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驚蟄節氣是什麽,養生之道是什麽?

驚蟄節氣是什麽,養生之道是什麽?

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每年的3月5、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就是“發呆”了。蟄是指天氣轉暖,春雷開始響起,喚醒了蟄伏在地下冬眠的昆蟲。蟄的意思是躲起來。《二十四節氣》說:“二月節,萬物震動,震動即打雷,故稱驚雷。

“春雷響,萬物長”,又是九月的好晴天,氣溫升高,雨水增多。除了東北、西北地區依然銀裝素裹的冬日景象,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都升到了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3-6℃,江南壹帶在8℃以上,西南、華南地區達到了10-15℃,已經是壹派和諧的春天。因此,中國的勞動人民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驚蟄這個節氣,並將其視為春耕的開始。

花開了。

這個節氣怎麽養生?

1.應避免飲食

天氣明顯轉暖,飲食宜涼淡。多吃新鮮蔬菜和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竹筍、菠菜、芹菜、雞肉、雞蛋、牛奶等,增強體質,抵禦病菌的入侵。驚蟄季節乍暖還寒,氣候比較幹燥,使人因外感而口渴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民間有壹種吃梨出奇制勝的習俗。梨的吃法有很多種,生吃、蒸、榨汁、烘焙或開水。尤其是冰糖蒸梨,對咳嗽有很好的效果,而且制作簡單方便,不妨作為甜品來吃。此外,咳嗽患者還可以吃蓮子、枇杷、羅漢果等食物來緩解疼痛。飲食要清淡,最好不要吃油膩的食物。辣椒、蔥、蒜等刺激性食物也要少吃。

2.服裝健康

在驚嚇期間,壹些年輕人,尤其是女孩,經常在早春穿色彩鮮艷的衣服,這對他們的健康其實是非常有害的。如果溫度過低,尤其是下雨天,暴露在外的四肢會因寒氣的入侵而出現冷麻木、不能動彈、酸痛等不適,尤其是膝關節皮下脂肪少,缺乏保護,對冷空氣的入侵更為敏感,受涼後更容易出現局部麻木、酸痛等癥狀,久而久之會導致關節炎。所以這個時候穿的時候要註意保暖,主要靠“蓋”。

3.日常生活

驚魂過後,氣溫逐漸回升,氣候轉暖。此時,人們往往會感到困倦,也就是俗稱的“春困”。所以,只有保證良好的睡眠,朋友們才有充沛的精力去工作和生活。

為了幫助大家擁有壹個甜美的夢,特支招如下:

(1)睡前半小時遠離手機,排除雜念,保持冷靜,有利於入睡;

(2)稍微鍛煉壹下身體,有利於身體的拉伸和放松;

(3)睡前洗臉、洗腳(或用中藥泡腳),按摩面部、搓腳,可促進血液循環,溫補臟腑,安神定誌,消除壹天的疲勞,幫助入睡。

在憲法方面:

1.陰虛體質

這類人的體質表現為消瘦、手腳發熱、口幹、咽幹、渴冷飲、經常煩躁、大便幹燥、小便黃、皮膚幹燥、視力模糊、頭暈耳鳴、睡眠不好。

精神調理:陰虛體質的人易怒,經常心煩易怒,這就是陰虛火旺擾神的原因。要遵循“靜則虛,神在內”的養生方法。加強自我約束,養成冷靜沈著的習慣。少參加為了輸贏的娛樂活動,控制性生活。

飲食調養:原則上要保陰藏陽,多吃滋陰補腎的食物,如芝麻、糯米、綠豆、甲魚、海參、鮑魚、鴨肉、百合、雞蛋、蜂蜜、燕窩、銀耳、豆腐、黑豆、甘蔗、梨、豬蹄、鵝等。有條件的人可以吃壹些海參、甲魚肉、蟹肉、銀耳、公鴨等。,少吃幹燥辛辣的食物。

2.陽虛體質

這種人又白又胖,或者面色蒼白,手腳溫熱,小便長,大便稀,怕冷,偏愛溫暖。

精神調理:陽氣不足的人,往往表現為心情不好、恐懼或悲傷。這樣的人要善於調節自己的情緒,多聽音樂,多交朋友。

飲食調養:多吃壯陽食物,如羊肉、狗肉、雞肉、鹿肉、栗子、蝦、橄欖、蘿蔔等。,還吃肉蓯蓉、巴戟天、杜仲、補骨脂、核桃肉、菟絲子、冬蟲夏草等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