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如果說嚴守禮法的郭靖是儒家傳統的理想捍衛者,也就是明知報國為民不可為而為之的英雄,那麽人格強大、意氣風發的楊鐸則是道家所推崇的。快樂的人。正如學者陳墨所說:“壹個真正的儒家英雄,即使他很窮,也必須征服世界。這不是青雲的野心。壹個真正的道士,即使他再大,也是第壹個獨處的。這叫自愛,他常退而有之心。”
第三,他們是兩個人,性格,氣質,甚至人格理想都有著根本的不同。這就是“父子”之根——郭靖是楊精神的“父”。在文化傳統中,小家庭的信仰與實現個人價值的人文理念的沖突,就是傳統教育中父母權威與孩子個性的沖突。
第四,郭靖是典型的誠實守信的儒家傳統主義者,是正統道德的典範。他是道德和防衛的捍衛者,而楊過是人道主義的代表,是武斷的個人主義者。這是傳統觀念中的異端。儒家是壹種群體性、再教育性、公共性和社會理性;道家強調個性、人性、親情、自然風度。”這種意識形態上的差異使得楊過的《父與子》自相矛盾。
五、“郭靖做事,只問大是大非,講學、講道理、施舍;楊欲問其好惡,極熱心,孤註壹擲。”如此奇特的價值觀和嚴密的道德體系,“保天理,滅人欲,道德觀念,註定要遭到以郭靖為代表的儒家倫理和道士的強烈反對。郭靖在這個角色裏扮演的是壹個過來人,壹個長輩,壹個權威代表。”
他用“傳統防禦”這個武器,堅決阻止楊追小龍女。他從來不理解楊過,只是‘但願如此’,要求楊過無條件按照自己的人生信條行事,做壹個男人。“他認為沒關系,毫無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