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孩子的成長離不開正確的理論指導,有很多教育孩子的思想和觀點都是有正確的大綱指導的,核心不會讓教育誤入歧途,下面分享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
核心素養1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
1,人文背景。主要是學生在學習、理解和運用人文領域的知識和技能中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具體包括人文積澱、人文情懷、審美情趣三個基本點。
2.科學精神。主要是學生在學習、理解和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中形成的價值標準、思維方式和行為表現。具體來說,包括理性思考、批判性質疑、勇於探索等基本點。
3.學會學習。主要是學生在學習意識的形成、學習方式和方法的選擇、學習過程的評價和調控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具體包括喜學、勤於反思、信息意識等基本點。
4.過健康的生活。主要是學生在自我認知、身心發展、人生規劃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具體包括珍愛生命、完善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點。
5.責任。主要是學生在處理與社會、國家、國際關系中形成的情感態度、價值取向和行為模式。具體包括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等基本點。
6.實踐與創新。主要是學生的實踐能力,日常活動中的創新意識和行為,解決問題和適應挑戰的能力。具體包括勞動意識、解決問題、技術應用等基本點。
核心素養2的主要內容(1)文化基礎——人文背景
1,人文積澱
重點是:古今中外人文領域基礎知識和成果的積累;能夠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蘊含的認知方法和實踐方法。
2.人文情懷
重點是:要有以人為本的意識,尊重和維護人的尊嚴和價值;能夠關心人的生存、發展和幸福。
3.審美趣味
重點是:藝術知識、技巧、方法的積累;能夠理解和尊重文化藝術的多樣性,具備發現、感知、欣賞和評價美的意識和基本能力;有健康的審美價值取向;有藝術表現和創意表達的興趣和意識,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華美。
(二)文化基礎——科學精神
1,理性思考
重點是:崇尚真知,能夠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學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實和證據,對知識有積極的意識和嚴謹的態度;邏輯清晰,能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解決問題、指導行為等。
2.批評和質疑
重點是:有問題意識;能夠獨立思考,獨立判斷;思維縝密,能夠多角度、辯證地分析問題,做出選擇和決策等。
3.敢於探索
重點是: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艱難,有執著的探索精神;能夠大膽嘗試,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獨立發展----學會學習。
1,喜好學習,善於學習
重點是:能夠正確認識和理解學習的價值,具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濃厚的學習興趣;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能夠自主學習,終身學習。2.勤於反思。
重點是:有審視自己學習狀態的意識和習慣,善於總結經驗;能根據不同情況和自身實際選擇或調整學習策略和方法。
3.信息意識
重點是:能夠自覺有效地獲取、評價、識別和利用信息;具備數字化生存能力,主動適應“互聯網+”等社會信息化發展趨勢;具備網絡道德和信息安全意識。
獨立發展----健康的生活
1,珍愛生命
重點是:理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具備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掌握適合自己的鍛煉方法和技巧,養成健康文明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
2.完美人格
重點是:具有積極的心理素質,自信、自愛、堅韌、樂觀;有自制力,能調節和管理自己的情緒,有抵禦挫折的能力。
3.自我管理
重點是:能夠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根據自己的性格和潛力選擇合適的發展方向;時間和精力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有持續的行動來實現目標等。
社會參與----責任。
1,社會責任
重點是:自尊、自律、文明禮貌、誠實友善、寬容待人;孝順,尊敬長輩,感恩;熱心公益和誌願服務,敬業奉獻,具有團隊意識和互助精神;能主動作為,盡職盡責,對自己和他人負責;能夠明辨是非,具有規則意識和法治意識,積極履行公民義務,合理行使公民權利;倡導自由平等,可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熱愛和尊重自然,擁有綠色的生活方式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和行動。
2.國民同壹性
重點是:具有民族意識,了解國情歷史,認同民族身份,自覺捍衛國家主權、尊嚴和利益;有文化自信,尊重中華文明優秀成果,能夠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了解中國* * *產黨的歷史和光榮傳統,具有愛黨、擁黨的意識和行動;理解、接受並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同的理想,有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努力的信念和行動。
