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薛基在《內科學文摘》中寫道:小柴胡湯:治肝膽疾病,寒熱,或晨起發熱,或潮熱暖身,默默不願食;或怒,口苦,耳聾,咳嗽,發熱,脅痛,甚至不便側翻,兩邊滿;或者腹瀉咳嗽;或者吐酸吃苦水;或因憤怒而患瘧疾、痢疾。
從《學記》的這段話我們知道,小柴胡湯應用廣泛,寒熱此起彼伏,發熱日日來,指內傷。我們在外傷中說到太陽熱,往往就是陽明熱。或者潮熱,往往陽明熱更為常見。內傷發熱,可用小柴胡湯治療寒熱,太陽發熱,潮熱熱身。
我們只拿外感發熱來蓋內傷,發熱經常出問題。或者說用內傷的表現來掩蓋外在感情的表現往往是錯誤的。
小柴胡湯外感病和內傷有什麽區別?
小柴胡湯用於外感疾病,主要作用是調和表裏,祛邪。小柴胡湯用於內傷,常用於調理肝脾,解郁清熱。
小柴胡湯用於外感疾病,我們用六經辨證。小柴胡湯用於內傷,我們用臟腑辨證。
我們來看壹下《學記·內科學文摘》中的壹篇醫案:提督朱陽山,因怒腹痛,或兩脅脹滿,或胸乳疼痛,或寒熱,或小便不利,飲食不節,嘔吐吐痰,神誌不清。此肝樹利用脾土,加柴胡、梔子、生姜、茯苓、陳皮制成黃連而治。
這種病的病因是憤怒,癥狀是腹痛腹瀉,兩側腹脹,胸乳疼痛,寒熱交結,小便不利,飲食不節,嘔吐吐痰,思維不清。這組疾病反復或交替出現,這組疾病有上下、內外之分。
開壹劑病就好了,療效很快。看他的癥狀。真的很嚴重。如果這個病是壹個證,應該怎麽和六經區分?會辯證到少陽嗎?如果鑒定出少陽,應該如何治療?
這裏用的雪姬是臟腑辨證,肝脾不和,肝木乘脾土,小柴胡湯加梔子,泡姜,茯苓,陳皮,制黃連。這種黃連的制作方法是將黃連和吳茱萸等分,用熱水混合兩三天,同時煎取黃連待用。其實是左金丸。也就是說小柴胡湯、左金丸是用泡過的生姜、茯苓、陳皮制成的。小柴胡湯含有人參和甘草,加上泡過的生姜,就是半個理中湯。
小柴胡湯合理中湯合左金丸,小柴胡湯含半夏,配茯苓、陳皮、二陳湯。半夏,泡姜,黃連,人參,炒甘草,這個和半夏湯差不多。這樣就是小柴胡湯合半夏瀉心湯合理中湯合二陳湯。四個方子合起來,草藥不多。而臟腑辨證的方子也是經常這樣用的。但這種風格與六經辨證的方子完全不同。在這裏,小柴胡湯實際上是轉化為肝脾同調治療內傷的藥方。
分析本案方劑可知,小柴胡湯、半夏瀉心湯、二陳湯為三味合方(若將“制黃連”視為左金丸法,則為四面裁)。如果是用來治療外感疾病的話,小柴胡湯如果是按六經辨證來用,就不應該這麽用。如果用六經為基礎的方劑,小柴胡湯是不會隨便和半夏瀉心湯、二陳湯、左金丸配伍的,這種組合是混亂的,所以沒有辦法治療少陽病。
內傷的治療是以臟腑辨證為基礎的。小柴胡湯在這種情況下的用法似乎非常自然和合理。這應該是張仲景經方臨床應用經過後世發展的自然發展和自然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