心中各種陰霾。修行的目的是為了修復,清理,療愈自己,然後改善,提升自己,再順便幫助別人,體現更多的價值。
前面說的是修身養性。通過糾正自己的行為來清理和治愈自己。我主修自我的個體。當自我個體被“修復”後,下壹步就是通過這個“好的個體”來促進其他個體。換句話說,利己之後,要走向利他,通過修身養性的知識和經驗去幫助別人。
實踐的概念和意識還可以涵蓋除自身以外的其他領域。修行不僅是培養這個身心,更是培養技能。比如:學英語。有些人英語學得很好。他們不僅說英語和外國人沒有區別,而且他們還知道如何教別人學習英語。此外,我還把自己從零開始學習英語直到完全精通英語的經驗和方法寫了出來,分享給更多的英語學習者。這是壹個“實踐”壹項技能的成功人士。不僅有很棒的技能,分享也幫助了別人。
從生理上講,人天生是“幹凈皮膚”,隨著成長逐漸變成“臭皮膚”。有“精神意識”的人,想把自己的“臭皮”重新變成“幹凈皮”。
皮膚指的是我們的身體,我們吃的食物,喝的水,呼吸的空氣,都在汙染和充盈這個皮膚。也許在“神仙”眼裏,這些行走在世間的普通人,就是壹個又壹個充斥著各種動物屍體、腐肉、地溝油、酒精泔水、各種化學添加劑、pm2.5、尼古丁、焦油。壹個“臭袋子”,裏面裝著壹腔隨時隨地都能吐出來的濃濃的痰,還彌漫著壹股糞便的惡臭。
隨著修行意識的覺醒,人們會意識到這壹點,並開始戒煙、戒酒、戒食...並規範自己的行為,以免汙染自己和環境。逐漸清理排毒,逐漸成為“幹凈皮膚”。
這是大腦層面的話題。我聽過壹句話“在心理學家眼裏,每個人都是心理病人”。也就是說,這個世界普遍或多或少,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壹些心理問題。世界衛生組織的壹項調查表明,世界上真正健康的人口只占總人口的5%。剩下的要麽是患者,要麽是亞健康人群。
如果把每個人都比作壹臺電腦,那麽修行就是殺毒,修自己的電腦。不傳播病毒和負能量。同時,有了更強大的“安全衛士”,不容易被病毒和來自他人的負能量入侵。並能幫助他人查殺病毒和修復。幫助解決與自己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問題。
高階修行是壹個從個體到整體,從“自我”到“無我”,從“我”到“我”的過程。佛教徒說:人皆有佛性。妳我之間沒有實質性的區別。或者所有人同源,妳是我,我是妳。從根本上說,大家都是壹樣的。不壹樣的人,不被喚醒和激活,只是因為佛性還深埋在潛意識裏。修行就是從自我激活到他人激活,從個體到整體的過程。還記得看過八仙過海的朋友嗎?我記得呂洞賓好像說過壹句話,“若能成仙,功德無量。”
在修行的過程中,我們會順便幫助別人,但壹定要明確順序,先利己再利他。修行的目的不完全是服務他人。不要迷失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和別人糾纏會導致疲憊和失望。“給予多於接受”並不高尚,這只是壹種誤解。
客觀地說,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幸福或不幸負責。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別人不能為妳負責,妳也不能為別人負責。
和尚的修行就是“成佛”“得道”。無論是第壹修行修身養性,還是第二服務眾生,利益他人。它們都是成佛和得道之間的中間步驟。他們都按照他們所認識到的天道和他們的性格行事。服務可能是為了獲得壹些經驗和啟迪,也可能是為了獲得壹些能量的加持。最後,有機會達到道或成佛。
就像綻放不是為了讓人觀賞,而是為了自己的成長和綻放。花的香味不是給人聞的,而是吸引蜜蜂和蝴蝶來授粉的。但客觀上實現了香艷之轉,利己也是利人。
有些佛教徒被“善知識”沖昏了頭腦,整天想著做好事,助人為樂,服務眾生...其實這是思想上的誤區。服務眾生?做好事?這不是主要目的。或者這些都是次要的。主要目的是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次要角色是幫助別人,服務別人。做好人,做好事,也是為了自己的功德和成就,獲得更高的經驗和能量。
俗話說“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如果妳是泥菩薩,妳就保護不了自己的處境。妳能做些什麽來服務和幫助他人?如果妳缺乏智慧和精力,為他人服務需要能力。眾生呢?在自我的精力沒有滿的時候,是不適合去服務別人的。只有在修養上有所成就,精力無限,愛心無限,才能服務眾生。
個人是人類社會中最基本、最獨立的單位。個人是人類社會的細胞。而實踐是壹種面向生活的行為。世俗行為是金錢至上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