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自李德明接掌了李的大權後,便竭力與宋廷秀交朋友。他之所以這麽做,是因為他接受了父親李的建議,說他跟大宋打了二十多年仗,靠從大宋那裏搶點東西來維持生計實在不是個辦法。如果想過平靜的生活,最好的辦法就是和宋交朋友,每年從宋那裏拿點補貼,比較實惠。
宋遼簽訂《冠名元之盟》後,李德明感受到了來自宋廷的壓力。沒有強大的遼國支持,西夏的日子更加難過,於是“和談”被提上日程。
趙宋皇帝趙恒不想打仗。他對願意做諸侯的李德明,給予了優厚的待遇。他封李德明為節度使和西平王,每年以“賜”的名義賜銀二萬兩、帛壹萬匹、錢二萬兩、茶二萬斤,並開放邊貿市場,讓邊民進行商品交易,交換所需商品。
和談形成後,李德明確實沒有繼續與宋朝為敵。他把發展方向轉向西方,西攻回紇,南打吐蕃。奪取甘隴地區前後用了20多年,瓜州回紇首領先順領兵加入,初步平定了河西走廊大片地區。當然,西夏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李德明很聰明。他像壹個商人壹樣穿梭於宋朝和契丹之間,向契丹投降,並借助契丹的影響力向宋釗求情。但是,宋釗不希望李瑟娥·德明完全倒向契丹,所以他盡力滿足他的要求。
為了拉攏李德明,廖興宗不僅把公主嫁給了李德明的兒子袁浩,還封他為夏王。宋朝也不甘落後,李德明也被封為夏王。李德銘成了雙方的寵兒,身價壹路攀升。
此時的李德明擁有夏、夷、殷、惠、隋、荊、淩、鹽、盛、魏、丁、永和、甘、梁、瓜、沙、蘇等廣大地區,實力比李時代強得多。
實力的增強帶來了野心的膨脹,他開始夢想當皇帝。平時排場模仿中原皇帝的樣子。又於天熙四年(1020)在靈州(今寧夏銀川)懷遠鎮建都,正式建都。
李德明稱帝的準備工作尚未完成,於明道元年(1032)十月病逝。
李德明死後,他的兒子袁浩出現了。
元昊的出現,是宋夏時期人民的噩夢。
袁浩從小就聰明,喜歡讀書。他不僅通曉藏語和漢語,而且精通佛教。但他並不是因為精通佛法而行善積德,而是以窮兵黷武的權謀和佛教慈悲的本質為樂。他沒有完全理解它。李德明在世時,袁浩多次勸說父親反宋。
李德銘警告說,西夏連年戰亂,百姓生活艱難。投降宋朝後才過上了奢華的生活,百姓也得到了休息。這都是拜宋婷所賜,不要有背叛宋婷的想法。
元昊不服氣,說穿獸皮趕牛羊是這個民族的習俗,沒必要穿宋朝的絲綢。君子天生豪傑,就應該創造屬於自己的帝王事業,而不應該為了壹套華麗的西裝甘願做宋廷的奴隸。
但畢竟權力還是在李德明手裏。雖然袁浩不同意父親的觀點,但是沒有辦法改變父親的決定。這種情況壹直保持到李德明去世。
李德明死後,元昊繼位。
宋、契丹正忙,宋廷派使臣楊基到西夏,冊封他為西平王,封他為夏、殷、隋、荊、夷五國觀察員節度使。契丹派使臣冊封他為夏王。
袁浩平衡得很好,他來大家,兩面受用。
元昊攻下印璽後,立即啟動了當皇帝的程序。
他模仿趙宋王朝的制度,如在中央設置中書管理、樞密管理軍務、三司(房部、財政部、稅務部、鹽鐵部)管理財政、監察彈劾禦史臺、磨部檢查官員升遷等。
從這裏可以看出,袁浩並不保守,他願意學習任何他認為先進的東西。
新的管理制度建立後,元昊模仿漢人的做法,改革舊的機制。
總之,只要是對西夏發展有利的,他都照抄,不管別人怎麽說。
然後軍隊重組,士兵訓練,壹切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目標就是壹個,積蓄力量,為抗宋做準備。
兩年過去了,袁浩的準備也差不多了。遊靜元年(1034),他開始行動。
這壹年,元昊親自率領西夏騎兵偷襲慶州。攻克慶州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越過宋夏邊境,攻城拔寨,連贏數仗,令宋軍聞風喪膽。連哭鬧的孩子聽說西夏兵來了,都嚇得不哭了。
趙真也想通過綏靖來維持邊境的安寧,並下詔安撫,讓袁浩兼任刺史。他的做法和唐太宗如出壹轍。
宋朝皇帝的忍耐力是壹流的,大家都不錯。別人往自己頭上撒尿,自己不僅能忍,還能送點財物告訴別人暫時停止雷霆之怒。他們想怎麽說就怎麽說,只要不大驚小怪就行。
