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培養“專註當下”的心態,有助於妳保持健康,欣賞美麗,激發靈感,享受生活。

培養“專註當下”的心態,有助於妳保持健康,欣賞美麗,激發靈感,享受生活。

心態決定人生,培養“專註當下”的心態,有助於保持健康,欣賞美,激發靈感,學習新知識,享受生活。

「專註當下」是什麽心態?

王陽明的“敬”與“禪”,是“著眼當下”的心態。

松原太道提到“在時間的此刻,在地方的腳下,除此之外別無其他,真誠”就是“專註當下”的心態。這首詩中“時時刻刻,處之腳下”指的是當下,“真誠專壹”指的是心無雜念,專註當下。

印度哲學家克裏希那穆提說:“如果我們想找到問題的答案,那麽我們必須有壹個平靜的頭腦,壹個不捏造思想、形象和希望的頭腦。”“壹個人要想理解壹個重要的問題,就應該拋開自己的傾向、偏見、恐懼、希望和局限,簡單直接地去感知。”他所說的,用壹種簡單通俗的方式來說,就是排除各種湧上心頭的念頭,專註於觀察和傾聽當下。

保持這種態度能得到什麽?

保持這種心態對身體有好處。《莊子·刻意》說,“清而不雜,靜而不變,淡泊無為,動而為天,此養心之道也。”很多人身體生病,往往是從心裏開始的。他們的內心有很多雜念和妄想,他們的情緒,他們的情緒,他們的身體都會出問題。著眼當下,“純而不雜,靜而不變”,可以養心養性,自然養生。

保持這種心態對妳的審美有好處。松原太道還提到壹句很流行的禪詩,“春有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如果妳不介意自己的事情,這將是壹個地球上的好時光。”在這首詩中,“自憂”就是雜念,“自憂”就是排除雜念,專註於眼前“春花”、“秋月”、“夏風”、“冬雪”的感受,只有保持這種心態,才能獲得最佳的審美體驗,才能真正感受到人間的“好季節”。

保持這種心態有利於妳激發靈感。稻盛和夫提到“當頭腦處於純凈狀態時,不知從哪裏冒出來的智慧之語就會突然冒出來,也就是好的想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靈感。他說,有壹次,為了看楚陶坯是怎麽翹起來的,他在爐背上開了壹個小洞,從裏面窺視。他仔細觀察了陶瓷坯體的壹系列變化,包括其翹曲程度與燒成溫度的關系。結果表明,翹曲程度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加。無論重復多少次實驗,都像活物壹樣蜷縮在爐中變形。他看著看著,真的很不耐煩,突然有壹種沖動,想把手從小洞伸進去,從上面把陶瓷坯體抱下來。就在他想把手伸進爐子裏壓住陶瓷坯體的時候,他的靈感突然閃現——“高溫燒制的時候,只要從上面壓住,不會立起來嗎?”專註帶來的靈感又壹次幫助他解決了研發中的難題。

保持這種心態對妳學習新知識有好處。王陽明在與陳九川談話時指出,“聽課時,恭敬,即靜坐。”王陽明肯定了程(程顥)先生的“獨尊”。根據《編年史》,明道先生“懷著極大的敬意寫作,不是為了寫好,而是為了學習”。這裏所說的“投入”和“冥想”,都是指壹種“專註當下,排除雜念”的精神狀態。

保持這種心態有利於妳享受生活。朱光潛的《慢慢走,去過美好的人生》壹書中提到,他最愛陶淵明在《自我犧牲》中說的兩個字:勤與閑。他認為這是修身養性的終極境界。“現代人的毛病是勤奮,沒有閑暇。這個問題不僅使生活變得索然無味,身心疲憊,徒勞無功,而且使人心混亂,缺乏沖勁和勇往直前的氛圍,每天受困於名利,使整個世界越來越幹燥和黑暗。”

如何培養這種心態?

壹種是在冥想中練習。王陽明教學生“靜坐”的做法。他認為“教人靜坐思考”可以讓各種雜念消失。他對弟子陸澄說:“如果妳關心財、色、名、利,壹切都會消失,就像妳不關心劫壹樣。光只是妳內心的本質。妳在想什麽?”據王陽明年譜記載,37歲時,王陽明在貴州隆昌實現了“知事之旨”。當時他以為壹切得失榮辱皆可超脫,但生死觀念尚未化解,所以在石墩上,“日夜靜待,以求清靜。”“靜中求靜”是壹種專註當下的心境。

明代陳繼儒描述靜心禪房的情景:獨坐禪房,神清氣爽無所事事,泡壹壺茶,燃壹柱香,賞壹幅法壁圖。閉上眼睛壹會兒,不知不覺中,妳的心變得非常平靜,頭腦非常清晰,呼吸柔和而平穩。

在電視劇《佛》的五十五集裏,我們可以看到,在修行禪定的初期,悉達多之前看到的影像不斷在腦海裏彈出,讓他無法得到寂靜,感到非常痛苦。悉達多的老師指著天上的雲告訴他,人心如天,過去、現在、未來的各種念頭如雲朵,在天空中飄來飄去,卻沒有觸及天空。長時間練習冥想,人們心中的烏雲會逐漸消失,出現壹片純凈的藍天,內心處於完全平靜的狀態。修煉的方法就是讓妳的心念“集中在壹個地方,集中在氣息上”。

二是在各種娛樂活動中練習。看電視、聽音樂、旅遊等。都是娛樂活動。只有排除雜念,專註當下,才能真正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如果妳不能擺脫雜念,把註意力放在當下,邊看電視邊想音樂,邊聽音樂邊旅行,邊旅行邊聽音樂,妳的審美享受就會大打折扣。

第三是在工作中練習。稻盛和夫指出,凈化和美化心靈的最好方法是全力以赴,集中精力做好當前應該做的事情。當妳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各種雜念就不會浮現,就像壹個禪僧靜坐壹樣,當下的心靈就會變得純凈美好。只要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眼前的工作中,“此時此刻極度認真專註,是任何方法都無法替代的修行。”他講述了自己的真實經歷:“當我如此全神貫註於工作時,雜念從我心中消失,我甚至接近了無我的狀態,就像壹個佛教僧人在冥想中達到了無我的狀態,我的思想從我的頭腦中被清除,我的心靈進入了壹種純凈的狀態。”

稻盛和夫還提到了修行和尚的生活方式。除了念經,他們還砍柴、挑水、做飯。這些都是修行,在培養壹顆凈化的心。有人問,練習前後有什麽區別?修行者的回答是,修行之前,經常會想到劈柴要挑水,挑水要做飯;練完後,做飯的時候想想劈柴,挑水,做飯。

第四是在日常生活中練習。王陽明指出,“今食之時,雖前方無物,其心總不安,故習以為常,故不能取之。”。在王陽明的時代,生活節奏還是比較慢的。如今,生活節奏更快了。“吃飯的時候,雖然前面什麽都沒有,但他的心總是不安分。”這種情況越來越多,甚至具有普遍性。很多人吃飯只是為了“填飽肚子”,而不是為了“品嘗美食”。

總之,培養“專註當下”的心態,有利於妳的健康和審美,有利於妳的靈感,有利於妳學習新知識,有利於妳享受生活。我們應該在冥想中,在各種娛樂活動中,在工作中和在日常生活中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