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指農歷六月。
古人用五行來搭配四季,是想想出壹個長夏來彌補,所以春夏秋冬加壹個長夏是符合五教的。
《蘇文·劉傑藏象論》:“春勝於夏。”王冰註:“所謂長夏,也在六月。”
2、指立秋至秋分。
中國幅員遼闊,南北氣候不同。從立秋到秋分這段時間,大部分地區仍然很熱。每年,大熱天的最後幾天仍然在立秋之後,氣溫仍然很熱。因此,中醫把從立秋到秋分這段時間稱為“長夏”。[3]
3.它指的是夏天。因其晝長,故稱。
唐代《思》詩:“坐看長夏夜,秋月照羅微。”金彩爵《送話通州王》詩雲:“夏爾·凡多姆海恩人事久,官久。”劉青大奎《遊百門春》:“亭外四廊有十幾株古柏,周廊中,不知長夏會不會熱。”[1]
其他含義
1是指夏季的最後壹個月,即7月7日至8月6日。[2]
《蘇文六傑藏象論》王冰註雲:“生長在夏天的人也會在六月。生於火,長於夏,長而旺,故雲長於夏。”《蘇文:論儲氣時間》王冰註:“長夏也叫六月。夏為大地之母,土長而幹,為龍所治,故雲長於夏。”
引文中的六月是農歷。這個時候氣候最潮濕,但由於陰雨天氣潮濕。空氣中濕度大,大氣壓低,由脾主。中醫字典上說:“長夏,農歷六月。”蘇文《論藏氣》:“脾主夏。”"
壹年四季,春夏秋冬四季依次循環,而季節氣候則由暖熱轉為冷涼,自然界的壹切都有賴於生命、生長、收獲和躲藏。壹年四季中為什麽叫“五時(長夏)”呢?這是由於理論上的需要,以及為了配合天道五行和人的五臟而構建的龐大的五大系統。
《蘇文金匱嚴陣》雲:“所謂四季之勝,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季之勝。”王冰註意到:“在四季中,加上漫長的夏季,據說五行(五)會贏。”雲鐵橋《經見智錄》:《內經》五行配五藏,源於天道四時。有五藏,而只有四藏,故六月為長夏以配脾。”
回顧先秦兩漢古籍,不見“長夏”之名,卻有“夏末月”之名,如《禮記·明堂》:“夏末月六月,周公祭於大廟,以禮。”戰國鄒:“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之火,冬取槐花之火。”《春秋故事與五行對》:“天有五行,木、火、土、金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是冬天,金是秋天,土是夏天的最後壹個月,火是夏天,木是春天。春主生,夏主長,夏末月主耕,秋主收,冬主貯。”夏天的最後壹個月加到四點變成五點。
“長夏”,最早見於《內經》蘇文金匱嚴陣,在《內經》全書中出現27次,由鄒衍的“夏末月”壹詞演變而來。哲學家孔德立《先秦諸子》說:“‘夏末月’的出現,是鄒衍陰陽五行學說的壹個創舉,解決了土德在四季中不占特定位置的缺陷。”
五行學說引入醫學時,為了協調脾、土、濕,《內經》作者將時令的夏季改為長夏,這是五行學說引入醫學的標誌。長夏的來源其實是來源於五行學說,也就是要配合自然界的五行——木、火、土、金、水。這完全是出於理論需要,牽強附會,顯而易見。
長夏的意思應該如王冰所說:“長夏也在六月。生於火,長於夏,長而旺,故雲長於夏。”(《大象的六個故事》第二註)又說:“長夏也叫六月。夏為大地之母,土長而幹,為龍所治,故雲長於夏。”(《論藏氣之時》第二註)意為“生於盛夏”。
長夏五行屬土,五行屬中,五行屬濕,五臟屬脾,五體屬肌。《蘇文藏奇法時輪》雲:“脾主夏。”《新補正》雲:“據全元,雲始:脾王四季,六月為火王之地。脾主中樞,六月在十二月中旬,為半年,故脾主六月。”
六月是指農歷的六月,每年的7月7日至8月6日,即夏季的最後壹個月,折算成公歷。這個時候氣候最潮濕,但是因為雨水多所以潮濕。空氣中濕度大,大氣壓低,所以以脾為主。
五季對應時間:春季2月4日至5月4日,夏季5月5日至7月6日,長夏7月7日至8月6日,秋季8月7日至165438+10月6日,冬季165438+10月7日至2月3日。
2.指的是春夏秋冬四季變換的最後18天,是中醫的範疇。
《內經》蘇文太陰陽明學說:“脾也是土,主政中樞。常需四時四藏,十八日送治。”也就是說脾主夏,也就是每個季節的最後18天。正如明代名醫張景嶽所說,“春以肝為本,夏以心為本,長夏以脾為本,秋以肺為本,冬以腎為本。”
長夏雖以脾為主,但時間上不合理,時間搭配不均。長夏是與夏天分開的壹個月,是兩個月,而春、秋、冬各是三個月。這樣,為了平衡這段時間,《內經》作者還說“脾不主”,即每壹季末,脾主18天。18×4=72天,3個月-18天=72天,所以每個季度都是72天。《蘇文太尹揚明論》:“帝曰:脾不主乎?齊伯曰:“脾亦能治中央。壹般需要四天四臟,每天18號治療。"
《春秋故事與五行之義》:“居國之中心,是(所謂)自然之點綴。地,天的大腿,也是美的,不能命名為壹時之物,所以五行四時也是土。金木的火和水雖然在不同的位置,但是因為土而受不了,又酸又鹹,又甜又肥而嘗不出味道。肝者,五味之本;土著是五行的主人。五行之主土裏土氣,五味甘肥,不得不為。所以聖人之行,不貴忠,也叫圖德。做大官的人不點名,也是事實;天之大者,生而無名,土之尷尬。”
五季對應時間:春季2月13至4月25日,夏季5月14至7月28日,秋季8月16至10月28日,冬季165438+10月16至次年。長夏65438+10月26日至2月12,4月26日至5月13,7月29日至8月15,65438+10月29日至165438+10月15。
參考數據
[1]?數據。百度詞典[引用日期2015-12-12]
[2]?《辭海(精簡版)》,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第69頁“長夏”詞條。
[3]?“二十四節氣,立秋”梧桐葉落金風涼,多雨稻圓。眼之眼新聞[引用日期:2021-08-06]
中醫基礎15-2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