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艾灸傷陰的表現
1,嗓子幹,嗓子疼。在這種情況下,有必要多灸太溪穴。這類人壹般都有肝腎陰虛的癥狀,常見於更年期女性。每天吃枸杞,配合艾灸。氣血充足了,余火自然會歸位。
2、胸中煩躁。這就是善惡鬥爭的表現。艾灸後體內陽氣增強,正邪相交。如果胸中有郁結,就會出現煩躁易怒的癥狀。建議艾灸湧泉穴、鐘山穴,平時適當增加飲用溫開水。
3、五心煩熱。這類人壹般都是陰虛陽亢,可以選擇暫時停止艾灸,晚上用艾草足浴袋泡腳,同時保證充足的睡眠,多吃蔬菜,滋陰養血,再選擇太溪穴、湧泉穴等穴位,艾灸時間不宜過長。
4、眼睛幹澀,眼屎多,壹般肝陰虛比較多見,肝開於目。所以平時要註意情誌調理,艾灸太沖穴、太溪穴會引火,同時可以艾灸肝俞、膽俞。
5、口幹和口腔潰瘍。艾灸後陰陽對抗,陰道液消耗比較大,容易口幹。艾灸前後喝適量開水。同時也可以艾灸太溪穴、湧泉穴來引火。
6.耳朵痛。臟腑有病邪的地方,就會有改善的反應。腎開竅於耳,艾灸後耳內有痛感,說明腎虛或上焦經絡不通。可以吃壹些黑入腎的食物,艾灸大椎、腎俞、太溪穴,可以滋養元陽。
第二,滋陰的方法
1.艾灸養陰穴位:湧泉、太沖、太溪、三陰交穴,每灸10分鐘。
2、經常泡腳搓腳引火,每周至少泡腳3次,每次20分鐘左右!
3、吃滋補食物:銀耳、木耳、蓮子、百合都是滋陰的。
三、艾灸原理
1.晚上小心艾灸:最遲要在21之前完成艾灸。23時至1時,是自然界和人體殷琦最多的時候,也是人體經氣“關陰”的時候。這時候睡覺最有利於“養陰”。但艾灸生陽,艾灸此時影響睡眠,滋陰。
2、艾灸量:兒童、體弱者、功能減退者壹定要少量艾灸,並慢慢增加艾灸時間。腰背、肩、大腿厚肉,寒涼,陽氣欲脫,可艾灸;頭面部、胸部、四肢皮薄筋、風寒感冒、癰痹等部位艾灸量要少。
3、艾灸時間:上午>下午>晚上,如果是治療急性或突發疾病,可以每天艾灸。如果是調理身體或者治療慢性病,不需要每天艾灸,壹周三次即可!
4.艾灸順序:如果上下、前後有配穴,應先灸陽經,再灸陰經。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背部,再灸腹部;先灸頭身,再灸四肢;先灸左側,再灸右側,依次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