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亳州楊是什麽來歷?它為什麽統治亳州725年,靠的是什麽?

亳州楊是什麽來歷?它為什麽統治亳州725年,靠的是什麽?

亳州位於今貴州北部,大婁山脈東支中段與烏江中段北岸之間,轄區相當於今天的遵義市。據《明代貴州土司傳》,“夜郎、秦魏、藍迪,屬漢,唐貞觀九年,改播州”。635年,唐太宗在獻縣北部設朗州,領水、領山、領貢。十壹年(637年)“郎州省並六郡”,取消郎州行政區劃,重新劃分六郡。十三年(639年)“在其地復置亳州、貢水兩郡”,在閬州原地復置亳州,轄貢水六郡。“亳州”之名從此開始。

亳州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南極封閉,脊柱路向西,東西140裏,周邊三千裏,覆蓋西南奧運區。四川綦江以西,南川前門;西南的赤水、烏沙、水西、黃平為後門;其東離湖廣偏橋、園洲,為右肋。三省相連的地方,地勢西北切割,東南河流成潭,山谷全在中間。崖陡,過溪,人不能並行。”亳州位於川、黔、湘三省之間,西臨巴蜀,東臨湖南。是中原進入貴州的重要門戶。亳州連接長江航道和烏江流域,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境內的大樓山脈自西南向東北延伸,是壹道天然屏障。可以說,亳州是壹個易守難攻的重要地方,歷來為兵家所看重。

同時,亳州也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這裏有適於農耕的沃土,適於放牧的原野,適於狩獵的山林資源,山礦儲量驚人。因此,在明代,亳州以其得天獨厚的優勢,經濟發達、富裕,位居貴州之首。這樣,無論當時誰占領亳州,都可以完全“關門大吉”,然後自給自足。

所以歷代都很重視西南重鎮亳州。安史之亂前,亳州壹直被唐朝中央王朝牢牢控制,從未脫離。但“安史之亂”後,隨著唐朝中央政府的衰落,對亳州等西南地區的控制力也大大下降。西南地區壹些勢力強大的部落酋長獨立,唐朝的中央政府也無法阻止。

代宗大歷五年(770),亳州造反。次年,唐代宗下令“(羅蓉)率軍征討南方,鎮壓撫摩,蠻夷方永太平”(《黔州縣誌》),以羅蓉為六州總督,延攬沿邊使臣,太保親王,榮祿博士,負責平定亳州之亂。然後羅蓉用了七年時間開道鎮壓,最終平定了亳州叛亂。

平定叛亂後,為了繼續控制亳州西南,唐代宗任命羅蓉為亳州侯,“即其地分封,天下受命播土”,亳州從此成為羅氏的世襲封地。經過四代,羅氏傳至羅,羅氏統治亳州已有80余年。80年來,隨著唐朝的衰落,亳州羅氏開始面臨日益嚴峻的周邊形勢。先是居住在畢節、桂陽的“羅敏”人(彜族)開始壯大,強大的“羅敏”人盯上了亳州,然後滇西北崛起的南詔隨著唐朝的衰落開始東擴,富饒的亳州首當其沖。

起初羅氏的前三代首領都有些本事,加上當時唐家的威望,亳州還能維持壹段時間的和平。但在羅那壹代,羅氏沒能保住亳州這塊富饒的土地。大中十三年(859),“羅敏”與南詔壹舉攻占亳州,羅氏第壹次失去對亳州的控制。第二年,唐玄宗派李琨去擊退羅敏人,亳州短暫地回到羅氏手中。然而兩年後,隨著唐軍的撤退,南詔羅敏氏卷土重來,再次征服亳州,羅氏第二次失去了對亳州的控制。這壹次,羅等不及唐軍的到來,只好逃到祖籍四川瀘州。

建安三年(876年),不甘失敗的羅向當時的同宗遼首領楊端求助,欲奪回亳州。野心勃勃的楊端壹直想得到朝廷認可的世襲領地,自然對亳州這塊沃土垂涎三尺。於是在得到羅的幫助後,他帶領瀘州八姓族人“入白金,入高要山參軍”。從風險來看,嫁給土豪姜、建立永久戶口是長遠之計。蠻出寇,出奇兵擊之,敗之”,於是南詔族部已衰落,於是楊端迅速擊敗族,占領亳州。

但楊端占領亳州後,並沒有將亳州歸還給羅氏,而是據為己有,由此羅氏對亳州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統治宣告結束,而楊則開始了對亳州長達725年的實際統治。此後,唐朝中央政府認可了楊端對亳州的占領,唐朝廷授予楊端亳州刺史的稱號。之後,楊端的後代從唐朝壹直繼承到五代十國的播州刺史壹職。

乾德三年(965),宋朝壹統天下。第五任播州首領師洋帶領軍民加入宋朝,趙匡胤、宋太祖建播州、遵義軍、遵義縣。亳州雖然名義上由宋中央政府直接管理,但實際上是由楊控制的。宋末,亳州楊對宋廷忠心耿耿,從未有過叛逆之心。到了宋朝,亳州的楊也是不斷被提。例如,在宋神宗時期,楊廣珍被封為來自義朗和邊境的巡邏特使。

