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夏季保健要註意什麽?

夏季保健要註意什麽?

1.長夏時節的養生保健在古籍中已有記載:“夏三月,此謂繁秀;天地和合,萬物絢爛。”長夏也被稱為“夏夢”,也就是夏天的開始。此時天氣逐漸轉熱,植物生長。這個季節有利於心臟的生理活動。人要適應節氣相交時天氣的變化,所以長夏要註重心臟的保養。

“心為全身之主”,“壹切臟腑骨骼皆服從心,故為君主”,“心藏神,故為神明所用”,這些都說明了心在人體中的重要地位。

中醫的“心”既有“血肉之心”,即作為器官的心,也有神明之心,是指人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進行意識和思維活動的能力。心的陽熱之氣不僅維持自身的生理功能,還對全身有溫熱作用。在中國古代醫學理論中,人與自然是壹個統壹的整體,自然界的陰陽四時相互變化,與人體五臟的功能活動有關。心屬夏,也就是說心陽在夏季最旺盛有力,也需要更多的保養。

長夏節氣過後,人們減衣,衣衫單薄。即使是平時身體很好的人,也要小心外感感冒。在這個季節,壹旦生病,中醫不輕易使用發汗藥,以免出汗。老年人更要註意避免氣血凝滯,預防心臟病發作。長夏節氣,要放松心情,保持輕松的心態,不要因突如其來的喜怒傷心傷陽。早上吃壹點洋蔥,飯後喝壹點紅酒,保持血氣暢通。在飲食保養上,這個季節應以低脂、低鹽、多維生素、清淡為主。適合的飲食有荷葉雞胸肉、魚腥草拌生菜、桂圓粥等。,具有清香養心、清熱解毒、利水化痰、養血安神的功效。

2.小滿養生小滿節氣在5月下旬,氣溫明顯升高。如果睡覺時貪吃,容易導致風濕和濕皮膚病。在這個節氣的保健中,應大力提倡“未病先防”的保健觀。在沒有任何疾病的情況下,也要做好各種預防工作。這種養生觀強調:“天人合壹的整體觀和存正氣存邪的病理觀是不行的。”人體是壹個有機整體,人與外界環境因素密切相關。人類需要掌握自然規律,適應自然的變化,保持內外環境的和諧,從而達到防病保健的目的。按照中醫的觀點,疾病的產生既與正氣有關,也與邪氣有關。邪氣是導致疾病的條件,但人體正氣不足是疾病的內因和基礎。這絕不是否認外部因素在壹定條件下會起主導作用。所以在養生觀念上,要盡量增強身體的正氣,防止邪氣的入侵。

小滿節氣是皮膚病的高發期。皮膚病患者要特別註意飲食調理。他們的日常飲食以清淡爽口的素食為主,常吃具有利尿清熱作用的食物。

3.篷季養生來自中國遼闊的疆域,同壹個節氣的氣候特點也有所不同。到了種穗季節,雨量增多,氣溫升高,南方進入雨季。空氣非常潮濕,天氣又熱又濕。另外,我國端午節多在芒種日前後,民間有“沒吃過端午粽子就不能送”的說法。這告訴人們,端午節過後,不要脫下保暖的衣服,以免著涼。中國江西有句諺語:“夏天的至日種下壹顆芒,它需要有人領妳走,需要有人拉妳,需要有人推妳。”短短的幾句話,反映了夏天人們的通病——懶。原因是夏季氣溫升高,空氣中的濕度增加,體內的汗液不能順利散發出來,即熱蒸濕動,濕熱彌漫空氣,人所接觸和呼吸的壹切都離不開濕熱。所以,暑熱使濕邪越勝越多,使人昏昏欲睡,情緒低落。因此,雨季不僅要註意防曬、防潮,還要註意增強體質,避免發生季節性疾病和傳染病,如中暑、腮腺炎、水痘等。由於芒種季節經常陰雨連綿,所以芒種的養生保健重點要根據季節的氣候特點來確定:在精神調理上,妳要保持輕松愉快的狀態,不要生氣抑郁,讓身體得到自由的張揚和發泄;日常生活中,應晚睡早起,適當接受陽光照射(避免陽光直射,註意防暑),以符合陽氣充盈,有利於氣血運行,振奮精神。夏天,白天長,夜晚短。中午睡午覺有助於恢復疲勞,有益健康。芒籽種下後,中午天熱,人容易出汗,衣服要勤洗勤換。為了避免中暑,種植後要經常洗澡,這樣可以使皮膚松弛,“陽熱”易於發泄。但需要註意的是,出汗時不要馬上洗澡。中國有句古話,“出汗看不到濕”,如果“出汗看不到濕,就會長痘”。在芒果籽的飲食調理方面,歷代養生專家都認為夏季和三月的飲食要補。

