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學最早是從研究生物個體開始的,最早是由德國生物學家黑克爾提出的。生態學不僅是研究生物與環境因素之間關系的學科,也是研究生物本身之間關系的學科,與醫學、環保都有著密切的聯系。生態學研究的最終目標是生態平衡。
“養生”壹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內篇》中。“支持”是指維護、調養、補充支持和維護;“生”就是生命、活力、生存、成長。保健又叫取健康、道德健康、養生長壽。
養生就是順應自然,全面系統地安排、管理和調整人的生活方式,通過調體、調氣、調心的全過程,培養人體的三大要素——精、氣、神,以達到固本培元、維護真氣、養生、享神、增智、防病抗衰、延年益壽、開發人的生命潛能的目的。
“生態養生”是在遵循生物和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對自身生活進行管理、經營或調節的全過程,應包括以下內容:壹是調理和調節自身內環境的變化,預防疾病的發生;二是疾病的診斷、治療和康復管理;三是人與人、人與社會生活和工作環境的適應與和諧;第四,人與自然環境、人與其他生物之間的和諧與良性互動。總之,生態養生不僅關註個體的健康,也關註人與生存環境的和諧健康。
生態養生學是以祖國傳統養生文化為基礎,以現代醫學、現代營養學、社會醫學、健康教育和全科醫學的最新理論成果為基礎,以健康管理的理論和實踐為指導,以提高生活質量、預防疾病、促進健康長壽、開發人類潛能為目的而形成的壹門新興學科。
生態養生全程遵循1236新健康定律:“1”是指學習健康的生活方式;“2”是遵循祖國傳統養生理論和健康管理理論;“3”是指遵循健康監測、健康評估和健康幹預三個保健全過程;“6”是指六種具體的養生技術和方法,即生態情感養生、生態飲食養生、生態運動養生、生態日常生活養生、生態中醫/保健食品養生、生態四季養生(如右邊的生態養生1236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生命樹】)。
生態養生六大技術不是某個人的創造發明,而是源於祖國傳統養生文化,與《黃帝內經》中的養生智慧壹脈相承。
生態養生壹定是整體的、全方位的綜合養生,單個方面無論如何都達不到養生的目的。把六大養生的理論和實踐比作壹個木桶的六塊板,任何壹塊板有水的缺陷都會溢出來。喜歡運動的人強調運動的重要性,卻忽略了飲食等其他五種養生方法。註重飲食的人強調飲食的重要性,做不好體育鍛煉。既註重飲食又註重運動的人會因為情緒受傷而生病。正確的養生方法是,情誌、飲食、運動、起居、四季、中藥/保健品缺壹不可,也就是所謂的木桶理論(如右圖)。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體質偏離嚴重的亞健康人群,在註重整體綜合養生的同時,壹定要高度重視中藥/保健食品的調理功能。中醫/保健食品養生的突出特點是抑制亞健康狀態向疾病狀態的轉化,消除亞健康的癥狀和體征,使機體恢復健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