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在站樁的前期,或者是之前的松散練習進入規範練習的時候,各種體感的出現會更加頻繁和反復。這時候及時與師父溝通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修行中出現的問題,只有回到修行中去,找到問題的根源,部署修行內容,才能徹底解決,這也是修行規範化、職業化的重要表現之壹。否則,如果我們僅僅依靠“放松和練習”或“順其自然”等普遍但有針對性的咨詢,練習就不容易深入。久而久之,標準化和非標準化實踐的效果自然會有明顯的不同。
酸、脹、痛、麻是站樁初期常見的體感。產生這種體感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壹是在身體由“笨拙”向“整體”轉變的過程中產生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工作、生活習慣的原因,身體會逐漸脫離符合健康要求的“平衡”狀態,比如雙腿承重不壹致,頸椎、腰椎異常彎曲等等。所以站樁的首要目標是疏通經絡,平衡骨骼,使氣血流通順暢成為必要前提。在這個練習階段,通過規範練習形成良好的練習習慣尤為重要。為了有效緩解這種體感,需要回歸到不同個體的具體練習中,根據不同的年齡條件和不同的身體基礎條件進行合理的練習,讓每個練習者盡快擺脫“煎熬”。
酸、脹、痛、麻的另壹個主要原因是“排病反應”。比如身體之前受過傷,或者某個部位因為工作原因太累,這種體感的出現往往會更強烈。這時候釋放焦點的核心就是師傅的理論指導和練習內容的調配。比如在撐筋牽骨練習中如何增減耗時,如何借助意念緩解癥狀,如何結合不同個體增加壹些有效的輔助練習等等。作為壹名學生,我們必須及時、客觀地向師父反饋我們的身體狀況和練習情況。在許多情況下,病竈的緩解和療效的提高可以同時實現。把握好時機可以事半功倍,從而體現出站樁“訓養結合”的價值。
氣的感覺是最受歡迎的感覺之壹,但也是最不形象的感覺。隨著身體逐漸變得直立、平衡、放松,此時,往往會伴隨著壹種清脆、灼熱的感覺。首先要明白這是壹種好的身體感,但同時也要認識到這種身體或身體感的出現是必然的,所以對待這種感覺最好的態度就是:“不歡迎,不送。”“不要追,不要愛,更不能去比較和面對和幻想。不同的人,不同的個體,不同的訓練體系,不同的訓練階段,都會造成這樣的感受不壹樣,或深或淺。有壹個好的身體意識當然是令人欣慰的,但是沒有這樣的身體意識並不意味著練習是無效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爆發期”。只要修行是“道”,那麽每壹次的堅持都是積累和沈澱。
說到齊,就不能不提到。功法中所說的氣,更多的是指先天的“氣”。眾所周知,站樁是壹種功法,不僅僅是擺出壹個“形”。具體練習中對“形”的要求必須符合“內外兼修”的原則,這也是站樁練習的核心價值。日常實踐中,任何對樁架“形”的調整,都離不開這個核心。只有朝這個方向練習,鐘山的橫膈膜和穴位才能慢慢松動,身體逐漸變得通透,以滿足喚醒先天機能的要求。這樣在師傅的指導下,通過合理的控制思路,熟練的掌握練習節奏,才能真正體會到“呼吸精氣”作為丹田入口的體感和意境。
當休眠的丹田逐漸蘇醒,腎臟的功能恢復良好時,就需要進壹步練習強化丹田的功能,促進元、精、氣更好地交融,使全身的筋骨、筋膜、臟器得到更充分的滋養,進壹步詮釋和體現“調養”的宗旨。有規律的練習有:腹部打鼓、哼、哈、腹部筋骨氣勁的掛勾練習等等。通過這些內外壹體,動靜相宜的練習,丹田的擴束頻率和骨縫的開合都可以順利實現,全身就像壹個氣囊。這時候對氣感的認知和理解自然和以前不壹樣了。同時,通過這些練習的練習,對體內深層隱藏病竈和“未病”的尋找和釋放會更加完整和徹底。
最後說說對尾部的認知和感受。開臀轉尾是丹田功夫鍛煉之外的另壹個核心鍛煉內容,是“後天回歸自然”的價值觀之壹。當人體處於嬰兒期時,這個區域是松弛的。隨著人體的生長,這個區域逐漸被“封閉”,形成假關節。需要註意的是,後胯和轉尾是同步練習的,* * *屬於“大龍功”的練習內容。後胯的松動和轉尾的轉動,用手能真實感受到。所以不建議關註尾巴的感覺,更不用說不管尾巴是豎著的還是勾著的,還是按照功法的內在邏輯,循序漸進的練習比較好。練習的感覺來自於練習的過程。真正的體感可以回顧之前的練習效果,明確未來的練習目標。反之,想象中的感覺會錯失很多提升的機會,混淆實踐的方向。要讓理想落地,需要經歷標準實踐積累的力量作為支撐。(全文結束)
作者鮑雪峰在江西三清山道教名山傳授了壹套系統完整的立樁養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