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以局部疼痛或敏感反應點作為針灸治療部位的穴位。
以疼痛的局部或疼痛的反應點(酸、麻、脹、痛、重或斑、色變、硬化、腫脹等反應)為穴位的壹類穴位。阿是穴的含義是從《內經》發展而來的,但阿是穴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方耀》中。它們既沒有特定的名稱(所有的穴位都稱為阿是穴),也沒有固定的位置(所有的穴位無論位於何處都稱為阿是穴),它們的適應癥也不是很明確(根據病情而定,而不是根據病情而定),但它們治療疾病是有效的(而且往往有奇效)。臨床上,醫生根據按壓時的酸、麻、脹、痛、重的感覺和皮膚變化,對患者進行臨時鑒定。
阿是穴可以出現在全身任何地方,這是壹種暫時的穴位現象。當疾病發生時,人體的某個部位會受到氣血的阻滯,導致局部的、暫時的氣血積聚,產生“阿是穴”現象。當此病緩解後,氣血的暫時積聚也隨之緩解,阿是穴現象消失。可見阿是穴並不是壹個固定的、特定的穴位。阿是穴和“以痛為損”有不同的含義。“痛輸”出自《靈樞·金靖》壹章:“痛輸,焚針搶刺。”主要針對經絡疾病的取穴和針灸方法。病變部位為經絡筋,臨床主要表現為疼痛。阿是穴是由“快”“痛”等多種綜合感覺決定的。在《內經》中,多次提到穴位的不同感受。比如《靈樞·五邪》說:“邪在肺...從中外穴位取,背在三節五藏上,用手按。雖快且快,卻是壹刺。”《蘇文針法腰痛論》說:“循之為刺。”《蘇文古空論》說:“切之難而痛,如灸為筋。”這些都是阿是穴現象,屬於阿是穴。阿是穴的內涵遠比“以痛為損”豐富,所以阿是穴不應該用“以痛為損”來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