宋亡後,楊在亳州的局面已不可逆轉,於是楊第十六任首領楊邦憲於至元十四年(1277)上書忽必烈“吾民自唐宋以來保家衛國,五百年必肯納土,今願降元”。元朝滅亡後,忽必烈任命楊邦賢到邵青、周振、南屏等地擔任宣傳和慰問大使。元二十八年(1291),楊家第十六任首領楊升任亳州部。明二十三年(1363),貴州被明占領,楊家第二十二任首領歸附明,明仍讓其控制亳州。

洪武五年(1372),明朝治國,楊鏗帶領亳州軍民加入明朝。朱元璋讓他仍為亳州使臣,並“賜服幣”給他金章、銀印、銅章、服幣等物,以示恩寵。

萬歷二十八年(1600),楊家第三十任首領起兵反明,萬歷起用前欽差顧問、兵部侍郎為川、湖廣、黔三省軍務總督,征調浙、閩、滇、粵四省兵二十四萬,兵分八路,鎮壓亳州。終於在65,438+065,438+04天後,明朝派出24萬大軍,花費約兩百萬兩白銀,終於平定了楊叛亂。從此,楊對亳州長達725年的實際統治宣告結束。

此時,很多人肯定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麽在政權反復更叠的725年間,無論是元朝這樣的強大王朝,還是五代十國這樣的亂世,楊等人始終牢牢控制著亳州?”其實亳州的年輕人能統治亳州275年,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壹,優越的地理位置。文章開頭介紹了亳州的優越位置。亳州位於西南高原,在四川、貴州和湖南三省之間。山川深阻,地勢險要。中國的大樓山脈從西南到東北保護著亳州,成為壹道天然屏障,可謂易守難攻。與此同時,亳州通往中原的道路並不順暢。正所謂“懸崖峭壁,險峻險峻,人馬不能並行。”由於亳州地勢險峻,中原與亳州雖有道路相連,但並不通暢。穿過亳州的路很窄,人和馬不能並行通過。

此外,據《華陽國誌》記載,“多有障礙,如長江、霧、煎,謂之赤衛”。所以道路不暢,地勢險要,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自然可以在壹定程度上保證亳州的安全,使人難以生活在盛世。可以說,某壹勢力壹旦能占領這裏,就能立即形成割據,與中原王朝抗衡,除非下大力氣,否則很難構成威脅。

第二,豐富的自然資源。壹般情況下,壹股勢力要想在某地形成割據,與中原王朝長期作戰,這個地方必須滿足兩個條件,壹是地理位置,二是自然資源,而亳州正好滿足了這兩個條件。史書上說:“亳州沃土,東西兩千裏,南北數百裏。”自唐代以來,亳州壹直處於“無論何處米粟,皆無徭役”的社會狀態,而到了明朝,亳州的經濟在貴州排名第壹,亳州能有這樣的成就,也是因為其豐富的自然資源。

正如文章開頭所說,亳州既有肥沃的農田,也有早期的牧場。由於山地和森林眾多,也有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可供狩獵。同時,亳州的山礦儲量驚人,尤其是鐵礦和銅礦資源,而鐵和銅正是制造武器所需要的。所以當時的亳州既不缺糧食,也不缺武器。無論哪種勢力盤踞在這裏,他都可以完全自給自足,不依賴外界。

第三,識時務。亳州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年輕人統治亳州725年的基礎。但是,如果中原王朝壹定要下決心消滅亳州的年輕人,那就不滅了。亳州之戰,明朝征調24萬大軍,用了114天消滅亳州的年輕人。所以,其實亳州楊之所以能統治亳州725年,最大的原因就是亳州楊“識時務”。

從唐末楊主政亳州開始,除了明初最後壹任土司公開反抗朝廷之外,我們找不到其他關於楊違抗中央政府的記載,這說明楊對中央政府是服從和忠誠的。同時,楊在亳州並不效忠於中央政府的任何家族。如果他忠心耿耿,楊在亳州也不會從唐朝壹直牢牢控制亳州到明朝。當時,每當中央王朝發生變故,亳州的楊就不再為舊王朝效力,而是帶著亳州軍民迅速向新王朝投降。如果宋死了,他就投降了袁。武鶯首先向明朝於震投降,然後向朱元璋投降。

剛才我們也說了,中原王朝攻克亳州也不是不可能。但由於亳州多山,易守難攻,加上憑借自身自然資源完全自給自足的優勢,中央必須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才能徹底攻占亳州。沒有數倍於亳州的兵力,充足的糧食彈藥,中原王朝很難完全征服亳州。這樣,當亳州的年輕人願意主動投降,願意主動幫助新王朝安撫亳州軍民,讓他們壹起向新王朝投降的時候,那些新王朝的統治者自然是樂呵樂呵,可以不費壹兵壹卒占領這片沃土。自然不會被亳州的年輕人搞得太尷尬。

這樣看來,正是基於以上三個原因,楊才得以統治亳州725年。事實上,如果最後壹個祝酒人沒有自殺並試圖以國家對抗朝廷,楊在亳州的統治可能會持續壹百年。可惜的是,太自大了,這使得楊在亳州的統治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