《魯春秋》指出:“無食則濃而厚,無酒則重而味濃。”唐代的孫思邈主張人“凡事應以甘淡為輕,大麥曲、粳米為佳”。他還說:“善於養生的人,往往需要少吃肉,多吃米飯。”元代醫生朱丹溪在《乳談譚》中說:“少吃肉,多吃五谷雜糧,自然味道和諧。”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清淡飲食在養生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蔬菜和豆類可以為人體提供必需的糖類、蛋白質、脂肪和礦物質等營養物質以及大量的維生素,這些都是人體新陳代謝中不可缺少的,可以預防疾病和衰老。果蔬中的維生素C也是體內重要的氧化還原物質,可以促進細胞對氧氣的吸收。它是細胞和某些激素形成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此外,維生素C還能抑制病變,促進抗體的形成,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多吃水果和蔬菜,從中攝取的維生素C能在壹定程度上修復和維護血管,還能把沈積在血管壁的膽固醇轉移到肝臟變成膽汁酸,對防治動脈硬化也有壹定的作用。蔬菜中的纖維素對保持人體大便通暢,減少毒素的吸收,防止過早衰老,預防便秘引起的直腸癌的發生非常重要。

另外,在強調膳食補充的同時,飲食不能太鹹也不能太甜。飲食過鹹,體內鈉離子過多,老年人,活動量小,會使血壓升高,甚至引起腦血管功能障礙;吃太多甜食對人體健康沒有好處。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內碳水化合物的代謝能力逐漸下降,容易引起蔗糖等中間產物的積累,可導致高脂血癥和高膽固醇血癥,嚴重者甚至發糖尿病。可見,飲食是極其重要的養生防病手段。因此,夏季人體新陳代謝旺盛,汗液易外泄,耗氣傷津液,宜入能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飲食。由於身體機能下降,熱天消化液分泌減少,心腦血管不同程度硬化,老年人飲食應以進補為主,輔以清熱解暑、護胃益脾、降壓降脂的食物。月經期或產後,雖然天氣漸熱,但女性應避免食用寒涼之品,以防其他疾病。適宜的飲食有西紅柿冬菇冬瓜丸炒雞蛋、枸杞五味飲等,有生津止渴、益胃、養腎陰、助腎陽的功效。

4.夏季保健根據中醫理論,夏季是陽氣最盛的季節。養生要符合夏季陽氣的特點,註意護養陽氣。夏天很熱,所以我們應該保持冷靜,開朗,心胸開闊,精神飽滿。就像任何事物的成長都需要陽光壹樣,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的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有利於氣的通氣。反之,不宜懶、煩、氣、郁,會阻礙氣的運行。嵇康的《論養生》對炎熱的夏季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認為夏季炎熱。“調息打坐比較合適,常如心中冰雪,心中熱氣少,不能化熱為熱。天氣越來越熱了。“也就是‘心平氣和,自然涼’,我這裏說的是夏季養生中的精神調理。

在夏季至日期間,人們的日常生活應該恢復正常,他們應該熬夜和早起。夏天天氣熱,出汗多就會頭暈、胸悶、心慌、口渴、惡心,甚至昏迷。安排戶外工作和體育鍛煉時,應避開烈日,加強防護。合理安排午休:壹是避免炎熱的趨勢,二是緩解疲勞的感覺。每天洗溫水澡也是壹項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既能洗去汗水和汙垢,又能使皮膚潔凈涼爽,有利於消暑防病,還能起到鍛煉身體的目的。因為,溫水浴時的水壓和機械按摩,可以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擴張體表血管,加速血液循環,改善皮膚和組織的營養,降低肌肉緊張度,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增強抵抗力。此外,夏季炎熱,易受風寒濕邪侵襲。睡眠時不適合風扇式送風。在有空調的房間裏,室內外溫差不能太大,也不適合晚上睡覺。

鍛煉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涼爽的夏季至日,場地應在河湖、公園、庭院等空氣清新的地方。有條件的人可以去森林和海邊療養度假。散步、慢跑、太極拳、廣播操是最好的運動項目,不宜做過度劇烈的活動。如果過度運動,就會大汗淋漓,出汗過多,不僅會傷害殷琦,還容易患上楊琪。在運動過程中,當出汗過多時,可以適當飲用淡鹽開水或綠豆鹵水湯,而壹定不能大量飲用涼開水,更不用說立即用冷水打拳和淋浴,否則會引起寒濕痹癥、黃汗等疾病。

