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並沒有規定和尚要吃素,而是隨緣。因此,法律法規中並沒有禁止吃魚的戒律,所以今天的南傳佛教僧侶、藏傳佛教和北方傳播的日本僧侶都允許吃魚。佛教傳入中國的初期,還來不及形成中國的特色。漢族僧人的素食是由距今1400多年前的南朝梁武帝蕭炎首先提出的,所以素食是漢族佛教僧人特有的規定。
梁武帝·蕭炎信佛,三次棄佛。由於熟讀佛經,根據佛經中“禁止殺生”的規定,在田健監牢的十年,也就是公元511年,梁武帝寫了四篇文章,在皇宮“豐莊門”聚集了1000多名僧尼唱此文。首次提出禁止僧尼“吃各種肉”的主張,並以“王法文”的強制措施加以嚴格控制,從而形成了漢代僧人的素食制度,壹直堅持至今。與此同時,梁武帝還在臣民中倡導素食主義,規定供奉給天地之神祖先的供品不能用三個豬頭獻祭,而要用面粉獻祭。自從梁武帝教規定僧侶必須吃素,佛教就提倡吃素為最有力的東西。很多大乘佛教經典明確規定不能吃壹切眾生的肉,並從因果報應和輪回的觀點論證了吃肉的過錯,所以素食由來已久。以前素食往往和齋戒念佛聯系在壹起,佛教素食是主流。隨著健康、環保、慈悲、和平等理念的普及,民間素食已經成為壹種時尚,甚至成為個人高雅品位、強烈現代意識和壹個城市文明進步的象征。素食原料以前主要是蔬菜和豆腐;現已開發為大豆蛋白、小麥蛋白、魔芋、食用菌、海藻提取物。素食者主要吃谷物、豆類、蔬菜、水果、幹果和種子。
素食的流行主要表現在個人“素食主義”的盛行和各地素食餐廳的興起。現代素食餐廳融合了宮廷素食、佛教素食和各大民間菜系的素食,甚至還引入了許多西式飲食做法。素食餐廳主要有兩個教派。壹種是模仿肉,強調形象生動,“味道鮮美”;第二種是純素食,但求原味和創新,盡量不用半成品。相比之下,後者似乎更時尚。為了做出純正優秀的素菜,很多素食餐廳往往會聘請佛教素食廚師;很多店主在家都是外行。餐廳布局幽雅,供奉佛祖。堂名、菜名都會選擇佛教典故。背景音樂會用佛教音樂,器物也會體現佛教特色。簡而言之,他們會在整體設定和細節上貼近佛教,同時會經常流通和幫助印刷佛教文化的善本。
現代素菜更積極地吸收佛教元素,秉承佛教飲食傳統和文化內涵,將宮廷菜的精致、民間菜的自然、佛家菜的純正融為壹體,選材嚴謹,制作精細,命名典雅,烹飪技法博采眾長,色、香、味、形、神、菜、質、營養、聲、環境和諧統壹,堪稱“新素菜”。
總之,中國的素食經歷了觀念、材料、表現形式的各種變化。但“新素食”與佛教文化的親緣關系還是可以看出來的。中國傳統素食大致可分為四大類,即佛教素食、道教素食、宮廷素食和民間素食。
佛教,寺院素食,講究本色、清淡、巧思、方便;道家元素,講究陰陽五行,清凈真;宮廷素菜是素菜,豐盛典雅;蘇民,多為時令野菜,簡單樸素。佛教是純粹的,即全素、全素,講究素材、素名、素形、素味;宮廷素菜壹般是皇帝在祭祖、生日等重要場合使用的。他們講究素料,講究肉的名、形、味,也就是把素料模仿成肉菜。
佛教禁葷禁腥,指的是蔥、蒜、韭菜等。,而腥味是指活的雞、鴨、魚、蝦、蛋等。佛經中“肉”字讀作“熏”而非“葷”,意為“熏菜”、“肉為菜之臭”。梵經上說:“若佛不能吃五香。大蒜、洋蔥、種蔥、青蔥、杏曲是五種香料,“肉”就是指這五種蔬菜。佛教認為吃肉消散人氣,破壞真誠,難以與神靈溝通,給別人講課時有壹股氣息,所以是齋戒。
吃素的動機因人而異,可能是基於宗教信仰、健康考慮、經濟因素和生態保護理念。不同的動機讓素食者選擇不同的吃素方式。素食主義者主要分為三類:壹是純素食主義者,素又稱“嚴格素食主義者”,是指飲食中只有植物性食物,沒有動物性食物,甚至連蜂蜜都不吃;二、奶蛋素食又稱“不嚴格素食”,是指以奶蛋制品和植物性食物為主的素食;第三種是牛奶素食,指的是可以含有乳制品和植物性食物的素食。
佛素的主料可以是素食、奶蛋素食、奶素,但同時也要避免輔料。有些民間素食者比較隨意,只是想換個口味,或者出於健康、減肥或者美容的原因偶爾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