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五行學說在中醫中是如何應用的?

五行學說在中醫中是如何應用的?

(1)比較臟腑功能特征與五行特征。

中醫認為,五臟分別屬於五行,對五行的生理特征解釋如下:

木有長、升、適、達的特性。肝屬木,負責散氣,喜文章,厭郁。

火有溫潤向上的特點。心屬火,心陽具有溫通活血的特性。

黃金具有純凈的特性。肺屬金,肺有清降的特點。

水有滋潤的特性。腎屬水,腎為臟,精是滋養人體最根本的養分。

土壤具有長期培育的特性。脾屬土,土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二)事物的五行構成了以五臟為中心的系統結構。

用五行之物的方法,把天地人萬物系統地概括和聯系起來,體現了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這種聯系在《內經》的壹些章節中有所闡述。以肝臟為例,蘇文金編嚴陣說:“東方藍,入肝,開目,藏精於肝。其病驚駭,其味酸澀,其草木,其畜雞,其糧麥,其四時,頂為老星,頭中為春。其聲角,數為八,是知病在筋。臭死了。”按此分類,人體內與肝相關的有膽、筋、目等,自然界中與之相關的有東方、春天、酸味等。

(3)解釋五臟之間的關系。

五臟屬五行,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這樣,五臟之間的關系就可以用五行生克來解釋了。比如肺腎的關系,可以用金聖水來表達;肝脾關系可以用木克圖來表達。脾肺關系可以用原生金來表示,等等。這樣就體現了五臟之間既相互孕育又相互制約的關系,從而達到五臟功能的平衡。

如果這種代與克的關系異常,可以用來解釋五臟疾病的相互影響。在解釋五臟的傳變時,我們常用“母病與子”或“子病與母”。比如腎屬水,肝屬木,是水生木的關系,腎為母,肝為子,腎病和肝都是母病,稱為“水不含木”。再比如肝屬木,心屬火,這就是木與火的關系。肝為母,心為子,心臟病與肝為子病與母,常見於心血不足導致肝血不足,或心火過盛,引發肝火等證候。

再比如肝脾的關系就是木土的關系。正常情況下,疏肝條可以幫助脾運化。肝氣過盛,脾切過多,就會出現肝木占脾土的情況,影響脾的運化功能。再比如肺屬金,肝屬木,這是金克木的關系。如果肝氣過盛,肺金不能制約肝木,反而被肝排斥,是“木反金”。這樣我們在臨床上解釋臟腑疾病的傳變關系就舒服多了。

(四)用於疾病的診斷和分析。

中醫根據五行學說和自然界乃至人體的五行分類,也認為五臟應有四時。

即春季多發肝病,夏季多發心臟病,長夏多發脾病,秋季多發肺病,冬季多發腎病。

脈象應分四季,即春脈弦、夏脈洪、秋脈發、冬脈石。此外,五色診也有對應關系,如肝色藍、心色紅、肺色白、脾色黃、腎色黑等。因此,在疾病的臨床診斷中,可以綜合四診所得的數據,根據五行的歸屬及其生、用、廢的變化規律來推斷病情。

(五)用於臨床治療。

在疾病發展過程中,臟腑之間會有傳變,如“母病子”、“子病母”,所以可以根據五行的關系采取相應的措施,防止傳變。如果肝臟有病,妳知道肝病往往可以蔓延到脾臟,所以治療前要健脾護胃,脾胃不弱,不容易擴散。

中醫在確定治療原則和方法時,往往根據五行的關系,采用“虛補母”、“實瀉子”。

的方法。肺若有病,健脾之法稱為“滋土生金”,意為“虛可補母”;再比如,瀉心火治療肝氣旺盛,就是以“實瀉子”為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