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的科技也很發達,以東漢為例。東漢末年,宦官蔡倫在京都洛陽總結前人經驗,發明造紙術,為中華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貢獻。再比如東漢的張衡和張仲景,他們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天文學家和醫學家。
(1)大天文學家張衡和他的家鄉南陽。張衡,平子人,東漢南陽縣(今河南南陽縣)Xi人。張衡出生在南陽的壹個貴族家庭。祖父張堪是蜀郡太守。張衡從十幾歲開始就顯示出聰明的天賦。年輕的時候,他去了京城洛陽,進了國子監。雖然他高人壹等,但他沈著冷靜。
張衡特別喜歡天文、歷法、算術等等。東漢皇帝安聽說張衡擅長算術,就派車把張衡接到京城,任命他為大夫,升為太史令。在此期間,張衡認真研究歷法和天象,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靠水力轉動的渾天儀,撰寫了《算綱論》、《通過網絡算》等數學著作。楊嘉元年(132),張衡還發明了侯豐地動儀,這是世界上第壹臺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地震儀是由優質銅制成的,直徑為8英尺。它被覆蓋和凸起,看起來像壹個葡萄酒雕像。器面鑄有篆、山、龜、鳥、獸的形狀。表上有八條龍,龍頭向四面八方。龍口捧著壹顆銅丸,下面有壹只蛤蟆,準備服下。各種機關尊,機關連龍口。如果任何壹個地方發生地震,面對地震的龍就會吐出銅丸,落入蛤蟆口中,震動越來越大,向人們報告地震的方向。雖然壹龍發動了引擎,但其他七龍都不動。有壹次,京城的學者怪朝西的龍發機不動。幾天後,郵遞員來報告隴西發生了地震,“人人驚嘆其奇。”從那時起,歷史學家就觀察地震儀記錄地震。
張衡還繪制了中國第壹張比較完整的星圖,制造了指南車、自動記憶磁鼓車等,為中國和世界的科技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張衡還是壹位文學家和畫家,他的作品《二井賦》、《四軒賦》、《杜南賦》都有很高的文學價值。為了紀念張衡,世界科學組織曾以他的名字命名月球上的環形山和宇宙中的行星。
河南南陽縣夏村是張衡的故鄉,有“平子舊址”和張衡紀念館。張衡墓在南陽縣小石橋村。墓室高八米,周長79米,四周是八角形的花墻。偉大的科學家張衡埋葬在這裏。
(2)張仲景和他的家鄉南陽。張仲景,東漢南陽縣(今河南省南陽市)人。從十幾歲開始,他就異常聰明,勤於學習,善於思考。曾師從同縣名醫張伯祖。東漢靈帝時,張仲景曾“舉孝為長沙知府”,但東漢末年,宦官專權,朝廷昏庸,官場黑暗,民不聊生。隨著傷寒在民間的流行,死了很多人,於是他放棄了官職,退隱學醫。張仲景廣泛收集方劑,總結前代經驗,在民間行醫。著有《傷寒論》十六卷(晉代名醫王叔和改編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個版本),總結了中醫診斷的陰陽、表裏、虛實、寒熱八大類,以及汗、吐、瀉、溫、道、和等治療方法。
張仲景總結的診療方法成為後世中醫行醫的準則,為中醫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張仲景被後世中醫稱為“醫聖”。
張仲景去世後不久,人們在他的家鄉建立了“醫聖祠”,紀念這位為人類健康和中醫做出巨大貢獻的醫學家。“醫聖祠”是南陽市東郊溫良河畔壹座古樸的墓地,分為兩部分。進大門後,兩側各有壹座塔形亭子,高13米,飾有朱雀畫。大門內側有石屏門,正面刻有張仲景小傳,背面刻有《傷寒論序》。院子裏的畫廊裏鑲嵌著壹組石雕張仲景生平的畫作,以及117幅中國古代名醫的石像。
碑廊後面是長沙府醫聖張仲景先生的墓。仲景墓方圓長33米。上面有飛檐流角的墓亭,後面有殿、正殿、東西殿。正殿裏有壹尊張仲景的雕像。寺內收藏有原版木刻版《傷寒論》及有關張仲景醫學史的壹萬余卷,由張仲景第四十六代孫張紹祖於清朝同治年間收藏。
張仲景是東漢時期偉大的中醫。他首先用各種中藥治療疾病,被稱為立方體的鼻祖。他的《傷寒論》被後人奉為醫學經典。張仲景成為中國傳統醫學的創始人,被稱為“醫聖”。目前河南省南陽市有“張仲景醫科大學”。1982年,中外醫學界人士在此舉辦了張仲景醫學思想研討會,研究和紀念這位偉大的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