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術,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中醫越來越有說服力,很多人開始追求中醫養生術,試圖用中醫養生術來維持或恢復健康。下面我們來學習壹些常見的中醫養生技巧。
中醫養生技能1第壹,捏脊
(1)位置:後正中,自督脈兩側大椎至尾骨末端。
(2)操作:操作者雙手中指、無名指、小指握成空拳狀,食指半彎,拇指伸直與食指前半部對齊。操作從長強穴開始,操作用雙手配合拇指。在點穴前先輕推小兒皮膚的基礎上,用拇指壹起夾起長強穴的皮膚,然後左右手自下而上沿督脈兩側交替配合,再按推、捏、撚、放、提的順序,從長強穴至背部上端大椎穴向前捏。這個周期可以根據病情和體質捏4 ~ 6次。從第二次起的任何時候,操作者都可以根據不同臟腑的癥狀,采用“復診”的方法,刺激背部臟腑的俞穴,以加強療效。第五次捏住小兒背部時,在小兒督脈兩側的臟腑俞穴處,雙手拇指和食指相互配合,在捏住的基礎上以較大的力度提起臟腑俞穴的皮膚。第六次揉捏後,雙手拇指放在小兒腰部腎俞穴處。在原來的揉捏動作中,用拇指向下施加壹定的壓力,揉捏按壓。
(3)功效:促進消化,健脾和胃,疏通經絡。
第二,按揉穴位
(1)足三裏穴
位置1:小腿前外側,小腿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壹指處。
操作:操作者用拇指端按揉,每次1 ~ 3分鐘。
功效:具有健脾益胃、強身健體的作用。
(2)項英角
位置1:鼻翼外緣中點附近,鼻唇溝內。
操作:雙手拇指按於下頜骨同側,中指按於項英穴同側,其余三指向手掌方向彎曲,然後中指順時針按揉項英穴,每次1 ~ 3分鐘。
功效:有疏通鼻竅的作用。
(3)四神聰穴
位置1:頭頂,百會前後左右開1寸,開***4點。
2操作:用手指逐壹按揉,先按左右沈聰穴,再按前後沈聰穴,每次1 ~ 3分鐘。
功效:有醒神益智的作用。
中醫養生技巧2。中藥養生粥
1,曹琦龍陵粥
材料:炙甘草、黃芪、龍眼肉10g,茯苓粉、大米50g,糖少許。
制備方法:將炙甘草、黃芪洗凈,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水煎取汁,加入茯苓粉、大米、桂圓肉煮粥,熟時加入白糖,再煮1 ~ 2次,每日1劑,7天為1療程,連續治療2 ~ 3個療程。
功效:能益氣安神,適用於慢性心功能不全,如心悸、胸悶、氣短、運動後加重、面色蒼白或自汗、舌淡苔白、脈數等。
2、脈粥
配料:黨參、麥冬、五味子各10g,大米50g,冰糖適量。
制作方法:將所有藥物挑選,水煎取汁,大米加清水煮粥。熟了再加入冰糖,再煮壹兩次。或者,在粥中加入1生脈口服液,每日2劑,7天為1個療程,繼續2 ~ 3個療程。
功效:益氣養陰,適用於慢性心功能不全,如心悸、乏力、失眠多夢、潮熱盜汗、面色蒼白、舌紅苔薄、脈細等。
3、人參粉歸芪粥
材料:高麗參粉5克,當歸10克,大棗10克,大米10克,糖適量。
制備方法:選取所有藥物,放入金杯延吉鍋中,加入適量清水,浸泡5-10分鐘,然後加水煎煮取汁,加入大米煮粥,粥熟時加入高麗參粉和白糖,再煮沸壹至二次服用,每日1劑,7天為壹療程。
功效:益氣養血,適用於慢性心功能不全,如心悸、健忘、面色晦暗、頭暈、食欲不振、水腫、小便短赤、腹脹惡心、舌淡苔薄白、脈細弱等。
4、三七三子粥
材料:三七5克,紫蘇10克,白芥子10克,萊菔子10克,糖適量。
制備方法:選取所有藥物,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浸泡5-10分鐘,然後加水煎煮取汁,加入大米煮粥,待粥熟時加入糖,再煮沸1-2次服用,每日1劑,以7天為1療程,連續2-3個療程。
功效:化痰祛瘀,適用於慢性心功能不全,如心悸、胸悶、心痛、頭暈、氣短、唇甲發紺、苔白膩或有瘀點、脈結等。
5、參附桂枝粥
配料:紅參粉5克,附子和桂枝10克,大米30克,冰糖適量。
制備方法:將所有藥物煎煮取汁,加入大米煮成稀粥,待熟時加入紅參粉和冰糖,再煮1 ~ 2次,每日1劑,7天為1個療程,連服2 ~ 3個療程。
功效:能溫腎通陽,適用於慢性心功能不全,如心悸、胸悶、頭暈、頭痛、面色蒼白、四肢冰涼、神疲乏力、舌質淡胖、脈遲等。
二、中醫養生的方法
1,補氣
我們經常聽說人參是滋補品。在電影中,中醫遇到垂危的病人,都會用參雞湯補氣。妳可能想不到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吃的紅棗也有和人參壹樣的補氣功效,所以平時可以用紅棗泡茶、煮粥,不僅好吃,還有保健的功效。
平時可以用紅棗泡茶、煮粥,不僅好吃,還能達到保健的目的。
2、血
補血的食物有很多,其中以枸杞最多。鮮紅的枸杞在人們的印象中似乎是滋陰壯陽的滋補品。其實是中醫補血的良藥。很多人會在節假日送枸杞作為禮物,可見枸杞的重要性。
3.滋補液
補液,很多人對這個會有點陌生。事實上,如果每天喝石斛茶,石斛可以生津潤喉,這對學播音等相關專業的人來說非常重要,因為他們經常要說話,聲帶容易受損。所以,生活中處處都有知識,我們在平時要多加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