同樣重要的是在夏季至日期間調理飲食。在夏季至日,人們容易心火過度,吃壹些苦味的食物有助於降低心火。夏天也是出汗的季節。如果妳出汗多,妳就會失去更多的鹽。如果心肌缺鹽,心跳就會不正常。中醫認為,此時宜多吃酸味以固表,多吃鹹味以補心。古代養生也認為飲食不宜過寒,包括夏季的至日,因為在夏季的至日,人體實際上處於外熱內冷的狀態,不宜多吃寒性食物,但少吃是可以接受的。如果貪吃,肯定會傷脾胃,讓人嘔吐。西瓜、綠豆湯、烏梅、赤小豆湯解渴消暑效果不錯,但不宜冰鎮食用。

適宜的飲食有荷葉茯苓粥、涼拌生菜、黃油冬瓜丸等。,具有清熱解暑、寧心安神、補虛益脾胃的功效。

5.夏季保健夏季是壹年中最忙的時候。這時,天氣已經很熱了。忙的時候壹定要註意休閑和防暑的結合。多喝水是緩解疲勞和體內新陳代謝的好方法。水是人體內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東西,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俗話說“人是水做的”,這話不無道理。水約占人體體重的70%,傳統養生方法高度推薦喝涼開水。根據民間經驗和實驗結果,每天早上喝壹杯鮮涼水,幾年後會有奇跡般的長壽。日本醫學家對460名65歲以上的老人進行了調查統計:堅持每天早上喝壹杯涼開水五年的老人中,82%的老人面色紅潤,精力充沛,牙齒松動,每天可以行走10公裏。在這些人中,他們從未患過重病。由此可見,水對人體的重要性是千真萬確的。陽歷的七月和八月是壹年中最熱、最潮濕的日子。人們常說,“熱在三伏,寒在三九天”。三伏天通常出現在夏季至日之後,介於小暑和大暑之間,立秋後有“秋老虎”。

“三伏”是7月中旬到8月中旬。夏季至日過後,雖然白天越來越短,夜晚越來越長,但壹天中,白天比夜晚長。每壹天,地面吸收的熱量都比散發的熱量多,地面附近的溫度壹天比壹天高。“三伏”期間,地面吸收的熱量幾乎等於放出的熱量,天氣最熱。之後地面吸收的熱量開始小於地面散發的熱量,溫度逐漸下降。因此,壹年中最熱的時候壹般出現在夏季至日的“三伏”,分為初、中、終三伏。根據中國傳統的計算方法,夏季至日後的第三和第四個庚日分別是第壹(頭臥)和中間(二臥)的開始日期,立秋後的第壹個庚日是第三(三臥)前的第壹天。日日是幹支吉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如庚子、庚醜...這樣的日期每年都在(農村年鑒)上公布。因為第三和第四個庚日是初倒伏和中間倒伏的第壹天,每個庚日的間隔為10天,所以初倒伏時間為10天,終倒伏規律為10天。中蟄伏時間有長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每年,夏季至日節氣後的第三個庚日早晚出現,因此中間的天數不同,因此有些年份有30天的差異,有些年份有40天的差異。

6.暑熱期間的保健。夏季氣候炎熱,炎熱多雨,暑濕更容易乘虛而入,而且由於暑氣很盛,心臟更容易丟失,尤其是老人、小孩和體弱者,往往難以抵禦暑濕,導致中暑等疾病。出現全身乏力、頭暈、心慌、胸悶、註意力不集中、多汗、四肢麻木、口渴、惡心等明顯癥狀時。,可能是中暑的前兆。壹旦出現上述癥狀,應立即將中暑者擡到通風陰涼處休息,最好給患者喝些淡鹽開水或綠豆湯、西瓜汁、酸梅湯等。夏季預防中暑,要註意:合理安排工作,註意勞逸結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曬;註意室內降溫;睡眠充足;註意飲食衛生。

暑熱是氣溫最高、陽氣最旺盛的季節。在保健方面,經常有“冬病夏治”的說法,意思是壹些冬季容易發作的疾病要在夏季治療,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關節痛等,夏季是最佳的治療時機。

