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是施,他也有自己的聖賢。他的崇拜者有莊子、陶淵明、白居易等。
白居易,字樂天。蘇軾在詩中多次聲稱:“我很快樂,但我平淡而粗魯。”“我喜歡樂天君記得華電賞洛陽春。”“壹定是象山的壹個老佛教徒。世界淺,根深。”“源隱隱約約似樂天,敢與前賢相比衰。”他還說:“在我的生活中,我覺得老少鹹宜的出身就像樂天壹樣坎坷,我遠離功名,但我並不滿足於此。”
據洪邁考證,“東坡”二字在白居易的詩中被頻繁提及。比如他被貶四川中州時,寫了壹首《東坡上栽花》的詩:“用錢買花樹,種在城東坡上。”而且他在東坡高地種了花樹之後,還經常在那裏閑逛,欣賞:“登上東坡,傍晚登上東坡。”東坡愛什麽?喜歡這棵新樹。”離開這裏後,我還寫了壹首詩來紀念:“何處可勤回首?“東坡桃李新栽。”
壹句話:“東坡的名字不是偶然的巧合。”
蘇軾的人生真的很慘嗎?與他的才華相比,他的生活真的很糟糕。
“我壹直覺得我的生命之源和樂天壹樣濃。”去世前,在發現自己與白居易的人生經歷有極大的相似性後,不禁感嘆:“我好幾次享受到了晚節的閑適。”我覺得我,不知怎麽的,壹定能像白居易壹樣吃苦耐勞。
我們知道,白居易晚年過著安定的生活,可以稱之為安享晚年。“人生七十古稀”,白居易活了75歲,在古代詩人中算是長壽了。蘇軾很羨慕他。可惜喜歡講養生的蘇軾活不到65歲。
蘇軾未享長壽,確實與他的人生尷尬有關。
比如他在密州做知府的時候,寫了壹個短篇小說《齊居賦之後》。序言中說他做了19年的官,家裏越來越窮,衣食不如從前。這次來到密州,和朋友壹起沿著城墻溜達,居然在荒蕪的菜園裏找到了齊菊吃,我相對而笑。
比如他被貶黃州期間,要開墾荒地貼補生計。他在自己家東邊買了50畝地,種了花草樹木,還蓋了壹個小房子。心情好的時候,他拄著拐杖壹個人走在東坡:“雨洗東坡月色清,行人盡。”此情此景,壹定會讓他“思慮千年,徜徉萬裏”,壹定會想起前任陶淵明、白居易。那首關於“東坡”的詩自然浮現在腦海裏。
種田是“退化”嗎?苦嗎?很慘嗎?
不完全是。
蘇軾崇拜陶淵明也是事實。比如他愛陶淵明的詩,說每當身體不適,就找陶淵明的詩來讀,但每次只讀壹首,因為陶淵明的詩很少,怕讀完以後不拿來解憂解悶。
他曾這樣評價陶淵明的壹句話,“即使地平風遠,好苗子也孕育著新思想。”他說:“古代沒有耕種過、種過棍子的人,不能這樣說;如果妳不是農民,妳不可能知道這種語言的美妙。”可見蘇軾雖出身於詩書畫世家,但並未脫離農業勞動,所以能產生發自內心的共鳴,感受到陶詩的美,同時也隱約透露出對農耕的自豪。另外,讀了陶淵明的詩《南山下種豆》後,他說:“這詩太難懂了。哎,因為朝露而有罪的人多著呢!”也說明我喜歡陶淵明的生活方式。
蘇軾還寫信給他的弟弟蘇轍:
“我是詩人,與此無關。我是壹個好詩人。.....但我的余元明,是不是不僅對他的詩好,對他作為壹個人也好。袁明臨終時,告訴閆妍等。:'我又小又窮。每次虐家人都是從東到西瞎逛。性只是笨拙,事情太多了。如果妳為自己衡量自己,會導致老百姓受苦,妳會死,使妳年輕和饑餓。“元明此語,蓋錄也。我真的有這個病,只是我沒有早點知道。我做了半輩子官,深感慚愧,想晚上教教。”
大意是說,我不壹定要做陶詩人,但我很佩服陶這個人。
蘇軾說,他所有的人生經歷都是因為他“不合時宜的肚子”。這是自嘲,但他未必後悔。他有壹句著名的送禮詩,裏面有這樣壹句話:“萬裏歸來,越看越少,越笑越多。我問嶺南應該不好吧,我說:這安心就是我的家鄉。”事實上,這正是他的丈夫和兒子在做的事情。
蘇軾是壹個始終保持赤子之心的人;他經歷了人間所有的風風雨雨,也看遍了人間所有的情變。萬裏歸來還是少年時的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