宋朝皇帝能夠敬祖,元昊也不差。他還生動地學會了他祖父李的狡猾。表面上裝作接受宋帝的封侯,暗地裏卻派了蘇努爾的兩萬五千精兵攻打吐蕃。
吐蕃原本是西域強國,後來臣服於宋廷。宋昭帝封吐蕃部首領焦洛為寧遠將軍,並愛將為應使。元昊早就有吞並回紇、吐蕃,稱霸西部邊疆的野心。
焦知道西夏兵來了,就設計把蘇努爾的軍隊引到危險的地方,然後把他們圍住,關上門打狗。西夏兵幾乎全軍覆沒,主將蘇努爾被吐蕃人活捉。
袁浩得知前軍大敗,主將被俘,便率兵攻打吐蕃,攻占毛兒牛城,圍攻宗閣、代興嶺等城。最後被吐蕃打敗,帶領殘兵敗將回來。
焦洛派人向宋釗報告了這個好消息,趙真發布了壹封信,命令他晉升為寶順軍的職位。
元昊進攻吐蕃失敗後,稍作休整,轉而進攻回紇。先後攻占了瓜、沙、蘇等幾個州,西夏的版圖越來越大,勢頭越來越猛。
說到西夏的逐漸強盛,有兩個人不得不說,因為這兩個人對西夏的崛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化州有兩個讀書人,壹個姓張,壹個姓吳。他們雖然學識淵博,但是科舉失敗了。壹怒之下,他們壹起去了長城。
當他們得知元昊是西方的大英雄時,就想在西夏找個官職。
為了制造轟動,他們兩個壹起改名,借用了元昊這個詞。張叫,吳叫吳昊。
他們有了新名字後,壹起去了靈州。到了靈州,因為人生地不熟,很難見到袁浩。他們壹聚就進了鬧市區的壹家飯店,點了壹桌好菜,打了五斤劣質白酒,揮拳痛飲。
飽餐壹頓後,我向店主要了壹支筆,在酒店的墻上寫下了“張遠吳昊之行”。
元昊是西夏國的名稱,是西夏人的禁忌。另外,他們在公共場合亂塗亂畫,引起了西夏人的註意。巡邏的西夏兵毫不客氣地用繩子把他們兩個綁起來,送到衙門。
其實這正是兩位學者想要的。
元昊聽說兩位書生如此大膽,氣憤地說:“妳既然在西夏,就該問問這裏的規矩。敢觸犯我的禁忌,妳活膩了嗎?”
張遠和吳昊不僅沒有袁浩想象的那麽害怕,反而冷笑著說:“妳連祖宗留下的姓都不在乎,怎麽會在乎自己的名字呢?”
原來,袁浩本姓李,祖父叫李,父親叫李德明。趙宋投降後,趙宋皇帝給他們國號,趙。因此,元昊應該是李元昊,但他被稱為趙元昊。
袁浩聽後當場楞住,但畢竟是精壯之人,馬上意識到這兩人是有備而來。隔壁廳親自給他們松綁,讓他們入座,虛心向他們請教治國之道。
元昊讓張遠和吳昊談了很久,認為他們確實不同凡響,立即封給他們的高級官員。不久,元昊也派人從西夏秘密接收他們的家屬。
張遠和吳昊夢想著富貴,但他們在趙宋時期沒有得到,最終在西北邊陲得到了。
從此,他們徹底把自己賣給了西夏。我盡力幫助西夏建立規章制度,制定大政方針和侵宋計劃。史書上說“夏人以為謀主,凡立國,侵國之策,多二人指導。”
雖然張元和和吳昊的遭遇令人扼腕嘆息,但他們以國家和民族的災難為代價,投靠外國,發泄個人的怨恨,背叛祖先,投敵叛國。他們是民族敗類。
袁浩在兩人的輔佐下,勢力越來越強。
寶元元年(1038)十月,元昊改陵州為興州,西平為興慶。作為首都,他自立為帝。開國名為大夏(宋人稱為西夏),建元為天賜。設置十六個部門管理國家事務。設置12個軍監司,指派各部長官歸陸軍管轄。
夏有50萬大軍,四面受護。元好問還自創了西夏文字,看起來很像中國的隸書。
元昊要攻打宋朝。他的叔叔山雨勸他不要反抗宋朝。袁浩不僅不聽,反而罵他叔叔。
山雨帶著妻子和孩子去了宋。宋兗州知府權國把山雨帶回西夏。袁浩殘忍地殺了他叔叔全家。看來元昊是鐵了心要反宋了。
元昊首先向宋廷派出使節,希望宋廷承認大夏國的合法地位。
宋廷無法容忍元昊的分裂,雖然之前只是形式上的統壹。
趙真收到元昊的徽章後,立即召集大臣開會討論。
會上很多人主張采取軍事行動批判袁浩,鎮壓分裂勢力。
勸諫官武玉提出了壹個減緩戰爭的計劃。他以為承認袁浩的地位只是壹個虛名。宋汀蘭表面上滿足了袁浩的要求培養他的氣焰,暗地裏卻加緊準備。壹旦真的破開了,我們也有防範措施。這叫欲擒故縱。
趙真似乎無法咽下這口氣,不同意武玉的欲擒故縱。他不僅不承認西夏建國,還上書撤銷了過去封給元昊的所有官銜。
這只是表明了宋婷的態度。元昊自己就是皇帝。宋廷給我們時代、貴族之類的官職還少嗎?
