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谷包谷,名錢光,上黨人,金代廣東南海知府包亮之女,醫家葛洪之妻。
在父親的影響下,包谷從小就對道教教義非常感興趣。她嫁給葛洪後,成了葛洪的左膀右臂。葛鴻誌著作中有許多艾灸急救技術,都與包谷高明的艾灸有關。弟子黃楚平幫助葛洪學習煉丹術,葛洪抄寫作品並治療附近的人。
葛洪在羅浮山去世後,包谷和他的弟子黃楚平來到廣州的粵港醫院,壹邊修僧壹邊治病。她繼承了丈夫和父親的醫術,加上自己的研究,醫術更加精湛。往往藥能治好病,人們就叫她包仙姑。她去世後,專門在粵港醫院建了壹座“包谷廟”來紀念她。
包谷生長在壹個官宦道教家庭,深受道教影響。後來在廣東羅浮山當醫生。鮑醫術精湛,尤其擅長艾灸,以治瘊子、瘊子著稱。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當地豐富的紅腳艾草進行艾灸治療,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凡疣,艾灸燈芯壹根,立即。不僅治好了,還好看。”因此,包谷成為中國歷史上第壹位女性艾灸師。可惜包谷沒有留下任何著作,後人認為她的艾灸經驗可能滲透到葛洪的《肘急方》中。本書針灸處方109張,其中艾灸處方占90余張,對艾灸的功能、作用、操作方法及註意事項進行了全面論述。
分析認為,葛洪並不擅長艾灸,他的精力主要放在煉丹和養生上。《肘後備急方》中收入如此豐厚的艾灸方,可能與擅長艾灸的包谷關系密切。
伊伊伊,河東人,中國歷史上第壹個有記載的女博士,被譽為第壹個女博士!西漢時期,中國的醫療體系中有壹個“女博士”,在古代被稱為“看管產奶之病的人”。生活在公元前128年左右的名醫伊逵是中國史書記載的最早的女醫生。也是中國歷史上唯壹的女醫師。
《史記》卷122?《酷吏列傳》第六十二記:義者也,河東人。少年時曾試圖以群賊身份攻擊張慈公。即使有妹妹,對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後來說也是幸運的。太後問:“誰是有子有弟的官?”姐姐說:“有哥哥就不行了。”太後狀告,拜夷狄為中郎將,編黨郡令。治敢為,少言寡語,縣無所為,為先。遷長陵、長安,法治,不避貴族。他抓了王太後的孫子,成了君子。他認為他可以,於是作為壹名上尉去了河內。至家,家滅其郝氏屬,河內道不接。而張慈公也是阿郎,驍勇善戰參軍,敢於深入建功立業,是岸上之首。
張小子張小子是北宋嘉五年間著名的民間女醫生。相傳她神奇的醫術是山中神仙傳授的,給她開了“強直異方”。她美麗聰慧,精通草藥,扶弱救弱,名聲遠播。她是中國古代四大女博士之壹。
皇帝後宮的嬪妃、皇後聽說了這個民間奇女子醫術高超,便把張小子召入宮中,央求張小子給壹個皮膚漂亮的房子,讓她皮膚細膩光滑,青春煥發。
之後,張小子以自己為實驗對象,不斷用中草藥炮制美容養顏秘方,包括洗臉方、洗發方、沐浴方、香衣方、玉面方,供後宮嬪妃使用,也為她們解決了各種婦科問題。由於效果顯著,養顏秘方成了貴族婦女和宮女們使用的秘方,而她自己也成了壹位溫柔如水的女博士。
仁宗皇帝看到後宮的嬪妃經過張小子的秘方調養,個個都變得花容月貌,膚如凝脂,白嫩嫩,不禁喜出望外。當他看到張小子年過30,還像個18歲的處女時,仁宗皇帝就稱張小子為“女博士聖”,給她起名叫“張小子”。
譚雲仙的名字雖然不明顯,但她確實存在,是中國古代為數不多的有著悠久文字歷史的女博士。他的《女博士雜言》壹書收錄了31份醫案,唯壹的壹份現藏於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也是四大名醫中唯壹留下壹本書的名醫。
據《女醫生雜言?序及後記譚之侄孫譚修,江蘇無錫人在女博士的著名城市中,90個人中有6個死了。不能壹輩子算人,而且“年齡越高,本事越大。”他的祖父譚福被任命為政府醫生和南京刑事部的醫生。他是當地的名醫。“他幫人拿藥,卻常常不給吃穿,也知道自己是個窮人。”他的祖母茹對醫學也很精通。他的父親譚剛是南京刑部主任,兼光信、萊州總長。譚雲仙的家世,有無錫金桂縣誌等地方誌可以佐證。
譚雲仙從小聰明,爺爺不想用針線活約束她,希望能給她醫術。譚雲仙在奶奶的指導下,十幾歲就通讀了《難經》、《脈訣》等書籍。婚後不久,譚雲仙氣血失調。她通過自己治病的經歷來觀察用藥。“凡醫必先自審以驗其言,藥必經手選,且不論有無。”奶奶去世前把所有的方子和藥都教給了她。受封建社會禮教的限制,當時很多閨女、富家子弟患有婦科病,往往羞於請男醫生治療,往往耽誤了病情。譚雲仙行醫後,“知女家,藐視人治者,絡繹不絕,常得奇效”,很快成為當地有名的女醫生。
譚雲仙50歲時,將祖母傳授的醫術和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成《女醫生雜記》。該書采用回憶的體裁,先詳細敘述病情和病史,再列舉治療方法和藥方。記錄的患者均為女性,癥狀多為婦科疾病,包括月經不調、習慣性流產、血崩、不孕等。患者年齡最大的96歲,最小的6歲,其中育齡婦女占大多數。
《女醫雜言》是我國病案發展史上最早的病案專著之壹。這本書是中國現代著名醫學史文獻學家範興準早年收藏的。範老曾說:“據我所知,是十六世紀明鄭德五年(1510)無錫的譚雲仙...30例自編治療驗證是壹本叫《女醫生雜記》的書。
以及王繼門編著的《獅山醫案》。據時任中國中醫研究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所長的鄭金生教授考證,譚雲仙之前寫的醫案只有4篇,其中《臧宮珍記》、《羅千福案》為後人所編,只有南宋的許和元代的的醫案寫在譚雲仙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