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分解壹下山區強降水可能帶來的危險——雷擊、山洪、山體滑坡、失溫、道路濕滑等威脅因素。還是因地制宜,處理壹下吧。
雷擊
雷雨是夏季山區常見的氣候,經常有遊客在長城或野外被雷電擊傷甚至死亡的新聞。這真的太可怕了。我們從小就被教導打雷時不要呆在大樹下或開闊的地方...但我想說的是,這個在野外不好把握。比如下雨的時候,妳不躲在樹下。妳寧願淋雨嗎?例如,有時妳在壹個空的山脊上。妳能去哪裏?
預防雷擊首先要明白原理:雷擊是雲放電,地面的陽極電荷要被雲底的陰極電荷吸引,所有有利於電荷相遇的導體都會成為雷電通道。人體是良導體,所以有條件成為吸引雷擊的“橋梁”。顯然,避免雷擊是為了防止人體成為周圍環境中的導電橋梁。因此:
1.在空曠的地方無處可躲時,應盡量找壹個低窪的地方(如坑)躲起來,或立即蹲下,降低身體的高度。
2.遠離孤立的樹木。
3.人多的時候,不要靠在壹起,不要抱團取暖,提醒對方關掉手機。壹方面減小了目標的大小,另壹方面也避免了壹次被閃電劈死幾個人。
所以在野外,我們壹般會盡量找石縫或者懸崖下面避雨。當然,選擇山坡上的大樹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註意不要選擇最大最高的。有壹次,我們幾個隊員在山裏遇到了暴雨和雷電。當時他們躲在山坡上的樹和石頭下,感覺周圍雷聲大作,渾身麻木,頭發都豎起來了,非常嚇人。還好大家都關了手機,離得很遠。最後,什麽都沒發生。
山洪、滑坡和泥石流
再看山洪和山體滑坡。
今天看新聞說北京居庸關長城發生山體滑坡,道路堵塞。現在原始森林已經基本消失,山上的沙石無法被大樹根系固定,遇到暴雨就會松動滑動,容易造成山體滑坡。
應對山體滑坡、泥石流等突發威脅,我們在野外首先要判斷哪些路段容易發生山體滑坡:壹是陡坡、植被覆蓋差的地方——泥石流通常是沿著壹些小山溝沖刷出來的;二是公路兩側——施工破壞了連續的地表結構和植被,也容易發生滑坡。滑坡往往會有壹些征兆,比如小碎石從山坡上滾下來。在這個危險區域,壹定要註意多觀察,不要猶豫,快速通過或者不要冒險,在安全的地方等待。對於戶外旅行者來說,川西、西藏的壹些山脈更容易發生山體滑坡等災害,因為青藏高原年輕,地質結構不穩定,山谷多,地表松散,這在汶川地震周邊山區尤為明顯。
大雨過後,山澗的水位會暴漲。大多數人都知道避免在河邊露營,以防晚上突然洪水。這裏還要提壹點:暴雨過後,不要輕易冒險進入溪流。也許妳在過溪的時候是輕松愉快的,但是大雨會讓水位猛漲,水的沖擊力很大,所以人在水中很容易被流水擊倒,而且山區的水溫很低,進壹步降低了人在水中的靈活性。前幾年,郎塔、墨脫都有驢友涉水時死在河裏。這些都是教訓。盡量找壹個水流比較慢,水深比較淺的地方涉水過河,哪怕花的時間比較多,這對於壹個獨行俠或者兩三個人的團隊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輕度低溫癥
失溫的危害基本上所有旅行者都懂,但很少有人會擔心夏天會失溫。山區氣溫已經較低,大雨過後會更低。身體濕了,也會帶走很多熱量。凡是在山裏經歷過暴雨的人,都會明白被淋濕後的難受。所以,即使夏天進山,防雨裝備還是很重要的。輕便的硬殼內衣可以隨身攜帶,也可以在背包裏準備幹燥的備用衣物,可以減少雨水帶來的寒冷帶來的傷害。畢竟在山裏即使感冒發燒也會很難受。
防滑
路面濕滑的問題需要突出,因為太容易被新手忽視。在南方,山民習慣穿軍用膠鞋進山。這是因為南方的山總是潮濕的。軍用膠鞋的軟底雖然容易使腳疲勞疼痛,但是非常防滑。徒步者的登山鞋通常使用Vibram鞋底,俗稱V底,堅硬耐磨但不滑。在幹燥的石頭和道路上,抓地力是穩定的,但壹旦道路變濕,情況就會逆轉。我已經吸取了血的教訓,壹塊突出而平坦的巖石。白天很輕松就踩上去了,晚上下山的時候因為小雪變得很滑。我沒有理會,仍然習慣性地踩上去——滑了壹下,小腿骨折了。
所以雨後慢慢走,盡量不要走夜路,有條件的話在包裏準備壹雙輕便的軍用膠鞋或者其他防滑鞋,這樣會讓妳的雨後出行更安全。
最後,還有壹個大道理,看好天氣預報,不要忽視預警,下雨就不要進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