表明態度很容易,但是對袁浩采取什麽行動就有點難了。
因為多年來,宋廷根本不整頓軍事裝備,以至於“殿中無謀臣,邊塞無猛將;會對戰爭無知,士兵自大不知戰;設備爛了,城市毀了。”這樣的軍隊無力保衛邊疆,抵禦外敵入侵,更不用說出兵西夏,教遠在西方的元昊。
既然不能用武力解決問題,就得采取經濟手段制裁。
趙真下令停止與西夏的貿易,想從經濟上粉碎西夏。同時還公開懸賞,承諾誰有能力活捉並殺死袁浩,就任命誰為難軍,以救我們的時間,這是宋朝的悲哀。
為防止西夏入侵,趙真命永興軍夏松為靖遠、慶豐路慰安所,兗州慰安所樊勇為燕燕、歡慶路慰安所,兩人同時掌管周霞。
知道樞密院事的召集軍隊西征,給袁上了壹課。
趙真不同意王德勇西征的理由是荒謬的,因為王德勇的出現。
據說王德勇是壹個強壯的人,他長得像宋太祖的趙匡胤。此外,王德勇治軍有方,深受士兵愛戴。正因為如此,有人煽起了陰風,在趙真耳邊點起了鬼火,說王德勇不應該留在樞密院,更不用說讓他掌管兵權。
趙真聽信謠言,不僅不讓領兵西征,還降他為隨州,並被任命為夏關允知樞密院事。
宋朝的君主和臣民,沒有別的本事,就知道互相爭鬥。壹群內鬥的朝臣和壹個懦弱無能的皇帝根本做不了大事。
寶元二年(1039)十壹月,也就是元昊稱帝的次年,西蜀梟雄終於發動了對宋的戰爭。
西北的狼煙已經升起。
元昊侵宋不僅沒有獲得任何利益,反而被壹個名不見經傳的人打敗了。這樣的事情發生了,不僅對元昊是壹個打擊,也讓宋釗皇帝和那些留在汴梁說大話的官員大吃壹驚。
事情是這樣的。
袁浩率領八萬大軍進攻保安軍,壹路所向披靡。當西夏軍來到壹個叫安源村的地方時,突然壹小隊宋軍從前面的山上沖了出來。最多也就三四千人。西夏軍根本不把宋軍這壹小撮人當回事,元昊也不在乎。他命令前軍殺了這個宋軍。
沒想到,剛壹交鋒,壹名頭戴寶劍、頭戴金色面具的將軍突然從宋軍陣中沖了出來。我不知道他是人,是鬼,是妖,是仙。夏冰壹片嘩然,頓時壹片混亂。
在宋軍,金面將軍帶頭沖進夏軍陣中,把所有人都砍了,殺了所有人。就像群中的老虎,勢不可擋。夏冰士兵驚慌失措,就連元昊也沒有辦法對付這個看起來像惡魔的怪物,但他在四散的軍隊中驚慌失措地逃跑了。
《宋軍陣》中的《伊利亞特》就是這位後來名揚天下的巡撫,被趙真譽為長城的狄青。
狄青,河西人,驍勇善戰。起初,他騎禦馬直散,隨軍西征,屢立戰功。
他平時有個打架的習慣,就是戴青銅面具,留長發。
他覺得以這種形象出現在敵人面前,可以對敵人起到威懾作用。通俗小說裏說狄青有魔法,都是扯淡。
如今,狄青是安全部隊的壹名巡邏指揮官。他是奉保安部隊首長陸守卓的軍令前來禦敵的。他手下只有幾千士兵,但壹場戰鬥下來,袁浩的數萬大軍倉皇而逃。
安全部隊的好消息傳到了首都。趙真想召見狄青,向他請教保衛邊境的策略。後來由於戰事緊急,狄青難以離開前線,就讓他畫壹張作戰地圖,送到京城。
元昊在與保安軍的戰爭中沒有得到任何好處,隨後集結三萬兵馬進攻成平村,不料被宋軍迎頭痛擊,除了戰死數百將士外,還有壹名中級將領陣亡。
西夏軍戰敗,再次回歸。
在保安部隊的戰鬥中,宋軍依靠狄青的奇兵嚇退了西夏軍。在城坪村戰役中,宋軍依靠城防的掩護打了壹場防禦戰,僥幸獲勝。小打小鬧,輸贏對戰局沒有影響。
然而,在宋軍有壹種錯覺,認為西夏軍隊是如此之多,壹種輕敵的精神在宋軍中悄然蔓延。這為連戰後來的連敗埋下了伏筆。
袁昊不在乎這些小敗仗,因為他的進攻是壹種誘惑。他用的是火探的策略,勝負並不重要。摸清宋軍的虛實才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