夏季天氣合理飲食,註意飲食的營養作用,是減少疾病、防止衰老的有效保證,從而養生益壽。夏季飲食調理要根據夏季的氣候特點。由於夏季氣候炎熱,容易傷津耗氣,所以經常可以用壹些藥粥來滋補身體。著名醫學家李時珍特別推崇藥膳粥養生。他說:每天吃壹大碗粥,空腹也能做,但是不細,很軟很膩。它與腸胃兼容,是最美妙的飲食。藥膳粥適合老人、小孩和脾胃功能較弱的人食用。所以古人說“天下第壹粥”,“兩米日食,勝於壹大包神七”。《醫學六書》)贊曰:“粳米粥為資,以養坤丹。糯米粥是暖胃養胃的妙品。”可見粥對人的重要。藥膳粥雖然對人體有益,但也不是萬能的。要根據每個人不同的體質和疾病選擇合適的藥物,熬粥,才能達到滿意的效果。適宜的飲食有清茄子、什錦雜菜、綠豆南瓜湯、苦瓜菊花粥等。,具有清熱開竅、消腫利尿、健脾和胃、止痢解毒的功效。

秋季養生保健要點秋季的六個節氣,是萬物成熟、豐收的黃金季節,也是萬樹落英、萬花雕零的季節。

此時自然界陽氣衰微,陰寒,雨水越來越少,天氣幹燥,秋風颯颯,自然界寒冷壓抑。“陽消陰長,熱去寒。”人體的代謝功能由盛轉衰,開始進入低潮。人體易受外界病原體的侵襲。因此,在秋季的六節氣期間,要註意避免時令邪氣的侵襲。

1.秋季宜養陰,註意防止津液、氣的散失。秋季的第六個節氣是陽消陰長的季節。夏天剛過了六節氣的炎熱,人體的陽氣逐漸受到抑制,陰精不斷旺盛。所以人與秋氣和諧相處,維持體內的陰精。壹方面,這是為了適應殷琦教逐漸興起和興盛的規律。人們應順應自然積累的趨勢,采集殷琦,使精氣凝聚,以滋養五臟,抗病延年。另壹方面也是為冬季六節氣藏陰精做準備,進壹步為來年陽氣生發打下基礎,從而維持人體陰陽平衡。所以不要損害秋季六節氣中的陰精精神,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秋冬養陰。”秋季的六個節氣也要防止過度勞損,避免陰氣外泄,因為過度的劇烈運動會使人出汗過多,導致津液和氣的散失。

2.防燥護陰,養肺為先秋。酷暑已過,幹燥正當時。祖國醫學認為,幹燥是秋季六節氣的主氣,稱為“秋燥”。其氣清燥。所以燥傷人,容易消耗津液。所謂“燥勝則燥”。津液消耗完了,就會出現“燥”,如口幹、唇幹、鼻幹、咽幹、舌幹、大便幹、皮膚幹,甚至皮膚皸裂。

秋天的六個節氣應該在人體的肺裏。肺主氣呼吸,通過鼻竅與大氣相通,通過皮膚的汗孔與外界相通。因為肺嬌嫩,“喜潤惡燥”,易受外邪侵襲,尤其是秋季的幹燥。“燥易傷肺”,容易出現無痰、口幹舌燥的咳嗽或幹咳。肺液損傷表現為口幹舌燥、咽痛、眼幹、鼻出血、幹咳少痰、皮膚粗糙、大便幹燥等癥狀。所以,在秋季時節,要註意養肺,防止秋燥傷肺,使肺清和呼吸平和。這就是秋季六節氣中的“養收之道”。

3.日常生活要謹慎,調整好情緒。在秋季的六個節氣中,氣溫由熱轉冷,逐漸轉冷。晝夜溫差大。人的日常生活也要隨時適當調整,早睡早起,避免感冒。肺主肌表,外感邪氣最易侵入肺,誘發或加重外感、咳喘等呼吸系統疾病,或成為其他系統疾病的克星。因此,秋季六節氣中應隨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物,以免受涼誘發疾病或加重病情。但適度的“秋凍”對人體逐漸適應寒冷的天氣變化,增強機體的抗寒能力是非常有利的。所謂“蓋秋凍”“秋不忙添衣”就是這個道理。

秋季6節氣,落葉遍地,萬物雕零,秋風凜冽,再加上秋雨連綿,容易造成人的情緒不穩定,心緒不寧,讓人突然感到悲傷。不良情緒的刺激會影響人體健康,所以要保持安靜平和的心情,保持樂觀積極的情緒,“理氣安神”,使上下之氣貫通人體。這樣可以提高肺的生理功能,抵禦秋燥寒氣對身體的侵襲。因此,在秋季的六個節氣中,調整自己的心情對於養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