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艾灸常用穴位講解

艾灸常用穴位講解

《黃帝內經》主張:夏養陽,秋藏陽,冬養陰。

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是:夏天吹空調,喝冷飲,熬夜.........................................................................................................................................................那麽,我們在冬天消耗的大量陽氣來自哪裏呢?!

如果按照《黃帝內經》秋冬繼續養陰,否則肯定會失去陰陽平衡!所以現代人壹定要在秋天暖陽氣,為整個冬天做準備。

艾灸核心穴

1,艾灸溫陽,秋季食補養陰;

2、艾灸時間縮短為每穴15-20分鐘。

立秋艾灸配補袁琪4穴

大椎穴:保健和統禦全身的關鍵。

《A-B經》說“大椎、三陽、督脈會通”,大椎穴又叫“督陽之海”。

可以主宰全身,也是養生保健的壹個重點。

因此,按摩和艾灸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改善肺功能。

太白穴:

補益氣血,美容養顏。

太白是脾經的原穴,健脾補脾的作用強於其他穴位。

脾經是少氣多血的經絡,氣虛血多,所以脾常出現脾虛的癥狀。

我們常說黃臉婆就是脾虛的形象。每天按摩這個穴位可以更好的補充脾經氣虛,提供脾經和氣的來源。

關元穴:

調理氣血,補虛益損

關元是養小腸的穴位。

意思是小腸的氣積聚在腹部的穴位上。

在扁鵲的心書裏,“夏秋之交,我將燒關元千柱,久不懼寒熱”。艾灸關元不僅能疏通經絡,強我背,還能很好地調理氣血,補虛益精。

艾灸不便者,可每天繞關元穴順時針按摩。

氣海穴:

扶正固本,滋養元氣

《同仁腧穴針灸學經》雲:“氣海者,亦氣人也。

“此穴有養元氣、補腎固精、壯陽延壽的作用。

怎麽養陰?

在艾灸的過程中,有的人經常大汗淋漓,浸濕床單,艾灸時壹次出汗。很多客戶都很擔心。這樣出汗後身體會垮掉嗎?會對身體有害嗎?

這種現象就是艾灸對提高體質,扶正祛邪,消除疾病,治療疾病的作用。不用擔心繼續艾灸。隨著艾灸的功效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濁水、濁氣、濁物排出,臟腑功能逐漸恢復。

有些艾灸,感覺出汗太多,心裏會有壹種不踏實的感覺,怎麽辦?

其實這個時候,我們在繼續艾灸的同時,會增加兩個止汗穴位“合谷穴、扶俞穴”,這樣就可以安心了!

另外,艾灸療法是先補臟腑正氣。艾灸壹定時間、壹定量後,臟腑氣血充足,功能恢復。人體元氣和艾的純陽火共同作用,使體內的邪氣(濁水、濁氣)通過經絡、血管、關節、皮膚毛孔,使體內的邪氣以汗、屁、嗝的形式不斷排出。

艾灸養生常用五要點介紹

利用艾火長期溫灸的五個關鍵點,具有補腎益氣、健脾和胃、活血化瘀的作用。

養正氣,使正氣生生不息,補脾益腎。

土、水、氣可以萬物生長,滋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人自然會健康長壽。

下面詳細介紹艾灸最常用的五個養生穴:關元、命門、足三裏、神闕、中脘。

關元穴:

也稱為田單,任脈的點是臍下三寸。關元穴是人體的重要穴位之壹。

適應癥:

陽痿、早泄、夢遺遺精、遺尿、尿頻、尿濁和血等泌尿生殖系統疾病:月經不調、閉經、痛經、崩漏、產後出血、陰郁等婦科常見病;腹脹腹痛、腹瀉痢疾、脫肛便秘等胃腸疾病;各種疝氣、水腫、中風、各種勞傷、四肢冰冷等。

命門穴:

又稱,督脈之穴,與第二腰椎下的臍相對,其氣與腎相通,腎是生命之本,是維持生命的門戶。

適應癥:

五株七傷,體虛腰痛,尿頻,遺尿,陽痿,早泄及各種虛寒疾病。

足三裏穴:

外膝下三寸壹橫指。具有健脾和胃、調和氣血、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功效,是養生保健的第壹要訣。

主治:胃痛、腹脹、腸鳴、嘔吐、便秘、腹瀉、水腫、神經系統疾病、急慢性乳腺炎、腸癰等。

神闕:

位於腹部肚臍處,有調理脾胃、散寒壯陽的作用。此穴多用於艾灸。

《論語》說:“艾灸若達三百至五百壯,不僅治病,而且延年益壽。”《醫學概論》說:“壹年抽壹次,生命力強,不會生病。”

具體方法:肚臍填滿藥粉,放上艾炷艾灸。每次艾炷3-5根,藥粉可用肉桂粉、附子糊、蒜泥、姜片等。

可配中脘穴:

又叫太倉,任脈穴在肚臍上方四寸。

具有和胃、調中、補虛、益氣、健脾、祛濕的功效。

主治:胃脘痛、惡心嘔吐、呃逆、惡心、腹脹、腹瀉、消化性潰瘍、胃下垂、淺表性胃炎、胃痙攣、消化不良、腸炎、胃神經官能癥等胃腸疾病,疲乏無力、四肢無力等癥狀。溫和灸是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操作簡單易學。

最後介紹壹下。

中醫艾灸祛濕五穴

中醫認為,潮濕是人類疾病的壹個原因。當人體抵抗力下降時,濕氣就會侵入人體。無論是外濕還是內濕,都會引起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腹脹、嗜睡、嗜睡等癥狀。艾灸有很好的祛濕作用,可以治療因濕引起的疾病。下面我們來看看艾灸祛濕的五個穴位。

1,關元穴

位於臍下3英寸,是保健的壹個支撐點。長期艾灸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的功效。可以用艾條灸10 ~ 15分鐘或者艾條拔罐灸20 ~ 30分鐘。

2.足三裏穴

用艾條灸10 ~ 15分鐘或用馬克杯灸20 ~ 30分鐘,在脛骨外側手指,外膝以下3寸處。

3.中脘穴

位於腹部中線,臍上4寸。艾條灸10 ~ 15分鐘或艾條灸20 ~ 30分鐘,可有效緩解胃病的各種癥狀。

4.瀉溪穴

在腳背和小腿連接處橫條的中央凹陷處。此穴為全身化痰祛濕穴,對緩解下肢水腫有很好的效果。艾灸每天15分鐘。

5.豐龍穴

小腿前外側,外側踝尖上方8英寸,脛骨前緣外側兩橫指(中指)處。這是祛濕的好穴位。每天艾條灸15分鐘,能有效健脾祛濕。

日常生活中要註意運動和飲食,提高身體抵抗力,拒絕濕邪的入侵。

傳遞健康!傳播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