3.國際諒解
重點是:要有全球意識和開放的心態,了解人類文明的進程和世界的發展;能夠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積極參與跨文化交流;關註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理解人類命運同體的內涵和價值。
㈥社會參與----實踐創新
1,勞動意識
重點是:尊重勞動,積極的勞動態度,良好的勞動習慣;具有動手操作能力,掌握壹定的勞動技能;在家務勞動、生產勞動、公益活動和社會實踐中,具有改進和創新勞動方法、提高勞動效率的意識;有通過誠實合法的勞動創造成功生活的意識和行動。
2.問題解決
重點是:善於發現和提出問題,對解決問題有興趣和熱情;能夠根據具體情況和具體條件選擇和制定合理的解決方案;在復雜環境下的行動能力等。
3.技術的應用
重點是:了解技術與人類文明的有機聯系,有學習和掌握技術的興趣和意願;具有工程思維,能夠將想法和方案轉化為有形物體或對現有物體進行改進和優化。
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3第壹,核心素養是“關鍵素養”,不是“全面素養”。
有人認為“核心素養”這個詞可有可無,因為核心素養不過是素質教育、三維目標、全面發展、綜合素質等概念的另壹種表述方式。唯壹不同的是,“核心素養”的表述看似更時尚、更國際化、更搶眼,但本質上是無藥新湯、新瓶裝舊酒。
把核心素養等同於綜合素養顯然是錯誤的。從語義上看,核心素養必須是“核心”素養,除了核心素養,還應該有“非核心素養”。否則,所有的品質放在壹起,都不是“核心”品質。核心素養不是全面的素養“大雜燴”,而是所有素養列表中的“關鍵素養”。從這個意義上說,核心素養是素質教育、三維目標、全面發展、綜合素質中的“關鍵少數”素養,是各類素養中的“優先選項”,是素質教育、三維目標、全面發展、綜合素質的“聚焦版”。
那麽,如何聚焦呢?如何從眾多素養中找到“關鍵”素養?核心素養必須根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來確定。
第二,核心素養要體現“個人需求”和“社會需求”。
在以人為本的權利時代,核心素養應該反映個人發展的需要,為個人成功的生活做準備。然而,個體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特定的社會環境。21世紀對學生素養發展的要求與古代中國或西方古希臘有很大不同。個人核心素養要適應和推動21世紀的社會變革和社會進步。
從背景來看,1996年OECD正式提出了“知識經濟”的概念,1997年OECD開始啟動核心素養的研究。顯然,核心素養的研究是為了迎接21世紀的挑戰,尤其是知識經濟的挑戰。經濟是基礎,經濟形態的變化會導致社會其他維度的相應變化。隨著兩大陣營對抗的解除、WTO的跨境影響和信息技術革命的快速推進,世界在21世紀進入了知識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這種變化是“三千年來從未有過的大變化”,核心素養是對這種大變化的回應,因此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全球化特征。
核心素養框架的確定必須具有時代性和前瞻性。從世界範圍來看,國際組織、壹些國家和地區在核心素養指標的選擇上都體現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最新要求,強調創新與創造力、信息素養、國際視野、溝通與交流、團隊合作、社會參與與社會貢獻、自我規劃與管理等。雖然這些指標的內容不同,但都是為了適應21世紀的挑戰。
從這個意義上說,核心素養是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的“關鍵素養”。學生只有具備這些素養,才能在實現自我的同時,成功適應社會,促進社會發展。
第三,核心素養是“高級素養”,而不是“低級素養”,甚至不是“基本素養”。
學生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多種素質。然而,面對21世紀的挑戰,這些品質的重要性並不相等。需要有個優先級。這些優先事項是什麽?創新能力、信息素養、合作能力、社會責任感、溝通能力位居前列,關系到個人能否更好地應對21世紀的挑戰,關系到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我們的“應試教育”也培養了壹些素質,比如死記硬背(記憶)、題海戰術(應付考試)。在新的世界潮流下,這些素質都是低水平的,沒有競爭力的。核心素養是高級素養,是學生發展的需要,也是國家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中國的國民素質和學生素質需要升級,中國的教育目標需要升級,核心素養為升級指明了方向。
核心素養之所以是“高級素養”有兩個原因:(1)核心素養是跨學科的,高於學科知識;(2)核心素養是綜合的,是知識、能力、態度的綜合和超越。
核心素養作為“關鍵少數”的高級素養,連基本素養都算不上。比如身體素質對人的生存和發展非常重要,可以視為基本素養。但由於“太基礎”,在國外幾乎不納入核心素養框架。此外,“讀、寫、算”等傳統基礎素養也沒有被納入。
第四,核心素養既要體現“全球化”的要求,又要體現“本土性”的要求。
中國的核心素養“熱”明顯受國外影響。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國學生核心素養的範圍會有壹定甚至相當* * *,比如對信息素養的要求;但由於國情的差異,尤其是不同國家發展面臨的關鍵問題,核心素養的確定和培育也需要有內容和程度的差異。就中國而言,有兩個核心品質必須大力強調。首先是創新能力。我國教育最大的不足是學生的創新能力不夠,不能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不能適應國際競爭的要求。在壹些地區和學校,我們的教育是培養“會考的人”,而不是“會創造的人”。二是民主素養。中國社會的全面進步要求加快政治民主化進程,進壹步要求培養學生的民主素質。
就中國而言,在新的國內外形勢下,核心素養是以素質教育、三維目標、全面發展、綜合素質為重點的加強版和升級版。核心素養為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更加聚焦的教育目標,為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政府和學校的管理方式指明了方向。