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黃帝內經》-第31章--論熱度(1)

《黃帝內經》-第31章--論熱度(1)

這篇文章介紹了發燒。

黃帝問:如今的熱病都是外感風寒,屬於傷寒癥,但有人會死,有人會活。死亡的在6、7天內死亡,存活的患病超過10天才能治愈。原因是什麽?想聽聽大家的看法。

齊波說:太陽經是六經之首,人體所有的陽經都屬於它。太陽的經脈與風府相連,與督脈、陽衛相交。因為督脈有統攝全身陽經和氣的功能,所以太陽是陽的主氣,是全身的表裏。

人感受到寒邪後,就會發燒。發燒雖然嚴重,但壹般不會死。如果陰陽經脈同時感受到寒邪而得病,壹定會死。

黃帝說:我想知道更多的細節。

齊波說:傷寒第壹天,太陽經絡最先發作。因為太陽主外,所以會出現頭頸部疼痛,腰部和脊柱肌肉僵硬的癥狀。第二天,邪氣侵入陽明經,因為陽明主肌,足陽明經隨鼻上行,繞目而下,至腹,所以會出現身熱、眼痛、鼻孔幹澀、不能安眠的癥狀。第三天少陽經上來,少陽主骨。因為少陽足的經脈循行於脅部,纏繞於耳,所以會出現胸肋疼痛、耳聾的癥狀。

如果三陽經絡全部受累,但邪氣尚未深入五臟,則可發汗治愈。

第四天,太陰經上來了。因為足太陰經作用於胃,絡於咽喉,所以會出現脘腹脹滿、咽喉幹燥的癥狀。第五天少陰經上來了,因為腳的少陰經貫穿腎臟、肺裏的絡脈甚至舌根,所以會出現口幹、口渴的癥狀。第六天,邪氣到達厥陰經,足厥陰經循行於陰器,纏繞於肝,所以會出現抑郁、陰囊收縮的癥狀。

如果陰三經、三陽經、五臟都有病,使榮衛的氣血不能流通,五臟之氣不能流通,人就會死。

如果不是陰陽兩經寒邪感同時引起的疾病,到第七天,太陽的病會衰減,頭痛稍有好轉;第八天,陽明病會減弱,體熱稍減;第九天,少陽病減弱,耳聾也有所緩解,聽力可逐漸恢復;

第十天,太陰之病衰,腹脹癥狀會消退,很想吃東西;第十壹天少陰之病減輕,口不渴,舌不燥,可打噴嚏;第十二天,厥陰之病會下降,陰囊會松弛,小腹急迫感也會減輕。此時大惡之氣已消退,病已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