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性?不能僅僅理解為性別。我們所有的生命都有自己的個性。什麽決定性格?我們的人性可以說是由人性決定的。那是什麽決定了人性?
佛教用了壹個很奇妙的詞叫“因緣”,生命的本質,包括自己的性別,都是由因緣決定的。“也”字包含了所有詞組中最常見的意思,即註重自我價值。壹個生命的職業,其實就是生命的“自性”,即自性,也簡稱“自性”。它是生命的主宰,生命在壹切活動中都由它來評判。
禪宗六祖慧能創始人在《壇經》中對人生有壹個生動的比喻。他說人生如理想國:“眼耳鼻舌身外有五門,心為地。性為王,性為王,性為王。”我們的自性存在於頭腦中,頭腦由性而生。心從認知萬物中獲得的意識就是業力,業力所反映的本質就是業力,所以造詞的時候是發自內心的。用我們現代的觀念解釋,專業知識其實就是我們每個人生活的知識體系,說白了就是壹個結構各異的信息體。因為結構決定性質,不同的結構有不同的性質。
不同的職業反映了我們不同的習慣。修煉的本質是改變壹個人的習慣,做壹個真實的、真誠的、真誠的人,所謂超常的修煉成壹個真正的人。想要改變自己的習慣,最根本的是要明白自己的習慣是怎麽造成的。禪也叫“見性”。性的根源是從思想中誕生的。要見性,首先要明白心是什麽,禪也叫“明心”。
唐僧是整個團隊中的老大,是決策者,是現實的主宰和王者,所以他代表了生命的“性”。當妳沒有達到修行的境界時,那是自性。受自住影響的判斷往往是錯誤的,不能認清真相,所以常常被各種妖怪不斷變化的境界所迷惑。因為我的小我,經常不聽弟子的勸告,尤其是大弟子孫悟空的正確觀點,多次趕走孫悟空,也就是趕走我的心。孫悟空代表生命的核心。當壹個人生非常以自我為中心的時候,就沒有真誠,沒有真誠就不可能看清真相。
另外,唐僧的名字起初是玄奘,後來被太宗根據觀音菩薩的精神命名為“三藏”。書中十二回,觀世音菩薩成佛時說:“妳是小乘佛教,不能超生,只能俗淡。”我有大乘佛教三藏,能超越死而升天,克服人之苦,修無量壽,無為。“佛教中的三藏是指經-經-經-經-經-經-經-經-經-經-經-經-經-經-經-經-經-經-經-經-經-經-經-經-經-經,對應佛教中最關鍵的三個概念:戒、定、智。經藏學對應定學,法藏學對應戒學,理藏學對應智學。佛教是幫助眾生覺悟的方法,三藏涵蓋了所有佛教。
法號三藏,意思是取經修行成功成佛。佛如果真的成佛了,自然就有了佛法三藏,也叫大智慧,也包含性的意思。因為壹切眾生因其自性,隨時隨地從因緣中衍生出各種見解,無非是判斷、短視、偏見等。,但很難有正確的看法。要做到三藏,就要化知識為智慧,化我專業的知識為智慧,引導專業回歸自然的本源。
簡單來說,性和智慧其實是壹個事物的兩面。知壹時之真,是自然之源,從中觀萬物,是智慧,即知其然,見其然。反之就是自用,沒有智慧。
其實,向西方學習,認識西方,並不是很遙遠。只是此刻,所謂佛,遠在西方。《新華嚴經》的作者李長治也說過這樣壹句經典的話:“不離今昔;大海沒有盡頭,他與大海不分離。”
唐僧以前叫玄奘。玄奘是什麽?似是而非,陰陽不定,世界似乎很神秘。現代文明中揭示的是概率論、模糊數學、概率定律、可能性、偶然性等。,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還在這個境界的門外,對於真正進入房間的人來說,世界上沒有秘密,沒有秘法。有了大智慧,壹切都在無聲無息中顯露出來,因果清晰明了。在佛教中,是大乘三藏。所以從玄奘到最後的三藏,唐僧總是在見性圓滿,成就大智慧。
選自法西老師(劉碩斌)新作《西遊記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